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球动荡变革危中有机
□ 本报记者 王卫
2023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不同寻常的一年。
这一年,地区安全局势复杂多变,俄乌冲突的延宕,让和平的曙光依然难现;新一轮的巴以冲突,冲击全球政治经济形势;
这一年,ChatGPT横空出世,带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与此同时也带来了风险与挑战;
这一年,夏季的高温火热,使2023年成为有记录以来人类历史上最热的一年,气候问题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让我们一起回顾这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一年。
地区局势依旧动荡影响外溢
如果选一个年度词汇榜,“动荡”必定榜上有名。回顾这一年,无论是陷入僵局的俄乌冲突,还是新一轮巴以冲突,似乎都在预示着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动荡的时代。
作为冷战结束后欧洲地区爆发的最大规模局部冲突之一,俄乌冲突已一年有余,但仍看不到和平的曙光。
俄乌冲突不仅给双方带来大量人员伤亡,更是产生了巨大的外溢效应。地区安全架构失灵、军事对抗风险上升、全球供应链受阻、金融秩序遭受重创等“冲击波”殃及许多国家和地区。当前日益激化的能源危机和粮食危机,更是让欧洲、非洲、中东等多地民生遭受严重影响。但俄乌冲突不可能没有尽头,正如俄罗斯独立政治学家格沃尔吉扬所言,俄乌冲突最终需要通过谈判来解决,并形成新的力量平衡和安全秩序。
俄乌冲突延宕至今,突发的巴以冲突让本已复杂的巴以问题变得雪上加霜。
10月7日开始的新一轮巴以冲突迄今已造成上万人死亡。持续的紧张局势加剧了冲突外溢的风险。冲突发生以来,国际社会要求停火止战的呼声越来越强。中国同有关各方开展密切沟通,积极参与联合国安理会磋商,全力劝和促谈,推动局势降温。中国外交部发言人12月19日表示,作为安理会11月轮值主席国,中方推动安理会通过冲突爆发以来的首份决议,提交《中国关于解决巴以冲突的立场文件》,推动安理会形成更大声势、采取更多行动。
2023年虽然地区冲突不断,但在阴霾中人们追求和平的脚步却并未停歇。
这一年,素以战争、动荡闻名的中东地区,掀起了一轮“和解潮”。在中国政府的积极斡旋下,沙特阿拉伯和伊朗于3月6日至10日在北京举行对话,会后中沙伊三方签署并发表联合声明,宣布沙伊双方同意恢复外交关系。沙伊复交之后,短短一个多月时间,沙特与叙利亚外长十年来首次互访,土耳其与埃及外长也是十年来首次互访。4月12日一天之内,突尼斯与叙利亚复交、巴林与卡塔尔复交,简直令人目不暇接。
国际社会深刻认识到,只有秉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共赢而非零和的新型安全之路,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步入治理轨道
“ChatGPT”无疑可以成为2023年的年度热词之一。它的出现代表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人工智能技术也带来了难以预知的各种风险和复杂挑战。今年以来,多个国家和地区聚焦人工智能的治理工作已陆续展开。
当地时间12月8日晚,欧盟就《人工智能法案》达成协议。法案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注重基于风险来制定监管制度,其将人工智能系统评估后划分为最小风险、有限风险、高风险和不可接受风险四个等级,以平衡人工智能的创新发展与安全规范。
10月30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了一项关于人工智能的行政命令,被美国媒体称为“政府为推进人工智能安全领域所采取的最重大行动”。
俄罗斯总统普京11月24日在“2023人工智能之旅”国际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大会上宣布,他将批准新版《国家人工智能发展战略》,重点任务之一就是扩大生成式人工智能和大型语言模型领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此外,加拿大、韩国、日本等国家同样开始在人工智能领域采取规范和限制措施。
当然,作为人工智能大国,中国在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上从未缺位,一直致力于提升人工智能技术的安全性、可靠性、可控性、公平性。
11月初在英国举办的全球首届人工智能安全峰会上,中国代表指出,发展人工智能应当积极倡导以人为本,智能向善,加强技术风险管控,并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鼓励各方协同共治,增强发展中国家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不断弥合智能鸿沟和治理能力差距。
今年10月举行的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中方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就各方普遍关切的人工智能发展与治理问题给出建设性解决思路,更为人工智能相关国际讨论和规则制定提供了蓝本。比如支持在充分尊重各国政策和实践基础上,形成具有广泛共识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框架和标准规范;支持在联合国框架下讨论成立国际人工智能治理机构;加强面向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合作与援助等。展现出中国推动完善全球治理的大国担当,是中国积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的具体行动。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人工智能治理攸关全人类命运,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各国应加强对话合作,共同推动人工智能健康发展,促进人工智能技术造福于人类。
