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汉学家:外国人来到中国,才会更好地认识中国 | 世界观
视频:丹麦汉学家:中外文化交流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世界观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11月4日电(汪凤萍)近年来,中国的免签“朋友圈”持续扩容,彰显其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坚定决心。日前,前丹麦驻上海总领事馆大使级总领馆、丹麦汉学家曹伯义在接受中新网采访时表示,中国的大门始终是对外打开的,中国人也一直欢迎外国人的到来,通过对话,他们能更好地认识中国。
曹伯义认为,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是相互理解的前提,搭建有效的对话平台是促进文化交流的关键。
1976年,曹伯义第一次来到中国,后来还在中国学习汉语,并成为一名“中国通”。他非常热爱中国文化,目前,他在哥本哈根商务孔子学院担任外方院长。
2021年,曹伯义曾发表了一篇题为《西方必须准确认识中国》的文章,里面提到西方应加深对中国的了解,与中国保持密切对话。“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很不友好,我认为很多中国人知道这点,但是我没有感受到来自中国人同样的态度,相反,他们希望外国人到中国来,和他们进行对话交流。”
“外国人第一次来中国的时候会感到惊讶。他们根本不了解中国,不知道中国人是如此的开放、友好和热情,所以他们来中国亲眼看看,并和当地人进行对话交流非常重要。”他说。
曹伯义认为,只有通过对话,他们才会更好地认识中国。在谈及交流的话题时,他强调,谈什么话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交流本身。
曹伯义本人在中国生活了很多年,让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中国经济的腾飞。“我在中国生活了20年,在其他30年间,我每年来中国一两次。中国在50年里取得的成就,在一些欧洲国家用了一百多年。因此,中国的发展速度令人惊叹。”
今年,他再次来到中国,参加在京举办的第二届世界汉学家大会“中华民族共同体汉学国际会议”。与会期间,他谈到,中国先后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三大全球倡议的提出,都是基于中国希望为全球共性问题提供解决方案这一出发点。“在我看来,它们背后蕴含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这与中国过去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一脉相承的。”(完)
相关推荐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中新教育 | 湘港深化教育合作 加强青少年文化交流
- 世卫组织:约旦成为首个消除麻风病的国家
- “安阳-天津港”海铁联运班列开行 天津港安阳无水港挂牌成立
- 辽宁杂技剧《先声》 以杂技艺术演绎红色故事
- 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项目更多、科技感强、观赏性高——集成“赛展演会” 比拼绝技绝活
- 北京·密云鱼王美食文化节开幕 打造区域标志性品牌活动
- 浙江:“宁波制造”走俏中亚市场
- “多巴胺”之后秋冬又流行“美拉德”了
-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高级别政治论坛之议会论坛在联合国总部举行
- 外国专家:中国是全球增长最大引擎 美国应当将中国崛起视为机遇
- 天津开启“校企紧握手”专题系列活动
- “亵渎历史记忆!”俄将爱沙尼亚总理列入通缉名单
- 广西第543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毕业之际,能帮助到一个家庭,我很开心”
- 鲍威尔:美联储需进一步加息 终端利率或高于预期
- 专家表示:九成中风可以避免
- 上海专家探索创新联合治疗方案造福糖尿病肾病患者
- 2022新疆独库公路旅游节开幕
- 预订增4倍 酒店“高考房”走热
- (身边的变化)武夷山本地土辣椒提纯复壮项目通过验收 专家组认为恢复原有优良品种特性
- 北美票房:《变形金刚:超能勇士崛起》首映夺冠
- 热门推荐
-
- 四川眉山:绘出“天府粮仓”“三苏文化”“乡村医疗卫生”路线图
- 全国政协委员卢铁忠:建议推进核能全面纳入绿色低碳政策体系
- 中消协发布消费提示,中小学生慎用“鼻吸能量棒”
- 嗨,泉州|吃碗糕、送花灯、踩街……这些民俗你知道几个?
- 受台风影响 海口三港11月19日20时起停运
- 台风“摩羯”影响减弱 广西北部湾港逐步恢复船舶进出
- 湖北五峰后河保护区发现新记录种双斑锦蛇
- 增发国债首批预算下达 2379亿元聚焦支持灾后重建等三大领域
- 中国慢性病毒性肝炎流行现状研究成果报告会在京举行
- 安徽黄山推出AR门票 游客可身临其境与迎客松互动
- 大模型落地应用进入关键阶段 专家建言企业破局之道
- 特朗普“封口费”案判决被推迟至9月18日
- 中新真探:空腹运动减肥效果更好吗?
- 甘肃张掖拓增收渠道 牛羊肉等农特产品加速外销
- 青海:“最大规模的安多则柔表演”获WRCA认证
- 特斯拉在华召回部分进口和国产汽车超168万辆
- 走进海南“朝”“夕”相伴的别样课堂:老有所学 乐在其中
- 法澳高校学生纷纷响应!美国大学反战抗议向多国蔓延
- (寻味中华 | 戏曲)千年傩戏 梦回远古
- 抓机遇促发展 福建宁德深化与粤港澳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