“以出身论英雄”,学历歧视为何有禁不止?
“诚聘985、211院校毕业生”“第一学历需为‘双一流’高校”“仅限全日制学历”……
【拆除隐形就业门槛②】“以出身论英雄”,学历歧视为何有禁不止?
阅读提示
激烈的就业竞争加剧了学历歧视,不仅违背了就业公平原则,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人岗错配。受访专家建议,相关部门要加强法律保障,推动出台反就业歧视法,同时构建以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人才选评机制。用人单位应制定科学的人才甄选方法,注重考察人岗匹配度。
刘畅是天津某985高校的应届博士生。最近,她应聘了家乡两所211大学的教职,却均未通过简历初筛,其中一所学校反馈:“第一学历有点弱。”这让本科毕业于普通院校的刘畅十分沮丧,“读博期间,我在核心期刊发表了多篇论文,本以为至少能获得面试机会。”
随着求职竞争愈发激烈,学历日益成为用人单位倚重的筛选指标。“仅招名校生”“仅招第一学历名校生”“仅招全日制毕业生”……学历限制的不断“细分”,帮助企业提高了招聘效率,但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人岗错配,严重有悖就业公平。
院校背景弱的求职者很难被“看见”
嘉欣在大连一所“双非”院校(即非985、211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读大四,读书期间的履历堪称丰富:获得学校一等奖学金,在知名会计师事务所、世界500强企业等单位实习。
然而,这并没有减轻求职难度。去年秋招起,嘉欣一共投递了60多份简历。据她统计,70%石沉大海,而她那些在985学校读书的高中同学,很轻松就能过网申。
在某互联网公司负责校招工作的胡康透露,很多“大厂”利用算法筛选简历,院校背景弱的求职者很难被“看见”。“以我们公司为例,第一轮先筛学历,由机器抓取关键词,只留下‘双一流’高校的毕业生,接下来再对实习经历和校园实践进行打分。”
在一家金融企业的招聘中,嘉欣的能力受到认可,“过五关斩六将”走到了终面。在面试的最后,面试官突然发问:“你的学校不是211吧?”嘉欣暗道不妙,最后果然落选。“‘双非’像一种烙印,抹杀了我高考后的一切努力。”她感到不解又无奈。
记者发现,不少“体制内”单位招聘时,也有明显的学历“偏好”。
“俗话说‘不拘一格降人才’,可实际是‘一格一格降人才’。”李瑞是一所211高校的研三学生,近半年来参加了多省市组织的十余次考试。他发现,有的单位仅面向“双一流”高校招聘;有的单位把岗位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招录985、211高校和省内部分院校的学生;还有单位规定,“本硕均为985”可以拿到额外补贴……
经常遭受区别对待的,还有非全日制毕业生。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超八成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因学历在就业过程中受到过歧视。李瑞有一位读非全日制硕士的学姐,去年在春招中通过某央企考核并签署了就业意向书,却在后续考察阶段被质疑“录取分数低”“毕业要求低”,最终失去了机会。
“唯学历”源于筛选能力不足
在前程无忧首席人力资源专家冯丽娟看来,劳动力市场已由昔日的“卖方市场”过渡至“买方市场”,激烈的就业竞争加剧了学历歧视。“据统计,今年春招中经由‘前程无忧’网站投递的简历数量,比2021年同时期增加了30%。但开放的岗位数量并没有明显增长,企业由此获得了更广阔的筛选空间。”
胡康对此表示认同:“这两年的校招中,一些‘大厂’收到了十几万乃至几十万份简历,人事部门没有精力去逐一判断,‘卡’学历被认为是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筛选方式。”
在冯丽娟看来,“唯学历”的另一重原因在于,用人单位缺乏筛选工具,难以更精准地鉴别求职者之间的素质差异。在这种情况下,从统计学意义上讲,求职者的教育背景确实与其能力水平存在一定相关性。因此,985、211、“双一流”等高等教育建设工程项目的标签,成了招聘时现成的“筛子”。
“这种粗放式招聘经常失了准头。”胡康坦言,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学历没那么亮眼的同事反而表现更加出色且稳定。“但在毕业生数量不断创新高的当下,筛掉优秀人才带来的潜在损失被冲淡,用人单位因此缺乏改进招聘方式的动力。”他反思道。
“学历歧视会对劳动力市场产生负面影响。”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王霆表示,用学历将人才标签化,忽视了求职者的差异性和能动性,这不仅会破坏就业公平,损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容易造成资源错配,不利于人才活力的充分释放。此外,这种“名校情结”无形中会将就业压力向基础教育阶段传导,加剧高考竞争。
冯丽娟还提到,一些在就业市场处于强势地位的用人单位,热衷于用名校生“装点门面”,不考虑岗位的实际需求,造成高学历人才浪费。
