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锐评|起底日本车企集体造假背后的“制造之忧”
6月6日一大早,多家日本电视台播出了这样的画面:多名神情严肃的日本政府工作人员涌入铃木公司总部,对这家日本龙头车企进行检查。几天前,包括铃木在内的五家日本车企被曝在测试环节数据造假,引发各界广泛关注。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林芳正承认,这一事件不仅动摇了日本汽车认证制度的根基,更损害了日本汽车产业的信誉。有分析指出,汽车业是日本制造业的支柱产业,造假丑闻带来的后续影响可能更加深远。
造假频出 日本汽车业怎么了?
这次日本车企丑闻集中曝光,要从去年4月一封神秘的举报信说起。当时,一名来自大发汽车公司内部的举报者,向日本交通部门提交了有关这家公司的造假资料。具体内容是,大发汽车在完成相关车型的撞击测试时,对测试数据进行造假,然后提交给监管机构。去年12月,日本政府公布调查结果称,大发汽车的造假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当时正是“日本制造”的黄金年代。也就是说,大发汽车的造假行为持续了30多年。
到了今年5月底,日本交通部门进一步调查发现,“大发事件”只是日本车企造假事件的冰山一角。涉及造假的还包括丰田、本田、马自达、雅马哈、铃木五家日本主流车企的38款车型,其中6款仍在市面上销售,违规车辆超过500万辆,造假项目涉及行人安全、碰撞、安全气囊、噪声、排放等多项内容。
造假事件曝光后,涉事的日本车企纷纷出来道歉,声称涉事产品安全性“没有问题”,后续会进行整改。然而,重磅车企集体沦陷,深深刺痛了日本社会。“怎么又来了,错一步就可能威胁生命”“不能容忍这样反复的欺诈行为”……不少日本民众表示,汽车企业丑闻频出,仅靠鞠躬道歉难以挽回市场信心。2017年,日本高田生产的安全气囊破裂导致金属碎片飞溅,在世界各地造成多人死亡和数十人受伤。然而,这样血淋淋的教训未能阻止日本车企在造假迷途上“一路狂奔”。
“日本制造还值得信赖吗?”日本《每日新闻》5日发出这样的疑问。报道指出,近年来,日本汽车行业几乎每年都会曝出性质恶劣的造假丑闻,而且理由几乎一样,“无非是管理层为缩短研发周期、谋求短期利益,下达不合理的任务指标,迫使一线工作人员不得不铤而走险”。丰田汽车公司董事长丰田章男在3日记者会上也承认,企业生产周期和程序漫长复杂、没有人能掌握全部流程,可能都是造假原因。
除此之外,随着电动汽车迅速发展,日本车企在燃油车领域的巨大优势正在消失。《日本经济新闻》6日指出,在与新兴企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日本车企的“过度自信”已经不合时宜,甚至对企业自查和进步都构成阻碍,并造成了如今整个行业的困局。
把时间拉长,对日本企业来说,造假违规并非一朝一夕的偶然事件,也不仅仅是汽车产业独有的现象。日本某数据分析公司2023年10月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过去5年有25%的日本公司曾发生过挪用公款、作弊、违规等不当行为,其中涉及产品品质违规的占比达32.7%。
2017年的神户制钢数据造假事件、2021年的三菱电机造假事件、2022年的日野汽车造假事件、2023年的大发公司测试项目作假、2024年的丰田自动织机和IHI公司篡改数据、小林制药公司含红曲成分保健品致多人死亡……日本制造业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不断凸显,此次知名车企集体“爆雷”不过是一个缩影。
“日本制造”的乱与忧
曾几何时,日本制造以“工匠精神”著称;如今,接二连三的造假丑闻已令这一金字招牌失去光环。这背后的原因是多重的。
过去几十年,日本制造业成就显著,但这也导致一些企业缺乏危机意识,安于现状,不愿进行必要的创新和改革。这种故步自封的态度使得企业在面对新技术、新市场时反应迟钝,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日本前东京都知事舛添要一曾感慨,全球汽车业正朝着电动化、智能化方向转变,但日本人还开着过时燃油车,“已经被中国远远甩在身后”。
此外,这与日本企业存在内部制度僵化与治理失效问题有关。许多企业员工有着“千万不能质疑大老板”的共识,董事会制衡作用微弱,企业对外披露信息的真实性无法得到保证。即便部分企业尝试改革,但受到“派阀—官僚—企业”组成的强大利益集团影响,改革难以推进。
