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学者:中国倡导包容对话,西方挑起制度竞争
导读:欧盟称中国为“体制性竞争对手”,但中国从未搞过制度输出,反倒是西方国家常把自己的价值观和社会体制强加于人。事实上,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文明交流互鉴是人类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二者在文化、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等方面差异很大,但对话并非不可能。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一带一路”倡议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和平共处、共同繁荣的道路选择。
在人生观、思想、政治和经济观念上,中国和西方是两个大相径庭、相距甚远的文明。在某种程度上,双方的相互了解仅流于表面,并且在当今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双方的分歧似乎更加明显。
尽管如此,是否存在可能去克服万难,建立一个如联合国所说的“文明联盟”呢?或者我更愿意换种说法:我们能否期待两种文明之间进行对话呢?
从西方角度来看,这种对话似乎是不可能的,因为美国渴望在经济、商业、科学和技术上遏制中国,而欧盟则对中国心存疑虑,将其视为所谓的“体制性竞争对手”。然而与此同时,美国和欧盟都与中国进行着大规模贸易,在许多重大峰会以及各种双边和国际会议上,中美欧代表之间的会晤从未中断。
现实不言自明:遏制中国这个西方口中的“亚洲巨人”,在政治上显得如此幼稚。一个约占人类总数20%,拥有自己的劳动观、社会观、经济观、教育观、多边主义政治观,并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民族整体,如何能被遏制呢?
此外,“体制性竞争”又意味着什么?是一方想要将自己的体制强加给另一方吗?中国从来没有想过将自己的体制强加给别国人民,现在也不打算如此。正如中国领导人曾经强调的那样,“中国现在不是,将来也不做超级大国”。然而,欧盟和美国却坚持认为西方式的自由民主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范式,还因中国不走西方发展道路就动辄对其实施制裁。
2021年,欧洲议会冻结了《中欧投资协定》,原因是反华游说团体不希望这一互惠互利的协议获批,于是便以中国“不尊重(西方标准的)人权”为借口从中作梗。这正是西方企图将自身意志强加他人的一个案例,非常典型,也十分令人遗憾。这是否体现了“体制性竞争”呢?协定在中国顺利获批,中方没有在双方商定的范围之外添加任何额外条件,但欧盟却设定了种种条件。不难看出,所谓的“体制性竞争”其实并非相互竞争,而是欧盟单方面针对中国的竞争。
面对西方制造的种种对话困难,中国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主张共建一个没有排他性霸权,多边、包容、合作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并不将该理念强加给任何国家,而是把它作为一种致力于和平共处、共同繁荣的道路选择。
“一带一路”倡议是迄今为止实施并生效的最大的全球互联互通项目,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最生动实践。它向世界各国开放,不排斥任何人,也没有制度限制,不仅强调海陆空道路联通,还强调在数字、文化、政策与环境方面的全球互联互通,倡导不同文化间对话,不搞制度输出。
我们如何才能推进人类命运共同理念的实施呢?当然,这并非一朝一夕的问题,而是百年大计,是整个21世纪的战略目标。
我们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面对灾难论者和排他论者,我们必须对这些进步进行解释和传播。举例来说,我们建设了多条主要的交通要道和数字走廊,举办了各种国际论坛,为讨论与对话提供了平台,签署了大量双边和多边协议,还打造了金砖国家和二十国集团等新的多边治理机制。
我们需要强有力的行动者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中国、美国与欧盟应发挥各自的作用,促进文明间相互理解并维护多边主义。
本文原文发表在中国日报国际版,原标题为 “Catalyzer not converter”
出品: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相关推荐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数字贸易商通全球,“数贸之约”精彩不断
- “你好!中国”黄河旅游推广活动在首尔举行
- 上海21日全天气温将在冰点以下 或迎四十年同期“最冷”
- 中国太保董事长傅帆:保险为民推动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
- 第五届全国“和美乡村健康跑”8月宁夏灵武开跑
- 内外抗议声不断 日方应配合建立长期有效国际监测安排
- “夸夸群”里挠痒痒,千万别当真
- 谁把“钟薛高”们变成“潜伏者”
- 浙江上虞警方破获一起特大制售假证案 涉及20余个省市
- 哈萨克斯坦将派8名选手参加2023年世界田径锦标赛
- 新时代文学塑造“新青年”
- 四川雅江森林火灾3号火场已无明火
- 传统酱制品如何新发展?江南水乡塑造特色文化“IP”
- 湖北五峰山体滑坡灾害:已抢修出第一条施工便道
- 探索商圈管理服务新模式
- 山东法院依法平等保护中外当事人合法权益 提升涉外商事海事司法公信力
- 菲律宾8月外贸额温和增长 贸易逆差加剧
- 打造会“呼吸”的海绵城市 杭州何以“韧性宜居”?
- 第二十七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启幕 带来东西方音乐的对话
- 中国首台可用于临床的科研型7T磁共振投入使用
- 热门推荐
-
- 中国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降幅连续三个月收窄
- 宁夏:“保姆式”服务、“个性化”政策为产业转移项目保驾护航
- 国际人士高度评价中国防沙治沙成果 树立生态治理国际典范
- 中国气象局解析南方强降雨:与厄尔尼诺存在明显关系
- 辽宁代表队在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中斩获佳绩
- 数字经济释放全新增长动力
- 旅俄大熊猫“丁丁”幼崽获名“喀秋莎”
- 国家卫健委:开展分类应对,防范药品短缺风险
- “兰洽会”再现古丝路商贸盛景
- 投资中国、落户中国 众多进博会展商见证“展品变商品”的“中国速度”
- “北京大学与柏林自由大学四十年合作回顾展”在柏林开幕
- 乔宜男花鸟画精品亮相北京西海美术馆
- 电影《周立波回清溪》观摩研讨会在京举行
- “三个尊重”是中国对阿富汗问题立场的关键
- 防治电离辐射损伤新靶点发现
- 中国代表:朝鲜半岛问题核心在于互信缺失、和平机制缺失
- 着墨数字赋能 浙江细绘未来乡村“共富图”
- 美联储加息影响外溢 危机或将继续蔓延
- 推进设备更新赋能产业升级 助力稳增长促转型
- 中国人民银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印发《关于调整汽车贷款有关政策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