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最新研究:海绵记录表明全球变暖或已升温超过1.5°C
中新网北京2月6日电 (记者 孙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专业学术期刊《自然-气候变化》最新发表一篇论文认为,全球表面平均温度变暖可能已经超过了1.5°C,在这一个十年结束时(即2030年前)可能超过2°C。这一预测基于加勒比海硬海绵骨骼保存的300年海洋温度记录。
该论文介绍,全球变暖正在导致地球气候发生重大变化。2015年的《巴黎协定》旨在将升温控制在比工业化前水平高2°C以下,并尽力限制升温在工业化前高1.5°C以下。海洋温度的历史观察和数据有限,但可以通过代用记录研究历史事件。其中一种代用对象是硬海绵,这是一个长寿物种,其碳酸钙骨架记录了化学物质变化,是海洋温度的天然档案。
论文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澳大利亚西澳大学Malcolm T. McCulloch和同事及合作者一起,用加勒比海东部收集的硬海绵标本(这一地点温度的自然变化小于别处),探索海洋混合层(水体和大气交汇区域)在过去300年的温度,随后将这些数据与HadSST4海面温度数据集中的观测记录进行校准,当他们对这些数据集进行比较,发现这些新的温度记录显示出1961年至今的高相关性。
在这些海绵记录基础上,此次研究表明,通过1700年至1790年和1840年至1860年间的稳定温度可定义工业化前时期,其间有一段火山活动相关的降温造成的空白。论文作者认为,人类活动相关的变暖始于1860年代中期,在1870年代中期开始明显。这比仪器海面记录(来自HadSST4数据集)要早80年,但与此前的古气候重建一致。
论文作者总结表示,这些发现对现有全球变暖的预测有所影响。他们指出,这些记录显示出用于计算异常的参考时期(1961年至1990年),与新界定的工业化前时期相比,海洋混合层和地表温度上升了约0.9°C。相比之下,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目前估计这一时期相对1850年至1900年工业化前水平的升温是0.4°C。使用这些气温记录,论文作者估计1.5°C的变暖水平可能已经达到了,平均地表变暖1.7°C可能发生在2018年至2022年间。
在一篇同时发表的“新闻与观点”文章中,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邓文峰指出,这项研究表明,限制地球变暖在1.5°C以下的机会可能已经错失,控制变暖不超过2°C的目标可能在这一个十年结束时就会被超过。该成果呼吁对全球气候危机采取快速、有效且明智的行动。(完)
相关推荐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古徽州文化走进安徽大学 青年学子体验传统手工艺
- “不降价只能一直挂着”,北京房租还得接着降?
- 2023WAIC观察:当大模型如“雨后春笋” 业界改变了什么?
- 重庆发布乡村振兴林业碳汇方法学 助力山区高质量发展
- AI“开药”护航百姓安全用药
- A股龙年开门红!三大股指收涨,沪指重回2900点
- 毛发医疗服务千亿市场迎豹变
- 柳梧铁路项目梧州段首座超两千米隧道顺利贯通
- 澳大利亚丢失放射性胶囊 部分地区发布风险警报
- 参加第四届消博会的首批中国香港籍船舶入境
- 调好脾胃 冬季少生病
- 珠江水系港口今年预计完成货物吞吐量20.4亿吨
- 受新疆乌什县地震影响列车正在逐步恢复运行
- 5月中国CPI同比涨幅回升至0.2%
- “美式中餐”开回中国?年轻留学生探店“怀旧”
- 四川乐山至西昌高速桂花隧道右洞顺利贯通
- “花好月圆”中越跨国中秋晚会在胡志明市举行
- 新疆吉木萨尔:加快项目建设 推动光伏产业全链条发展
- 【冰雪春天】吉林各地“冰雪总动员”抢占“春节档”
- 一季度末中国银行业总资产逼近430万亿元
- 热门推荐
-
- 事关你我日常生活!我国增值税迎来立法 这些内容值得关注
- 乡约福建:金秋果飘香 “柚”见丰收忙
- 【这些文化遗存现今的模样79】且看皇家禁地的“平民”转身
- 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东方白鹳跌落水塘 幸被民警救助
- “万峰成林处”的山地传奇
- 通勤打车这些细节你做对了吗
- 国际中文教育数智化发展研讨会在泰国举行
- “与辉同行”主播文案被控抄袭 问题来了:视频文案有版权吗?
- 78岁老人被困废弃烟囱5个多小时 安慰消防员“不要着急”
- 俄联邦侦查委员会:已取得普里戈任所乘飞机的黑匣子
- 甘肃省民航机场集团单日旅客吞吐量破8万人次 呈历史最佳
- 第20届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吸引7280部纪录片参展
- 联合国最新预测:到2023年年中,印度人口将超中国
- 以色列外长敦促北约“开除”土耳其
- 天津冷链物流产业联盟成立 132家单位共推京津冀协同发展
- 千年运河展新颜 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图片展在京亮相
- 广西“85后”金融“科技尖兵”:为民众服务 为基层减负
- 北京将出台十项政策措施促产业经济平稳增长
- 中国代表80多国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就保护残疾妇女权益发声
- (文化中国行)山东“小众博物馆”有了“身份证” 跨界融合揽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