另外,日本监管部门在标准制定、监督检查、惩罚机制等方面存在不足,使得一些企业能够轻易逃避监管和惩罚,客观上减轻了造假代价。比如2017年,日产汽车被曝出“使用无资质检验员进行车辆出厂检验”的丑闻。日产公司称,这种操作在工厂内持续了30年之久,并且从未有人意识到这样做违反了相关规定。事发后,公司领导层并未受到处分,仅是“主动退回部分薪酬”。
还有一点,相关人才不足让有些企业铤而走险。比如,三菱电机检验数据长期造假,背后原因之一就是人才流失导致公司缺少合格的检验人员,从而采取伪造数据的方式来应对生产压力。
最后,技术方面也出了问题。日本企业曾经在制造业技术上独领风骚,但近年来,企业创新精神不足,技术优势逐渐丧失。为保持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一些企业开始采取不正当手段来降低成本。比如,日本大型重工业公司IHI就靠篡改船舶发动机的燃油数据,以使测试数据看起来更“漂亮”。
受伤的不只是“日本制造”
企业频繁造假对日本造成了多重伤害。以汽车业为例,《日本经济新闻》指出,汽车工业的范围十分广泛,同时是日本制造业的龙头和脸面。如今深陷丑闻,令相关行业多年苦心经营的“质量安全可靠、管理精细”形象面临崩塌。
此外,由于造假事件曝光,多家日企的部分车型被叫停出货,车企以及供应链企业都将面临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日本汽车产业制造品出货额约占整体制造业的2成、研发费用占比近3成,很多分析人士认为,如果支柱产业汽车业受到严重冲击,将可能拖累日本GDP的增长。
频繁曝出的造假事件,令日本制造跌落“神坛”。日本政府和企业必须进行深刻反思和全方位改革,不要再害人害己。正如《纽约时报》的评论指出,日本民众和世界各地消费者都在期待问题彻底解决,让汽车更加安全。
(国际锐评评论员)
相关推荐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台籍青年汇聚甘肃研学:传递两岸心声
- 韩国总统尹锡悦批准国防部长官辞呈
- 青海高海拔地区养老机构制氧设备实现全覆盖
- 澳大利亚国家美术馆首次向中国返还文物艺术品
- 10部门:支持境外机构投资境内科技型企业
- 伊朗媒体称伊斯法罕省传出爆炸声
- 元旦假期首日车票周六开售 12306将显示车票折扣信息
- 助公众明辨是非 2023年度“科学”流言求真榜揭晓
- 比利时猪肉时隔五年重返中国市场
- 台风“摩羯”残余环流仍将带来强降雨 受灾地区抢修基础设施
- 求职被盘问“婚育”,性别歧视何时休
- 首发封坛过百吨,仁怀酒封坛酒被“抢封”
- 防抗台风“海葵”:逆风而行筑起“藏蓝防线”
- “读懂中国”国际会议专家探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 客旺货畅彰显经济持续向好
- “十二花神”亮相杭州西溪花朝节 现场“天女散花”
- 400余件文物亮相辽博展现“和合中国”之美
- 三亚往返俄罗斯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国际航线复航
- 美军空袭伊拉克和叙利亚 已致39人死亡
- 一艘丹麦油轮上被劫持的6名船员在尼日利亚获救
- 热门推荐
-
- 多家国际机构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 海外媒体作出积极评价
- 交个医生“朋友” 就医省力省钱
- 全国大部延续雨雪稀少格局 各地气温陆续迎回暖小高潮
- 助力新时代“红学”发展 《红楼梦》改编学术研讨会在宁夏师范大学召开
- 王庆国:巧治胃病防癌变
- 总台记者探访丨福岛核事故阴影未散 “解禁”区返乡民众寥寥无几
- 如何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这场论坛上专家学者这么说
- 上海大剧院迎24周岁生日 以“梦”为题与观众“相逢”
- 重庆女子考古队的故事
- 预计五一假期全国高速公路日均流量约为6350万辆
- 建行协助中远海运在新加坡市场定向增发股票2.8亿新元
- 10月暴涨近20%!两年前“最牛贵金属”卷土重来?
- 青海三年投资5.2亿元 登记科技成果超2000项
- 印尼乌达雅纳大学旅游孔院举办旅游汉语知识竞赛
- 【图解】2024年盘点:数说科技创新亮点
- 奥地利艺术家穿越百年“相遇”杭州 见证艺术传承
- 浙江成立乡村文化产业分会 推进乡村人文与经济价值共荣
- 生态环境部公布4月全国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 山西霍州千佛崖摩崖造像揭示晋南唐代佛教传播价值
- 唱出原生民歌魅力 2023中国原生民歌节在江西龙南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