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使海平面下降百余米 印度洋中的“重力洞”是怎么形成的?
◎本报记者 张佳欣
我们生活在一个密度大致均匀的球体上,但你是否以为地球表面的重力在各处都一样?事实上,更精确的计算表明,不同地点的地球重力存在微小但可测量的差异,而这也导致了海平面的高低起伏。
在印度洋中部,有一个巨大的“重力洞”,这里的海平面比全球平均水平低了100余米,几十年来,它的形成之谜一直困扰着科学家。
这个覆盖超过300万平方公里的重力异常区域实际上并不是一个物理意义上的洞,而是指地球重力低于平均水平的海洋区域。
研究这个“洞”的科学家们长期以来一直认为,是海面下的某些物质导致了这种奇怪的现象。
但一项发表在《地球物理研究快报》上的新研究论文表明,研究人员应该“风物长宜放眼量”,将研究重点放在“洞”周围的板块运动上,而非其下方。研究发现,从古代海床的残余物中升起的熔岩羽流可能是形成“重力洞”的主要原因。
引力场变化与地球质量分布有关
为什么地球表面存在重力大小不一致的现象?
这项新研究的资深作者、印度科学研究所地球物理学家阿特雷伊·戈什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想了解地球各处重力的差异,首先要从地球的形状谈起。
“地球看起来是圆的,但实则偏向椭圆,就像一个马铃薯,赤道周围凸起,两极平坦。其表面重力的总体特征是,一般地球的重力常数是9.8米/平方秒,而赤道处最小,约为9.78米/平方秒;两极最大,约为9.83米/平方秒。”戈什解释道。
但是,由于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因此地球引力场的变化又与其内部质量的分布有关。想象一下,地球表面被平静的海洋覆盖,地球引力场的变化将使这个理想化的海洋上产生隆起和凹陷,二者分别对应着较大和较小的质量区域。这使地球表面看起来就像面团一样疙疙瘩瘩。由此形成的略有起伏的不规则曲面被称作大地水准面。
此外,戈什还告诉记者,地壳、地幔和地核质量与密度的不均是导致重力存在差异的次要原因。
用计算机模型追踪“重力洞”起源
戈什介绍道,印度洋下大地水准面的明显倾斜,被称为“印度洋大地水准面低点(IOGL)”。重力异常是指某个特定区域的重力低于地球平均重力。它就像引力场中的一个“洞”,影响着该地区的海平面。IOGL就是地球上最显著的重力异常区域之一,覆盖了印度洋的广阔区域。
这项研究的主要作者、印度科学研究所博士生德班詹·帕尔称,IOGL是1948年荷兰地球物理学家费宁·梅内斯在船上进行重力测量时发现的。自那以后,其他船上的探险队和卫星的测量都证实了IOGL的存在。但科学家们不知道它为什么会在那里。
在这项研究中,戈什和帕尔利用地面传感器和卫星进行了局部重力测量,比较了19种计算机模拟场景,通过重建过去1.4亿年的板块构造运动来追踪“重力洞”的起源。
研究发现,IOGL是印度洋下方地幔质量缺乏的结果。具体而言,“低密度异常”即IOGL下的上地幔到中地幔中存在较轻的元素,是造成该地区低重力的原因。
那么,该地区为何有如此独特的地质构造?
戈什告诉记者,非洲下方地幔深处存在一个通常被称为“非洲斑点”的大型低剪切波速省(LLSVP),它很可能是由地幔深处的“特提斯板块”运动形成的。
2亿多年前,古特提斯洋位于劳亚大陆和冈瓦纳超级大陆之间,但在大约1.2亿年前,随着冈瓦纳大陆和劳亚大陆的距离越来越近,古特提斯洋开始闭合,最终消失了,形成了现在的印度洋和大西洋。古特提斯洋的俯冲板块沉入地球内部,形成了一些温度异常区域,影响了地幔对流和地壳运动。其中一个异常区域就位于非洲下方,这就是“非洲斑点”。
帕尔表示,当属于古特提斯洋的俯冲板块下沉到地幔内部并到达核—幔边界时,造成了地幔中熔岩的强大向下运动。为了平衡这种向下运动,热而轻的地幔流开始从印度洋下面上升,形成所谓的“熔岩羽流”。这些羽流可能是IOGL形成的原因。这种熔岩羽流的上涌始于大约2000万年前。当羽流在岩石圈下面移动并接近印度半岛时,重力异常变得更加强烈和明显。
这些研究还表明,除了这些羽流外,周围的地幔结构也导致了“低密度异常”的形成。
“重力洞”成因仍众说纷纭
美国海洋网报道称,当地球核心的引力削弱地幔,使其更具浮力,更容易移动时,就会出现核心拉动削弱效应。这种效应被认为是构造板块运动和海洋地壳形成的原因。
因此,“重力洞”的发现表明,在地幔中部深度可能存在着地核拉动削弱效应,也就是说,这一地区的地幔可能比以前人们认为的更具有浮力且更容易移动。这可能有助于我们理解板块构造和海洋地壳的形成。
尽管“重力洞”覆盖范围广阔,且该区域海平面低于平均水平,但戈什表示,“重力洞”的存在并不会造成什么影响。