推动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选评机制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按照岗位需求合理制定招考条件、确定学历层次,在招聘公告和实际操作中不得将毕业院校、国(境)外学习经历、学习方式作为限制性条件,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改变人才“高消费”状况,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良好局面。
王霆认为,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加强法律保障,推动出台“反就业歧视法”,坚决防止和纠正招聘中的学历“一刀切”,求职者在遭遇歧视时也应积极维权,主张平等的就业权利。另一方面,应推动构建以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人才选评机制。
“应放下偏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人才。”王霆认为,除了学历等显性指标之外,企业还应关注藏在‘冰山’之下的非认知技能,例如责任心、团队意识、抗压能力、沟通能力等,这些特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发展潜力。
冯丽娟的团队目前正为不少企业做人才盘点,对各岗位优秀人才所具有的特质进行分析、提炼,并以此为指引,量身制定更科学的甄选方法。“企业要把人岗匹配而非学历,摆在考察的首位,这既是对求职者的尊重,从长远看也能够提高员工队伍的稳定性。”(部分受访者为化名)
陈曦
相关推荐
黑龙江饶河再现野生东北虎足迹
四川内江市市中区发生3.2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海南将迎来春节前出岛车客高峰 各港口出岛秩序总体平稳
(新春走基层)“喜迎全运会 瑞蛇贺新春”新春庙会在广州举行
羊角把、牛角、十字扣,春运涨知识→小设计大用途
岁暮冰嬉 寒尽春生 这些“速度与激情”谁看了不想玩一把?
“家门口能挣钱,好日子有盼头”(新春走基层)
国家中医药局:九成以上三级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类临床科室
湖南零陵腊肉飘香年味浓 供销两旺助增收
春节临近 你的家乡举办哪些活动?一起来寻找年味儿→
新春走基层丨让每一盏车灯都安然明亮 他们是“魔鬼风口”的风雪护路人
中国将386.7万家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许可管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贵州省人大代表马登宏:把世界自然遗产地打造成世界级旅游景区
- 非媒:“绿”意盎然 “蓝”图绘就 中非合作为更美好未来筑牢基础
- 国家大剧院建院16周年音乐会悠扬上演
- 文化中国行丨当节气遇上非遗:“小”得即圆满 “雪”落不知寒!今日小雪 “腊味”相逢
- (乡村行·看振兴)湖南浏阳“网红村”农文旅融合带动乡村振兴
- 中新真探:献血会使人体虚弱导致贫血?
- 美国国会众议院共和党人启动弹劾拜登调查
- 文化摆渡人:法语外教的中国情缘
- 中国前三季度经常账户顺差2413亿美元
- 美居民痛批美环保署对“毒火车”处理不力:他们没做好自己的工作
- (“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世界需要这样的国际合作!”外籍人士期待“一带一路”倡议不断向前推进
- 双汇参展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肉类工业展览会
- 西藏举办第五届大学生校园文化艺术节 为学生搭建展示才艺的平台
- 国家发改委连发了三篇署名“金轩”的文章
- 日本5月个人实际工资同比下降1.4% 连续26个月减少
- 叙利亚总理正在大马士革与反政府武装进行权力交接
- 2024中国国际友好城市大会昆明开幕
- 中国财政部:未发行过金融债券
- 免疫规划疫苗可预防17种疾病
- 老年人“沉迷”短视频背后是家庭陪伴的缺失?
- 热门推荐
-
- 瑞幸成为中国首家“万店”规模连锁咖啡品牌 开启高品质咖啡9.9元时代
- 一波音货机因液压系统故障返回日本成田机场紧急降落
- 深圳大鹏所城南门城墙发生小范围坍塌 无人员伤亡
- 出口民调:小池百合子第三次当选日本东京都知事
- “星辰可期·第二届岁末雅集”落幕 32部新片揭开面纱
- 32个国家和地区商品亮相第十三届中部博览会
- 俄外交部:已正式向德国提出调查“北溪”事件的要求
- 2024年春运启幕 上海警方多举措保障车流畅通
- 中国5G用户近10亿 千兆宽带用户占逾三成
- (人权行动看中国)“国家的孩子”的女儿化身讲述者:我妈妈是幸运的
- 美数据中心与民争水引质疑 科技巨头成“喝水怪兽”
- 小暑温风至 肠胃健康莫“贪凉”
- 站在2亿用户新起点 招商银行App12.0焕新发布
- 99%老人居家养老 政策完善迫在眉睫
- 青海玛多县发生地震 附近村庄未发生房屋倒塌及人员伤亡
- (第七届进博会)吴逸平:马来西亚企业进入中国市场,进博会是最好开端
- “天空之镜”茶卡盐湖迎来2023年首批游客
- 中国驻巴哈马使馆举办国庆75周年暨新任大使到任招待会 巴总理出席
- 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2024年发电量较上年同期增长超7%
- 专家业者共议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