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连线 | 土耳其震中的“中国村”:见证来自中国的关爱
新华社土耳其卡赫拉曼马拉什5月7日电(记者李振北)距离2月初土耳其南部强震已经过去3个月,走在震中卡赫拉曼马拉什市的街头和郊外,随处可见用帐篷和集装箱搭建的受灾民众安置点,其中的一个由中国民间力量参与规划、设计和建造,被当地居民亲切地称为“中国村”。
“中国村”安置点由土耳其中资民营企业商会与土方合作建设,由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捐赠帐篷。村内设有保健室、洗衣房等设施,可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还尊重当地习俗设置了祷告室。“中国村”曾一度为近400人提供生活保障,目前有287名受灾民众入住。
土耳其中资民营企业商会会长李木子告诉新华社记者,“中国村”的建设着实不易,团队克服了余震、低温、水电短缺等困难,从开工建设到第一批居民入住,仅用了10天时间。
负责“中国村”规划设计的中国慈善联合会救灾委员会委员张复星说,规划营地时,团队充分考虑了帐篷的间距、采光、通风、排水等多种因素,在保证营地功能齐全的同时,也照顾到了居民居住的舒适性。
穆斯塔法·阿拉格兹是卡赫拉曼马拉什本地人,他的房屋被地震摧毁了,目前居住在“中国村”。“我非常感激中国朋友给我们的支持,我在这里过得非常开心。”阿拉格兹说。
“中国村”除了提供生活保障外,还招募中国志愿者,帮扶受灾民众。从开工建设到正常运转的近3个月中,共有20多名从国内和周边国家自愿前来的中国志愿者。他们和受灾民众一同吃住。在这里做翻译,协调物资发放,当中文老师,提供儿童心理辅导……
中国志愿者方明道已经来“中国村”服务7次,每次一周左右。他这次带来了自己的投影仪,召集营地的孩子们一起看球赛。“我们通过娱乐的方式,努力让孩子们放松下来,消除地震在他们心里造成的创伤。”方明道说。
第4次来“中国村”的汪琴是这里的中文老师。她表示,孩子们学习中文的热情很高,每次上课都会有十几个学生。通过学中文、玩游戏,孩子们的文化生活更丰富了。
15岁的优素福·埃伦·凯在震后和家人一起搬到“中国村”,已经在这里居住了两个月。他说:“我们和中国的哥哥、姐姐们一起看电影、做游戏,他们还教我们中文。我们一起玩得很开心,我要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剪辑:王沛;编辑:马骁、徐晓蕾、梁尚刚、陈玉芬)
新华社国际部制作
新华社国际传播融合平台出品
相关推荐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世界首座齿轮齿轨式转体斜拉桥正式通车
- 考古专家:发达旱作农业经济推动夏家店下层文化崛起
- 中外专家学者在晋探讨“大河文明主题旅游创新模式”
- 日本首相石破茂:正密切关注韩国局势
- 边城呼玛:气温跌破-27℃ 雾凇冰排同框醉游人
- 天津15家国资国企推出28个文旅场景 沉浸式活动“点亮”春节
- 噶尔哇活佛:京藏古道是元代中央与西藏地方重要纽带
- 拥抱新技术加速电影工业化
- 江苏扬州探寻优化营商环境对策 提振民营企业投资信心
- 云南普洱:一抹乡愁点燃返乡创业情
- 一根秸秆“变废为宝”的多种答案
- 因地制宜,探索乡村旅游新模式
- “火柴大王”刘鸿生“照亮”了什么?
- 中国贸促会会长任鸿斌:中澳经贸合作取得亮眼成绩
- 第二十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拉开帷幕
- 江西德兴:乡贤不“闲”助力乡村振兴
- 2023厦门(思明)音乐季落幕 助力打造“文化中心、艺术之城、音乐之岛”
- “艺路生花” 中法友好文化艺术交流展亮相巴黎
- 广东英德:又一次与水患“交手”
- 【瞰全球】违约倒计时!美国债务危机”越演越烈” 或引发经济衰退
- 热门推荐
-
- 360余个参赛项目超700名专家和选手齐聚沈阳 推动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
- 西藏隆子:被认证为世界最大黑青稞种植基地
- 受降雨天气影响,本期秭归脐橙收购量环比减少
- 第十届龙脊梯田国际文化旅游节开幕
- “宁德造”船舶“套餐式”出口“一带一路”共建国家
- VR实操、三维教学 产业工人有了素质技能提升站
- 青岛通报游客不坐游艇被侮辱:违法行为人被行拘
- 1月5日调图 长沙南站前往长三角、珠三角方向运能提升
- 港股失守16000点关口 专家指2024年股市全面减值空间不大
- 美国务卿批准向以出售价值超200亿美元的军事装备
- 巴西一架小型飞机坠毁 机上12人全部遇难
- “95后”小夫妻返乡当瓜农 “甜蜜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 (乡村行·看振兴)“最美国道”引客来 鸭绿江畔飘鱼香
- 新行业、新规范、新岗位 你想成为“电子竞技指导员”吗?
- 山西太原启动商品房“以旧换新” 鼓励国有企业收购旧房源
- 暴雨导致苏丹一大坝垮塌 至少60人死亡
- 馆校合作育人平台成立 培养中医药未来科学家
- 上海人社部门火车站集中助民众返岗就业 多元灵活就业需求旺
- 对话“双护家庭”:执子之手守“小家”护“大家”
- 迪奥亮相2024年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传递与中国的深厚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