“如果你乘船进到这个区域,你会发现海面逐渐向下倾斜,但在经过之后,你的船又再次随着海面上升,回归到了一般水平的高度。”戈什说。
几十年来,印度洋的“重力洞”令无数科学家着迷。虽然对其确切成因尚未达成共识,但科学家们已经提出了几种理论来解释这种现象。
美国海洋网报道称,一种理论认为,“重力洞”是“板块墓地”的残余物。大约3000万年前,古老海洋寒冷而致密的残余物沉入非洲地下的“板块墓地”,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堆积,形成了一个低密度岩浆区域,导致地壳凹陷。随着时间的推移,凹陷变得更深、更明显,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重力洞”。
另一种理论认为,“重力洞”的形成是因为地球开了“热点(hotspot)”,其中一股炽热的熔岩从地幔中升起,并将地壳熔穿。随着岩浆冷却和凝固,它会形成一个低密度岩石区域,导致地壳凹陷。
还有一些科学家认为,“重力洞”是这两个过程结合的产物。他们认为,一个“热点”首先形成了地壳凹陷,然后又充满了冰冷、致密的洋壳残余物。
尽管此次戈什与帕尔基于计算机模型调查出了“重力洞”的一种成因,但戈什强调,可能还有其他支持证据来解释IOGL的成因,因此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至于“重力洞”的未来变化,也要看地球内部会发生什么,目前还暂时无法预测。无论如何,“重力洞”提醒着人们,我们还远远没有理解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存在的所有奥秘。
相关推荐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渝昆高铁云南段全线隧道贯通过半
- 告别驯鹿和山林 鄂温克驯鹿文化的守护者柳霞逝世
- 闻令而动、紧急驰援 他们向着危险挺进全力支援抗洪救灾一线
- “宁德造”船舶“套餐式”出口“一带一路”共建国家
- 外媒:最后一批印度军事人员撤出马尔代夫
- 80名铁路职工雨夜“奋战” 为昌九城际铁路“舒筋活脉”
- 沈阳故宫戏台建筑群完成彩画修复向公众开放
- 铁路上海站单日客发量65.6万人次创新高 虹桥站有望连破纪录
- 作家刘墉再推励志新作《人生便利店》 为读者提供心灵自助
- 文创产品“出圈”非偶然
- 今年以来南京海关扣留侵权嫌疑货物465批次
- 文学创作可以实现“名师出高徒”吗?
- (经济观察)中国四大行上半年净赚5953亿元 持续助力稳增长
- 第24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凸显时尚风韵 中外歌手以歌传情
- 考古发现:澳大利亚1万多年前火塘或保存最古老文化传承仪式证据
- 海内外学者、业界精英上海探讨可持续金融领域新研究、新发展
- 中秋、国庆假期首日北京全市公园纳客89万人次
- 鸣禽求偶受何影响?国际最新研究发现“音值”或比“颜值”更重要
- 西藏拉萨2024年“中华美食 ·西藏味道”——创新与未来美食大赛总决赛圆满落幕
- 探营“中华好主播”两岸青年主播培训营:一场双向奔赴
- 热门推荐
-
- 山西援喀麦隆眼科医生:柳叶刀下放“光明”
- 伊朗外长:伊朗和沙特将在数天内互相重开大使馆
- 本轮巴以冲突已致双方超4400人死亡 巴方称以空袭加沙地带一医院致数百人丧生
- 华北黄淮等地雾和霾天气发展 28日至30日影响较大
- 看,文博馆里的美育热潮
- 日本冲绳议员团递交和平外交意见决议书
- AI“上岗”,我的“饭碗”还稳吗?
- 农业农村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通知稳定肉牛奶牛生产
- 没完!以总理住宅遭袭后首度公开照片 真主党放狠话誓言继续袭击
- “雄安无人农场技术应用大赛”决赛开赛
- 颐和园宝云阁铜窗芯“回家”
- 俄罗斯总统普京发表年度国情咨文
- 内蒙古一矿业公司发生塌陷事故4人下落不明 救援工作进行中
- 出租车司机将两女子反锁车内等拼车?南昌市交通运输局通报
- 2024成都数字版权交易博览会开幕 聚焦版权数字化
- “弘康说”公益讲座走进成都博物馆 科学防治高血压
- 美西八和会馆前主席胡美媚向粤剧艺术博物馆捐赠珍贵藏品
- 山西省政协委员陆惠德:多措并举创新招商方式 助力山西经济高质量发展
- 中国工信部:加大智能网联汽车标准研制力度
- 山西吕梁以赛促学育能人 架起就业“立交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