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最新研究称,独特地震信号或提升对部分大型地震的预报能力
中新网北京11月29日电 (记者 孙自法)地震预报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项亟待攻克的世界性科学难题,也一直备受关注。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学术期刊《自然-通讯》最新发表一篇地球科学论文称,独特的地震信号或在大型地震发生数月至数年前被探测到,比如2023年土耳其卡赫拉曼马拉什省的7.8级地震发生前,叙利亚能感受到强烈的地震信号。
论文作者认为,地震预警系统的开发需要更多当地和区域探测网络,以及对与主要破裂断层同时出现的次级断层的监测。该研究结果或提升对今后某些大型地震的预报能力。
该论文介绍,尽管对警告人群和保护关键基础设施的社会经济需求迫切,但目前无法对震级、时间、位置进行短期预测。有些情况下,地震发生前的过程可能会持续几个月到几年,而这个过程可以被监测和潜在识别。然而,追踪这些过程和发现预示一场大型地震的地震信号仍有难度。2023年2月6日,一场高震级的地震袭击了东安纳托利亚断裂带,在土耳其和叙利亚造成大面积破坏和大量人员伤亡。破裂一开始在次级断层,后来传播到了主断层。
论文通讯作者、德国赫姆霍兹联合会-德国地球科学研究中心 P. Martínez-Garzón和同事及合作者研究发现,在2023年卡赫拉曼马拉什省地震发生前的约8个月,就已出现地震事件率加速和更大的能量释放,它们以簇的形式分布在震中周围65千米以内。虽然主要破裂发生在之前就被认为地震灾害风险极高的断层和区域,但预备信号同时出现在了主断层和次断层,而次断层之前基本没人关注。虽然一些大地震可能会有一个可监测的孕育阶段,但论文作者指出,由于变量过多,识别这类信号并用它们进行中期地震预报仍是挑战。
论文作者总结说,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型地震的孕育和成核期很难探测。他们认为,对孕育现象的全面理解是开发未来预警系统的关键,更全面的地震监测加上长期地震记录或提升根据其他区域变形瞬态识别地震孕育过程的能力。(完)
相关推荐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招商银行:加强金融知识普及
- 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为旅德大熊猫双胞胎“梦想”“梦圆”庆生
- 中新真探:柿子不能与鱼虾蟹类同食吗?
- 福州市可持续发展城市论坛举行 中外专家共论发展新路径
- (新春走基层)浙江海宁硖石灯彩亮相台湾南投灯会:保持传统 推陈出新
- 首届世界科学智能大赛凝练学科交叉、挖掘顶尖创新团队
- 北美票房:瑞恩·高斯林新片《特技狂人》登榜首
- 俄侦查委员会主席向普京汇报:已复原完整恐袭时间线
- 外媒:超过900人在沙特朝觐期间死亡
- “2024世界剧院北京论坛暨台湖舞美国际论坛”将启
- “梨乡”村歌大赛见闻:让乡村“被听见”
- 暴雨橙色预警继续发布 湘粤渝辽吉等地有强降雨
- 【科教文卫】澳大利亚学者圣童:解读中华文明五个特性 致力澳中文明双向传播
- 首批45项网络数字版本入藏中国国家版本馆
- 敦煌大漠“逐舞者”:倾心飞天的美,更痴文化的魂
- 大家的艺术节 2024北京798艺术节开幕
- 菲律宾马尼拉发生火灾致6死1伤
- 上海浦东:经济向“新” 改革向“深”
- 第二届“京彩大创”北京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收官
- 马来西亚北大校友会庆祝十周年 冀继续推动马中交流
- 热门推荐
-
- 流感疫苗提前上市易感人群需立刻接种吗?
- 湖南汨罗客货邮“融”出乡村振兴新动能
- 天津港上半年集装箱吞吐量1188万标准箱 创历史新高
- 川渝监狱管理局签订五项协作机制 共同维护川渝安全稳定
- 乌干达一“垃圾山”暴雨后坍塌 已致12人死亡
- 长三角检察机关建立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协作机制
- 江西九江举行纪念周敦颐逝世950周年活动
- 14国学者走访“东亚文化之都” 共促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 重庆涪陵小田溪墓群清理一批商周遗存 现早期巴人活动踪迹
- “限定”成营销噱头 樱花骗局“含樱量”几乎是零
- 外媒:伊拉克一军事基地遭袭致7名美方人员受伤
- 国家发改委:促进农村消费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 近期云贵两省三轮摩托车违法载人事故多发 公安部交管局发布提示
- 日媒:美国独立日当天,一名驻日美军在冲绳骚扰妇女被捕
- 吉林大学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青铜器进行断代与辨类
- 2023浦江创新论坛9月在沪举行 链接全球科技交流网络
- 川渝粤港澳企业家成都共谋有机融合与协同发展
- 孤守高山的发射台值机员:一人,一山,一塔,一万多日夜
- 数字技术为戏曲插上焕新之翼
- 原木期权在大连商品交易所上市交易 上市首日运行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