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国考古学家探访良渚:我们并非如想象中那样不同|世界观
中新网杭州11月26日电(王高飞 臧赫)“这是一个非常令人兴奋的机会。”11月25日,第二届“良渚论坛”在浙江杭州开幕。本届“良渚论坛”以“交流互鉴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主题。论坛首日,来自世界各国的考古学家受邀参观了良渚博物院、良渚遗址公园和良渚考古与保护中心。
“良渚文化具有国际性”
来自英国杜伦大学的考古学教授罗宾·肯宁汉(Robin Coningham)在参观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我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过合作,因此能参观一个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遗产,令人印象深刻。”罗宾对本届论坛特别设置了实地考察环节表示赞许,“‘眼见为实’是非常重要的。当你看到这些真实的遗迹时,你会觉得这非常了不起。”
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人文学院考古学教授、副院长因诺森·皮吉拉伊(Innocent Pikirayi)对中新网说:“良渚文化是具有国际性的。”如果不知道良渚文化是什么,就无法理解其考古遗迹中发现的价值,也无法与世界其他地方分享。“它告诉我们人类从哪里来,以及应该到哪里去。”
“我们需要更亲近彼此。”墨西哥考古学家、策展人,墨西哥大庙博物馆馆长帕特里西娅·莱德斯玛·保茜(Patricia Ledesma Bouchan)直言现在有种矛盾的感受,“(现代社会)有了媒体、电话和互联网,人们如此接近,但有时仍觉如此遥远,以至于无法相互理解。”
她进一步解释道,西方文明有时候不太理解其他文明拥有着怎样的文化、音乐和神话故事,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此,得益于中国付出的巨大努力,我们才能在这个论坛上相互交流。”她认为,考古学的意义在于让我们认识到,我们并非如想象中的那样不同。
文明互鉴,还要借古鉴今
同样来自文明古国——希腊的雅典大学教授埃弗里迪基(Evridiki Kefalid)兴致勃勃地向中新网展示了自己刚刚在馆内拍摄的藏品照片。“我在大学里教授的是陶器相关的课程。我想把这些陶器、罐子都拍照给我雅典大学的学生看。” 她介绍道,自己有15个来自中国的学生。“我的中国学生应该为自己的国家感到骄傲。他们也在努力从希腊学到更多的东西。当他们回来就会感觉到,世界各地的人们其实有很多共通点。”
埃弗里迪基还提到已在雅典正式设立的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相信两种古典文化之间能够在未来进行更多的交流”。
随着考古工作揭开了良渚古城水利系统的神秘面纱,这里先民的治水智慧也被世界瞩目。罗宾对了解古代技术如何在现代重新利用也十分感兴趣。他提到,“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天气的不稳定性也将随之增加,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多洪涝和干旱。因此,从过去学习更多关于治水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院士白简恩(Jane Ellen Buikstra)已经来上海参加过四次世界考古论坛,她介绍,这不是第一次来参观良渚博物院,但仍很开心每次来都有新收获,“了解这里的文化发展,同时将其与埃及的古老文明进行比较,比如两者都面临治水的问题,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同样和中国缘分颇深的还有来自东京大学的教授米田穰,从2022年开始,他接受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邀请,开始担任特约研究员。此次参加良渚论坛,他又有新的感悟,“我看到了考古发现被大家所看见并在当今世界传播,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新奇的地方。除此以外,通过考古研究,也许我们可以学习如何探索未来文明。”