坚持多边主义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2023年,多份研究报告又一次敲响了全球变暖的警钟。欧洲联盟气候监测机构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称,11月成为全球有记录以来最热月份,2023年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一年。一系列推动全球气候治理的国际行动历历在目。
这一年,全球变暖导致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甚至是生态灾难,包括创纪录的高温、海平面上升、持续干旱、山火肆虐、生物多样性丧失加速甚至物种灭绝等。这些生态问题给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冲击,如粮食危机加剧、“气候难民”激增、人类健康状况恶化等。
有分析认为,在地缘政治冲突延宕、产业链供应链挑战加剧、通胀压力持续攀升等冲击下,全球能源市场持续承压。面对严峻的能源供应形势,一些国家的能源政策出现“摇摆”,给全球减排带来更多变数。
2023年9月,联合国举办了一场“严肃而务实”的气候峰会,呼吁各国政府采取应对气候危机的行动。
2023年底,在阿联酋迪拜举办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届缔约方大会(COP28)。国际社会普遍认为,COP28是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中一次重要会议。大会就启动损失与损害基金等重要议题达成一致,在全球适应目标框架、公正转型路径工作方案等方面实现突破。大会还完成了《巴黎协定》首次全球盘点,总结了成绩和缺口,进一步巩固了全球不可逆转的绿色低碳转型趋势。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战略、措施和行动,深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应对气候变化取得了积极成效。中国持续通过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小岛屿国家、最不发达国家和非洲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支持。截至2023年11月,中国已与40个发展中国家签署48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谅解备忘录,通过合作建设低碳示范区、开展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组织能力建设培训等方式,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支持;累计在华举办57期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培训班,为12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2400余名气候变化领域的官员和技术人员。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在全球气候治理问题上,大国行动至关重要。主要大国应从全人类共同利益出发,寻求更多合作共识,把气候议题放在国际合作的优先位置,积极落实在双、多边框架下达成的共识与承诺,为国际气候合作奠定良好基础。(来源:法治日报)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第七届进博会)中国商务部:反对各种形式的“脱钩断链”
- 台湾海峡中部发生3.7级地震 福建沿海多地有震感
- 知乎战略副总裁张宁:“新职人”的人才红利正快速形成
- 中法文博机构携手建“数字藏经洞资源库”
- 中山大学与南方航空公司签约联合培养民航飞行学员
- 文澜阁本《四库全书》实现数字阅读 让沉睡古籍活起来
- 胰岛素国家接续采购明天开标,能否继续降价?哪些企业受益
- 6月14日央行开展2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
- 绍台少儿书画作品集中展出 两岸巧手共绘童心
- 全国首部社会文物领域地方性法规出台
- “中国陶瓷史上第一抹彩虹”红绿彩瓷:千年技艺赋能乡村振兴
- 南部及东部沿海有较强风雨 长江以北大部地区气温偏高
- 期待!总台2022暑期精品节目邀您悦享好时光
- 外媒:美国称未参与乌对俄库尔斯克州行动 拜登首次置评
- 普及冰雪运动 带动全民健身
- 妥善应对台风“三巴” 广西成功避险六起地质灾害
- 浙江受降雨影响发布多条预警 杭州部分水库开闸泄洪
- 允许个人破产会纵容“老赖”吗?
- 意外发现:乳腺癌在睡眠时加速扩散
- 空天信息产业国际生态大会在重庆举行
- 热门推荐
-
- 韩国宪院命令尹锡悦提交涉戒严会议纪要等资料
- 去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同比增6.0% 中国海洋经济复苏强劲
- 以苏绣丝绸古诗词诠释时尚 设计师兰玉用时装与世界对话
- 土耳其反对党议员在议会发表完演讲后突发心脏病去世
- 保中商会副会长: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成就值得称赞丨世界观
- 15部门联合出台指导意见 分型分类精准帮扶个体工商户
- 泰国内阁批准新签证政策:免签延至60天
- 单身者如何过得更幸福
- 哈萨克斯坦总统视察哈萨克斯坦鲁班工坊
- 成都断崖式降温!明晚最低温降到零下,中心城区会有雪吗?
- 布达拉宫广场上演民族服饰秀 尽显西藏特有“多巴胺”时尚
- 辽宁省举办创业创新成果展示交流活动搭建对接交流平台
- 新闻调查丨拯救濒危湟鱼 青海湖如何再现半河清水半河鱼?
- 欧盟召开农业部长会议 未能就乌粮食进口问题形成决议
- 纪念鲁迅留学仙台120周年中日友好故事会在日本仙台举办
- 行走赣鄱看非遗:江西万载古城非遗表演忙
- 粤港澳青年故宫实习,从“去故宫”到“回故宫”
- 大熊猫爱心人士赴四川走进保护工作一线
- 右美沙芬滥用调查:难以戒掉的“镇咳药”
- 又传枪声!2023年前三月,美国已有近万人死在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