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内阁批准新签证政策:免签延至60天
中新网曼谷5月29日电(李映民 赵婧楠)泰国总理赛塔28日在曼谷透露,内阁已经批准了一系列有关签证的政策,以进一步促进旅游、推动经济发展。
据悉,相关政策包括免签入泰国可停留最长60天、设立新的针对“数字移民”的“泰国目的地”签证、来泰国攻读本科以上学位的留学生在毕业后可多留一年找工作、针对退休人士的长期居留签证等。
根据同日总理府官网公布的内阁会议记录,内阁已经原则性同意这些措施,后续交由外交部等相关部门落实,计划由2024年6月开始正式实施。
据悉,这些政策按执行时间分为3类,即短期、中期、长期。
短期政策包括5个措施,首先是扩大免签入境国家的数量,并延长免签停留时间,让93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士可免签来泰,并可停留最长60天。这些国家包括泰国此前宣布可免签入境停留30日的57个国家和地区,和泰国近期或将宣布可免签入境的3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中国。第二是向那些泰国未设使领馆的国家开放落地签。第三是针对数字移民开放“泰国目的地”签证(Destination Thailand Visa),泰国政府此前未有针对远程工作人士的专门签证,因认为这个群体对于泰国发展有裨益,特此新设。
内阁会议纪要阐述,申请“泰国目的地”签证需要缴纳50万泰铢(约10万元人民币)的保证金,离开泰国时可退回。这个签证申请者每次可在泰国停留最长180日,手续费10000泰铢(约2000元人民币),有效期5年,并且可以转为其他类型的签证。
第四个措施是针对留学生,帮助留学生找工作的非移民签证。内阁会议纪要指出,来泰攻读本科及以上学位的留学生,在获得非移民签证后,可额外停留一年,以帮助他们找工作,进而扩充泰国劳动市场。
第五个措施则是新设签证政策委员会,以规范泰国的签证措施。
中期政策则包含3个举措,计划从2024年9月至12月实施,包括减少非移民签证的种类,精准调整针对退休人士长期签证所需的保险金额、进一步扩大养老签证覆盖的国家,以及扩大电子签服务范围。
长期计划从2025年6月开始实施,具体为针对免签国家人士的“电子旅行授权”Electronic Travel Authorization(ETA),让免签国家游客可以使用系统的二维码在机场自动通关。泰国政府希望这些措施能进一步促进旅游和经济发展,增强泰国的国际竞争力。(完)
相关推荐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看奥运、喝下午茶 能“逛”的电影院你解锁了吗?
- 云南玉溪:预计年内完成聂耳和国歌传习中心一期工程
- 京津降雪再次落空,到底什么原因?
- 应用场景日益丰富 无人机引领低空经济“展翅高飞”
- 山西文旅数字体验馆:坐地行万里 “一眼”五千年
- 宁夏启动高考评卷工作 成绩及分数线6月23日公布
- 职业院校实习乱象缘何屡禁不止?实习实训违规收费合法权益保障不力等问题时有发生
- 匈牙利国会批准瑞典加入北约
- 5月乘用车零售同比环比双增
- 韩国客机碰撞起火事故已致96人死亡
- 今日小雪:莫怪虹无影,如今小雪时
- “六税两费”减免优惠如何享受(政策解读·问答)
- 前三季度全国空气和地表水质量总体改善
- 雪域高原上的青春面孔
- (新春走基层)杭州湾跨海铁路大桥建设忙:“筑路人”的海边年夜饭
- (寻味中华 | 饮食)桂香桂雨最杭州
- “王派”传人以经典剧目致敬永远的“林妹妹”
- 劣质美瞳“弯道超车”,合规监管必须充分下沉
- (新春走基层)日均游客破万 安吉余村灯会何以闪亮“出圈”?
- 港股再创年内新高 内房股集体走高
- 热门推荐
-
- 国家气象中心:预计4月影响我国的冷空气过程主要有三次
- 第七届长三角科交会开幕 首次推出科技人才招聘和科技金融专区
- 艾伦·麦克法兰:“中华文明就像一片森林”
- 印尼班达海发生5.7级地震 震源深度150千米
- 评估结果显示,中国脊椎动物受威胁状况的恶化趋势有所减缓
- 内蒙古冰雪季:多元活动解锁冬日狂欢密码
- 上海提升人力资源服务能级 为产业发展增动力、提效率
- 我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取得积极进展
- 江西瑞昌:特色产业“开花” 乡村振兴“提速”
- 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的青年设计团队:青春绘就“海上移动城市”
- “让混乱最小化” 李在明呼吁宪法法院尽快进行尹锡悦弹劾程序
- 医疗器械蓝皮书:中国创新医疗器械将迎来更大发展
- 美国防部发布“UFO年度报告” 21份目击报告尚无法解释
- 【透视】美媒:美国年轻人债务累累,美国梦看起来更像是一种幻想
- 国铁济南局:京沪高铁德州东至济南西、石济客专德州东至济南西区段仍在确认检查
- 打造“茶旅”名片 西藏墨脱首届茶文化旅游季开幕
- 金针菇含甲醛?喝牛奶致癌?逐一盘点5月假科普
- “心领神绘”尹金丹油画作品讨论会在李可染画院举行
- 刘世锦:低碳绿色产业已成为疫后经济复苏重要驱动力
- 2024年黑龙江粮食产量1600.34亿斤 连续15年位居中国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