人类文明新形态离不开彼此尊重
谈及本次论坛的主题“交流互鉴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帕特里西娅认为,“在人类已经拥有如此多的工具和先进技术的当今时代,我们应该更加平和,互相尊重。正如此次论坛的主题,我们不仅要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也要认识到我们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当被问及如何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白简恩称,“我认为新形态应该是宽容、信任、向前看,但不仅于此,也要以尊重传统和差异的方式回头看。”
因诺森则认为,或许我们并不需要人类文明的新形态,我们需要的是能相互学习、彼此尊重的价值观。“从历史中汲取的经验告诉我们,我们之所以能够生活在这个可持续发展的星球上,得益于人类的借古鉴今,我们需要延续这种可持续的方式。”
“说到底,所谓文化并非独立于我们之外的某种事物,文化其实就是人,是我,也是你。”说到这里,初到中国的埃弗里迪基显得非常兴奋。据她分享,刚到中国时,就有三位新朋友邀请她到家里吃饭,每个人都像家人一样友好亲切。
“虽然这是我第一次来中国,但一定不是最后一次”,她笑着说。
据悉,本届良渚论坛迎来了来自60多个国家(地区)的考古学家、作家、音乐家等300多名中外嘉宾。交流过程中,嘉宾们多次谈及“共同点”和“彼此尊重”。可见,良渚不仅是中华文明的见证,更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正如来自墨西哥的考古学家帕特里西娅所说,我们不仅要尊重文化差异,也要认识到我们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完)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扎哈罗娃:若美方关闭俄在美签证中心 俄方将给予回应
- 美司法部:明尼阿波利斯警察局系统性问题导致弗洛伊德之死
- 内蒙古“90后”小夫妻返乡创业:巧念“养牛经” “犇”向致富路
- 创设长者数字学习新场景 上海“银发e学堂”揭牌
- 甘肃教育国际交流“朋友圈”渐扩:十年聘千余名外籍教师任教
- 超百万人次参与投票 2022北京网红打卡地推荐榜单发布
- “早到一分钟,震区老百姓的安全就多一份保障”
- 支持率不见起色 他宣布暂停2024年美国总统竞选活动
- 诗人于坚:有“地方”,才有“世界”
- 寒潮将影响我国大部地区 东北地区内蒙古将有强降雪
- 《日内瓦公约》通过75周年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呼吁国际社会作出新承诺
- 仇恨言论泛滥的警钟为华盛顿而鸣
- 中华诗词学会会长:诗化旅游景点让游客流连忘返
- 美研究:贫困是美国人第四大死因
- 广东首部消防题材原创话剧首演 《你好,蓝朋友》展“火焰蓝”风采
- 今年一季度海南对东盟国家进出口额同比增长超三成
- 湖北绝大部分路段已恢复通行 部分收费站驶出车辆免费放行
- 快讯:韩国公调处停止对尹锡悦执行逮捕令
- 安徽马鞍山:从制造到智造的“新”跨越
- 中国作家协会东盟文学交流中心在南宁揭牌
- 热门推荐
-
- 俄媒:俄首次通报摧毁美制MIM-23“霍克”防空导弹系统
- 武汉绕城高速万吨桥梁成功“华丽转身”
- 兴业银行连续两年入选《财富》中国ESG影响力榜
- 新一轮粤港知识产权合作计划正式签署
- 菲律宾棉兰老岛发生5.9级地震
- 那时,画家何来“无人机”视角
- 一年四季,他们都在“追”熊猫
- 了解中国从黄帝陵开始 “打卡中国”参访团探寻中华文明之源
- 安徽合肥下塘工业园铁路专用线首发
- 113件漆器精品亮相广东省博物馆
- 日媒:日本核爆受害者后代抗议福岛核污染水排海
- 文博会观察:中外画家同绘艺术交融画卷
- 美国多个州议会大厦收到炸弹威胁
- (走进中国乡村)河田鸡产业三百载 搭电商快车产值劲增
- 前4个月北京地区进出口总值创历史同期新高
- 中外学者聚焦中国三大史诗保护传承
- 北京石景山通报京西大悦城外围路面塌陷:未造成伤亡
- 中使馆:提醒在阿根廷中国公民加强安全防范
- 前5月快递业务量同比增长24.4%
- 甲辰年英国华侨华人恭拜轩辕黄帝大典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