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民调:“人才红利”已成中国发展强劲动力
近日,联合国机构发布报告称,中国年内或将不再是全球第一人口大国,有一些人士担忧,中国可能就此失去“人口红利”。然而,根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面向全球网友发起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88.4%受访者认为中国的人力资源足以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
规模第一或不再“红利”仍将持续
所谓“人口红利”,指的是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社会抚养负担较轻,从而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并未改变,“人口红利”的基本条件依然存在。而从劳动年龄人口看,中国有近9亿劳动力,每年新增劳动力超过1500万人,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和比例均处于相对较高水平。从这个角度看,尽管中国年内或将不再是全球第一人口大国,但“人口红利”仍在持续释放。
与此同时,尽管一个国家的人口规模可以转化为劳动力资源和潜在的经济发展动力,但调查中超过七成(73%)的受访者认为这并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另有91.2%受访者认为国家政策、市场规模、开放水平同样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人口红利”并未消失“人才红利”快速形成
应该看到,一个国家的“人口红利”既要看总量,更要看质量;既要看人口,更要看人才。目前,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超过2.4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年。中国不仅“人口红利”没有消失,“人才红利”还在快速形成。
中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把提升国民素质放在突出重要位置,明确提出要拓展人口质量红利,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和人的全面发展能力。调查中,91.8%的受访者认为“人才红利”将持续为中国综合国力跃升提供强劲动力。
近年来,中国在科技、教育等领域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劳动者素质显著提升,中国正从人力资源大国转向人力资本大国,这正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和底气所在。调查中,众多网友纷纷留言称赞中国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成就。网友卡洛斯评论道:“中国是全球高水平科技大国,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将使中国高质量发展势不可挡。”网友巴勃罗留言称,“中国的教育模式给予人才充分发挥才能的空间,与西方国家的模式相比,中国的教育优势显而易见。”调查显示,高度认可中国提升劳动者素质成就的受访者比例高达95.5%,另有87.1%受访者对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充满信心。
这项调查在CGTN英、西、法、阿、俄五语种平台发布,24小时内共有9.25万名海外网友参与投票并表达观点。(央视新闻客户端)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新西兰企业家:新中友谊源远流长 经贸及人文往来大有可为 | 世界观
- 服贸会“一会两址”举办 交通、餐饮、票证等多方面服务提升
- 音乐节爆发式重启 业内:将迈入从多到精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 刘畊宏的毽子操为啥“火了”?
- “土特产”变“金疙瘩” 河南乡村富民产业多点开花
- 今年第22号台风“银杏”将继续加强
- 突发!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一顾问在以色列对叙空袭中身亡
- 龙卷风袭击美国南部多地 密西西比州进入“重大灾难状态”
- 2023合肥农交会“吸金”522.9亿元
- 海口挂暴雨红色预警 海甸岛1小时降雨量超80毫米
- 一份报告背不动日本核污水排海这口“锅”
- 埃及旅游业2024年接待游客1570万人次
- 中国财政部: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 市场监管总局:直播带货必须说清楚“谁在带货”“带谁的货”
- 《天才基本法》“平行时空”反套路引热议
- 江苏扬州持续打造“剧好看”小剧场品牌
- 哈尔滨机场“十一”黄金周预计运送旅客49.5万人次
- 北京设立各级各类人民调解组织7849个 年均调解纠纷21.6万余件
- 电动车摩托车频繁驶入 北京部分城市绿道“危险重重”
- 青海黑颈鹤种群数量较10年前增加1400余只
- 热门推荐
-
- 7月3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7.1312元 下调21个基点
- “鹊桥”飞跨海峡:两岸婚恋新图景
- 华蓥山护林夫妻的林海深情:我们变老,它们变好!
- 专业人员帮忙多退税?专家拆解仿冒个税App诈骗套路
- 广州老城新活力:从“幸福甜蜜”到“热辣滚烫”
- 海南推出农机券政策 财政补贴助力农业机械化
- 北约维尔纽斯峰会持续拱火引发内外质疑
- 网络诈骗花样翻新 防范“共享屏幕”骗局还需双管齐下
- 听劝!福建接住了这波“泼天富贵”
- 岗位明星选树机制激活企业创新动能
- 热播剧“助攻” 赴新疆航线热度上升
- 云南双江多措并举发展蔬菜种植 助力乡村振兴
- 海南离岛免税店上半年销售额同比增长31%
- 中药材价格狂飙,中药企如何逆势增长?
- 去年我国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减税降费退税超2.5万亿元
- 释放夜经济更大活力
- 梅龙高铁开通运营 中国铁路营业里程突破16万公里
- 近百名文学领域专家学者齐聚青海高原研讨《雪山大地》文学价值
- 供需两侧发力,房地产金融政策落地见效
- 龙年“新”年味,先说说这六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