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汉学家丨郝清新:从稀缺到普及,中文教育在匈牙利
中新社布达佩斯7月14日电 题:从稀缺到普及,中文教育在匈牙利
中新社记者 马秀秀
匈牙利罗兰大学成立于1635年,是中东欧地区最具学术盛誉的大学之一,也是该地区最早设立中文系的高校。自1923年设立以来,罗兰大学中文系已走过百年发展历程。伴随罗兰大学中文系的发展,中文教育在匈牙利也从稀缺到逐渐普及。
中文教育在匈牙利是怎样发展的?匈牙利“中文热”有哪些历史和现实成因?中文教育如何进一步促进中匈两国关系发展?围绕以上话题,匈牙利汉学家、罗兰大学副校长郝清新(Imre Hamar)教授日前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
罗兰大学是匈牙利首批汉学家“摇篮”
匈牙利的中文教育可以追溯到1923年。当时,著名突厥学家维莫斯·普罗勒(Vilmos Pröhle)教授在罗兰大学成立了东亚系,教授日语和中文。到1943年,有“匈牙利汉学之父”之称的李盖提(Lajos Ligeti)接替了维莫斯·普罗勒教授的工作。作为法国著名汉学家保罗·伯希和(Paul Pelliot)的学生,李盖提在巴黎学到了高水平的研究知识,并成功地将这些知识应用到教育之中。
据郝清新介绍,在此后大约20年时间里,罗兰大学东亚系培养出了匈牙利第一批汉学家,比如杜克义(Ferenc T?kei)、陈国(Barnabás Csongor )等。这些著名汉学家主要以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为主。
罗兰大学对中文人才的培养随着中匈两国交流交往的频密而得到加强。新中国成立后,匈牙利是最早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之一。1949年10月6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和匈牙利开始互派留学生。
“那时有一批匈牙利学生说汉语不是很流利,但阅读文献没有问题。后来,他们被派到北京大学学习中国历史、中国文学。”郝清新介绍,这些人毕业后,包括高恩德(Endre Galla)和尤山度(Józsa Sándor)等在内的留学生回到罗兰大学中文系担任老师,继续投身中文教育事业。
郝清新见证了中文教育在匈牙利逐渐普及的过程。他表示,最初,中文在罗兰大学是辅修课程。1985年,中文专业从B类专业升格为A类专业,与英语、法语和德语一样。1986年,当他来到罗兰大学时,中文已经成为主修课。之后,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报考中文专业,中文系在2000年启动了汉学博士课程。
2002年,郝清新担任中文系系主任后,开始推动政策变革,不再限制中文系接收学生人数。在其带领下,罗兰大学中文系中文教育取得了显著进展。2015年,这里开设了匈牙利唯一的中文教师培养硕士课程。目前,罗兰大学中文系每年大概能接收100位学生,较1986年增加十倍。
当记者走在罗兰大学文学院的校园中,常常会碰到说一口流利汉语的学生。据了解,目前罗兰大学中文系已经发展出包括本科、硕士以及博士学位课程在内的多层次的中文教育课程。课程设置涵盖汉语语言、文学、文化、历史、翻译等多方面。该系还与包括中国人民大学等在内的中国多所高校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通过交换生项目、联合科研、教师培训等多种形式,促进中匈双方的教育和文化交流。
匈牙利“中文热”有历史和现实成因
2006年12月,罗兰大学孔子学院成立,这是匈牙利第一所孔子学院,也是匈牙利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汉语言文化机构。据郝清新介绍,2007年,在罗兰大学的四所附属中学中,有一家开始教授汉语,且将中文作为第二语言。也是在这一年,他申请将中文纳入匈牙利高考体系。
目前,中文已被纳入匈牙利国民教育体系,青少年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就可以选择中文作为第一外语参加升学考试。郝清新认为,这一举措具有重大意义,对中文教育推广非常重要。
多年来,罗兰大学孔子学院在匈中两国语言人才培养、文化交流互鉴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作为罗兰大学孔子学院外方院长,郝清新和同事还共同编写了匈牙利第一套本土汉语教材——《匈牙利高中汉语课本》,并编写《汉匈词典》《匈汉词典》等工具书。
在罗兰大学孔子学院示范效应下,匈牙利的孔子学院渐渐多了起来,中文学习热度也越发高涨起来。郝清新介绍,目前匈牙利共有6所孔子学院,相应的多所大学中开设了中文课程。此外,匈牙利还有两所教会大学,尽管没有孔子学院,但在最近十年都开设了中文系。有不少中学、小学等也开设了中文课,比如匈中双语学校中就有很多匈牙利孩子,那里的学生后来到中国念大学是普遍现象。
“每年在布达佩斯参加中文水平考试的人数大概有六七百人,这相对于布达佩斯的学生比例来说已经很高了。”郝清新指出,“中文热”在匈牙利行之有年,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也有丰富的现实生活土壤。比如,匈中两国传统友好。匈牙利学者认为匈牙利人来自东方,两国人民之间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两国文化传统亦有许多相通之处,都非常重视家庭、热情好客等。另一方面,随着匈牙利“向东开放”战略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紧密对接,越来越多中资企业来匈投资发展,两国人文交流也更加密切。
