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前大使:在华12年,我为中国人民的进取精神所触动 | 世界观
中新网6月1日电(林卓玮)中马两国是缔结千年友谊的好邻居,是以心相交的好伙伴,也是合作共赢的好朋友,两国关系一直走在中国同东盟国家关系前列。2024年,中马迎来两国建交50周年,同时也标志着中马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11周年。
“马来西亚和中国建交50周年,不只是一个值得纪念的节点,更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它更代表着两国在过去50年里,在充分互信 互为伙伴方面的决心和成果,”马来西亚前驻华大使、马中友好协会会长马吉德(Dato Abdul Majid)向中新网表示,两国半世纪以来“所取得的成就,不仅为两国带来了益处,更是造福了整个(东亚)地区。”
见证历史,回忆两国关系关键时刻
1998年至2005年期间,马吉德曾担任马来西亚驻华大使。他作为马来西亚外交人员,两次被派驻华,在华时间前后共计12年之久。
作为马中关系发展和中国经济腾飞的见证人,他不禁感慨:“在上世纪70年代两国建交之初,双方接触还十分有限,如今在互信尊重、睦邻友好的坚实基础上,马中关系已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回顾这50年,马吉德分享了他眼中,马中关系的几大历史性时刻。
其一,便是1974年5月31日,马中两国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马来西亚政府联合公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其二,是1971年时,马来西亚在联合国大会上投出赞成票,支持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同时明确了一个中国原则,助力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三,是2022年以来,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易卜拉欣上任两年间,两度访华,强调了挖掘共同价值观对增进文明对话的重要性,推动了双边交流和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此外,在中方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时,马来西亚也是第一批响应支持的国家。两国共建的标志性项目东海岸铁路完工后,将贯通马来西亚东海岸和西海岸,为相关地区经济乃至整个区域的发展带来积极效应。
“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马中两国在过去50年里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合作基础,”马吉德表示。因此,他相信两国关系能够轻松地迈入下一个阶段。
在华12年,畅叙与中国的情谊
谈及这些年来,他亲眼见证的中国社会变迁,马吉德认为,中国的崛起离不开人民群众的辛勤付出。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到中国时,他就被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所触动。
“中国民众十分支持对外开放政策,将其视作发展机遇,”马吉德回忆道,“许多中国人不畏严寒酷暑、不分昼夜地辛勤工作,齐心协力建设国家。”
此外,马吉德坦言,中国人的进取精神也给他留下了十分深刻的积极印象,“特别是在短短20年里,中国人能迅速接受新鲜事物,学习及应用新兴技术。”
中国即时通讯软件的流行就是一个例子,马吉德表示,这类软件给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方面带来便利,由于它们强大的功能集成,部分软件如今也在马来西亚流行起来。
中国产品在马来西亚流行的背后,是两国之间共有的文化和价值观。现任马中友好协会会长的马吉德认为,两国关系的进一步深化,离不开更密切的人文交流。
学习双方语言则是加强文化交流、增进双方理解的重要方面。马吉德指出,如今,不仅马来西亚设有更多孔子学院,马来语在中国也越来越流行。
十几年前,中国只有一所大学提供马来语课程,如今,中国已有多所学府设立了马来语专业。
不止是人文交流,马吉德表示,科技交流与合作,也是马中双边关系发展的重中之重。
他认为,科技合作是全球大势所趋,中国作为数字化、自动化、人工智能相关新兴技术的前沿国家,有许多优秀经验值得马来西亚学习。
他呼吁两国加强科技领域的人才和技术交流,并期待更多中方企业前往马来西亚投资。(完)
相关推荐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泥地龙舟赛+水上拔河比赛 沈阳举办田间趣味运动会喜迎端午
- 上合组织国家数字科技平台正式启动
- 河北港口集团携手泰国头部企业拓展东南亚业务
- 专访日本公明党党首山口那津男:日中韩合作对地区和平稳定与繁荣至关重要
- 深圳地铁11号线二期工程通过项目验收
- 迎新春活动“花样”翻新 沉浸式感受“烟火里的中国年”
- 巴基斯坦“迫切需要”中国治霾经验
- 云南温泉资源富集 “有温度的旅居”受青睐
- 1月16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7.1881元 上调2个基点
- 四川“城市会客厅”首次亮相拉萨 促两地民间交流
- 中新健康 | 很多人把它当减肥神器,当心有坑!
- 贵阳:路边音乐会成城市新名片
- 乌苏里江虎林段“文开江” 游客江畔齐唱《乌苏里江船歌》
- 汽车以旧换新信息平台累计登记注册用户数超110万
- 救援进行中!消防员已营救甘肃地震被困人员78人
- 去年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超两成
- 美媒:土耳其袭击叙东北部 4名库尔德武装人员死亡
- 四部门:集中清理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政策措施
- 北京昌平区委书记甘靖中:抓好“两谷一园”建设 打造国际一流现代化新城
- 从复苏走向繁荣的旅游业
- 热门推荐
-
- (身边的变化)从黄土高原变绿,看中国生态之变
- 粉丝制品当饭吃,到底有何危害?
- 六成受访家长建议将课间活动纳入学校“双减”目标
- 闽北小学生与专家共同救助二级野生动物斑头鸺鹠
- 机构预计英国央行将进一步加息
- 春运期间全国公路网客车自驾占比高
- 泰戈尔后裔访北京法源寺 丁香树下续百年诗情
- 福建三明:两岸学子携手乡建乡创,共促乡村振兴
- 绿色之行 不止所见!中外青年热议“好city”的北京城市副中心
- 家电太“聪明”老年人不会用怎么办?我国基本构建适老家电产品国家标准体系
- “妙手匠心——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农大”活动黑龙江启动 加强非遗保护传承
- 不动产统一登记:是什么?为什么?
- 阿富汗地震灾区遭遇沙尘天气 灾民生活雪上加霜
- 长沙深化校地生态及人才合作 助力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
- 红色故事的全新视角 《大道薪火》研讨会举办
- 北京二季度薪酬状况报告:金融产业、数字经济产业等领先
- 国际识局:黎以停火协议引发多重影响 拜登政府施压成效有限?
- 六次在香山论坛发言的新加坡国防部长:中国奉行“强不执弱,富不侮贫”,将获得更多支持
- “超高清视听科技展”亮相科博会
- 长篇纪实文学《深中通道建设纪实》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