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国学走进布鲁塞尔:在中欧两端“旁观”
中新社布鲁塞尔6月21日电 题:世界中国学走进布鲁塞尔:在中欧两端“旁观”
中新社记者 德永健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地时间6月20日,中国学的世界对话·比利时论坛在布鲁塞尔举行,比利时知名汉学家、鲁汶大学汉学系教授钟鸣旦(Nicolas Standaert)以这两句中国名言,阐述从欧洲观察和研究中华文化的重要意义。
他援引荷兰已故著名汉学家许理和(Erik Zürcher)的话说,“我相信中华文化在面对外来事物的时候,最能清楚地展现其特色”,又指中国知名学者、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及历史系文科资深教授葛兆光曾经“从周边看中国”,通过中国周边区域留存的文字资料,反过来观察和研究中华文化。
台下安坐的听众,与钟鸣旦同为“旁观者”——作为世界中国学大会框架下的海外学术交流活动,中国学的世界对话·比利时论坛汇聚近60名中欧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学与欧洲的中国观”深入研讨交流。
从中欧人文交流机制与路径,到中欧经贸合作韧性与潜力,再到已有200余年历史的欧洲汉学,持续一整天的论坛“远望”拥有悠久历史的传统中国,“近看”正在快速发展的当代中国,在古今之中,通过东西方文化的沟通交融,力求呈现中国的种种侧面。
于现实而言,论坛议题涉及气候变化、能源转型、人工智能等热点问题,与会学者认为,中欧应以更稳定、可管理和平衡的方式达成务实合作,为全球发展稳定而努力。于学术而言,与会学者对欧洲中国学等展开讨论,表示当前欧洲中国学学者在研究方法上更加注重从中国视角出发,尊重文明多样性,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汲取有益经验。
对于在中欧两端“旁观”,身为钟鸣旦好友的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大华讲席教授杨慧林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解释,通过研究对方反观自己,进而更好地了解自己,事实上是中欧学者共同的追求。对欧洲学者而言,就是通过“看中国”反观乃至反思西方。
杨慧林表示,值得一提的是,现在欧洲学界“旁观”中国出现另一个趋势,即有些学者并不懂中文,不算传统意义上的“汉学家”,但他们的研究受到中华文化启发,有时还是关键的学术理念。
“这是思想层面的‘东西方对话’,难能可贵。与纯粹的汉学家相比,他们更为主流,发出的声音更大,我想会进一步扩大中华文化在西方学界乃至主流社会的影响力。”杨慧林说。(完)
相关推荐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日本青森发生4.3级地震
- 江西省气象台发布高温黄色预警信号
- 跨越山川湖海 浙江 “地瓜”经济如何根壮藤广?
-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就欧盟第14轮对俄制裁列单中国企业事答记者问
- 浙江探索外卖塑料“零废弃”模式 将组建外卖减塑联盟
- “8.23”山西大巴事故处置纪实:“橙色力量”的112分钟极速救援
- 四川雅江森林火灾1号火场明火被扑灭
- 陈玉树《天地》亮相巴黎奥运奥美大会
- 重庆针对24个区县启动防汛Ⅳ级应急响应
- 曼谷市中心遭枪击致3死4伤 一名14岁男孩被捕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今年已有至少38名记者在冲突地区遇难
- 北京将加快电子病历共享 优化老年健康服务
- (新春走基层) “小而专”家庭作坊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 山西公交司机变身“主播” “花式”守护乘客出行路
- 春光如此明媚,为什么我不开心?
- 美国西南部极端高温持续 得州用电需求再创新高
- 青海:2024年近10万名低收入群体圆“安居梦”
- 艺赞新时代 福州“古意新风”木雕技艺传承展开展
- 快讯!韩国总统尹锡悦和执政党党首韩东勋举行会谈
- 中印尼文博界在雅加达分享交流经验
- 热门推荐
-
- 第四届“梨花杯”全国青少年戏曲教育教学成果展演将四地“绽放”
- 联合国国际移民组织:海地逾百万人流离失所
- 第六届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周开幕
- 被雨雪冰冻封住的回家路:列车为何停运?后续怎么保障?
- “晋商故里”山西晋中:文旅融合绘就“诗和远方”新画卷
- 广东一高速公路试用临停预警系统 提高交通安全保障力
- “知行墨境”当代中国画名家学术邀请展在天津举行
- 为什么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权威部门解读
- 加大运力供给 全力满足春运出行需求
- 俄战略轰炸机巡航波罗的海和里海
- 时速350公里的重庆市至云南昆明市高铁川渝段开始铺轨
- 重庆多措并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收添动力 乡村面貌新
- 中俄蒙自驾之旅发车 游客沿途游历三国风景
- A股三大股指集体收涨,沪指重回2800点
- 天津市与神户市结好50周年纪念活动举行
- 重庆“母城”渝中区启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试点
- 鄂尔多斯市发布“人才新政2.0版” 顶尖人才年薪最高300万元
- 印尼一辆巴士坠入峡谷致3死26伤
- 餐馆小龙虾 为何没降价?
- 文明的坐标|普洱景迈山“千年茶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