郝清新介绍,目前包括匈塞铁路等在内的大型项目已在匈牙利成功落地,还有更多项目正在讨论建设中;比亚迪、宁德时代等很多中国大型企业在匈牙利有投资,中资企业在当地开出的薪资都很不错。学生们如果学好中文,将来可以得到更多就业机会。“我们有很多学生一边读书一边工作。当地对中文教育的需求很大。”
中文教育增进东西方相互理解
目前,西方国家常常对中国存在一些误解,而中文教育对增进东西方相互理解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在郝清新看来,东西方要增进相互理解,最重要的是文化交流。作为汉学家,应发挥好桥梁作用。
“我觉得一定要提高西方对于中国的认识。”郝清新表示,其实中国非常了解西方文化。在中国有很多人学习英语或欧洲语言。通过大量阅读,他们差不多已经了解欧洲的历史、音乐等方面。但如果问普通欧洲人,可能对方知道北京或者上海,却不知道中国其他城市。“欧洲人对中国的了解还远远不够”。
郝清新指出,匈牙利和中国关系传统友好,汉学家对此作出了很大贡献。而要通过中文教育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发展,人才培养至关重要。“需要培养更多懂汉语的人”。
郝清新希望两国高校之间再多一些交流项目。据他介绍,罗兰大学设立很多奖学金,鼓励中文系学生到中国交流。但疫情期间,这种交流受到一定影响,好在现在正慢慢恢复,今年就有不少学生去中国交流。“让学生们亲眼看到中国的发展、了解中国文化,这对增进理解是很重要的。”
鉴于语系差异,学习中文对欧洲人而言并非易事。采访最后,郝清新建议中文学习者一定要坚持,要学习如何克服困难,如何喜欢写汉字,因为写汉字往往是中文学习者面临的最大难点。“我们当时学习中文时,也是天天写汉字,尽管写了又忘,那就再写。不要失望,早晚会成功的,最重要的是要努力。”(完)
受访者简介:
郝清新(Imre Hamar),匈牙利知名汉学家,匈牙利罗兰大学副校长。曾获得第十四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主编新版《匈汉词典》和《汉匈词典》。匈牙利罗兰大学中文系成立于1923年,是中东欧地区最早设立中文系的高校之一。
相关推荐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上海市消保委:网约车平台有义务保证计费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 时评:“隔夜臭肉”须以看得见的方式处理
- 陇澳“双向奔赴”携手储备国际旅游人才
- 各国“高考”:日本“浪人”出没,最难考试在印度?
- “丝路昆仑——新疆文物精品展”在天津博物馆开展
- 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即将开启2024秋冬航季
- 弓箭10米外轻松洞穿不锈钢盆 专业人士提示“箭不对人”
- 中关村论坛首设标准化平行论坛 助力高技术创新未来愿景
- 也门一燃气站爆炸 导致至少10人丧生
- 让更多古籍“活”起来
- 苏、青双向奔赴 唱响“莓”丽致富歌
- “凝时聚珍——中英钟表技艺交流展”开幕式在伦敦举办
- 新学期 你的孩子书包选对了吗?
- 上海首批“全程网办”出入境证件寄出 出入境办证实现“一次都不跑”
- 青年夜校等入选2024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新词语
- 10张海报,看懂上半年中国经济
-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的奠基之作
- 俄乌交换被俘人员 各向对方移交95名军人
- 吉尔吉斯斯坦一州法院遭“电邮炸弹威胁”
- 加拿大温哥华岛附近海域测得四次地震 最高震级超过6级
- 热门推荐
-
- 焦点访谈丨广交会“新”意满满的背后是中国“智”造
- 中新健康丨北京疾控提醒:发热、咽痛、皮疹,小心猩红热
- 前11个月广东城镇新增就业累计逾135万人
-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安徽宿州:9万余套棚改安置房助民“安居”“优居”
- “牛郎织女文化之乡”山西和顺借文化助发展 邀客邂逅千古情
- 国庆过节要嗨 但千万别嗨过头!
- “心里甜滋滋的!”推进乡村振兴 重庆这样干
- 约翰·桑顿:金融领域或是美中之间强有力沟通渠道
- 湖南祁阳建数字乡村让农村变得更智慧
- 快递保鲜费引争议,平价服务能否搅动市场?
- 持续活跃!前8个月我国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经营主体达63万家
- 上海野生动物园:已成功繁育了5只可爱的小长臂猿
- “北京西藏文化邮空间”落户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文化博物馆
- 文博资源融入教育体系 北京启动“百家博物馆进校园”活动
- 中基协:截至5月末存续私募基金规模近20万亿元
- 文化中国行丨串联悠久历史与繁华未来 长城万里有新篇
- 瑰宝传文脉 石窟阅古今
- 以好书播撒阅读“种子” 北京城市图书馆少年儿童馆开放
- 逾百位两岸知名作家和高校青年厦门共话两岸文学交流合作
- 南沙大桥主动交通流管控系统上线 提高道路通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