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夜经济更大活力
释放夜经济更大活力(市场漫步)
作为新型混合消费业态,夜经济不仅丰富了百姓生活,也带动了文旅市场的复苏,成为扩大消费、促进内需的新引擎。要以优质供给和良好环境提高夜间消费的活跃度、便利性和安全性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不少忙碌了一天的人们走出家门,逛夜市、赏美景、品美食,享受休闲时光,浓浓烟火气点燃夜经济的澎湃活力,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能。
蓬勃兴起的夜经济,已不再局限于吃宵夜、买商品的单一概念,而是发展成为融合购物、餐饮、文化、旅游、娱乐等多种业态的经济活动。数据显示,我国城市60%的消费发生在夜间,大型商场每天18时至22时的消费额占比超过全天整个营业额的一半,在旅游人均消费的贡献方面,夜间消费至少是白天消费的3倍。作为新型混合消费业态,夜经济不仅丰富了百姓生活,也带动了文旅市场的复苏,成为扩大消费、促进内需的新引擎。
夜经济是消费升级的必然,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载体。当前,夜经济在各地持续升温,促进了夜间消费。也要看到,目前夜经济消费供给结构较为单一,消费环境有待提升,还不能完全适应人们的高品质、多元化消费需求。
发展夜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以优质供给和良好环境提高夜间消费的活跃度、便利性和安全性。一方面,要合理规划建设富有地方特色的消费集聚区,丰富消费业态。鼓励各地挖掘地方文化底蕴和特色消费资源,根据不同场合开发独具风格的夜间消费点位。如在江河湖海边上,开发游船等夜游项目,在历史文化街区引入表演、音乐会等文艺演出项目。另一方面,要在精细化管理上下功夫,完善夜间交通、公共基础设施等配套建设,加强对相关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创造和谐美好的消费休闲环境。
推动夜经济高质量发展,各地各部门正在积极行动。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发布的《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提出,推动夜间文旅消费规范创新发展,引导博物馆、文化馆、游乐园等延长开放时间,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24小时生活圈”。
各地推动夜经济与当地饮食、节庆文化等深度融合,探索形成有特色、有新意的夜经济模式。北京开展“2023北京消费季夜京城”活动,开展百余项促进夜间消费主题活动;四川成都着力提升三色路夜市、夜游锦江、博物馆奇妙夜等多个夜间消费点位知名度,不断丰富夜间消费供给;广州从夜间消费载体、夜间经营监管、夜间活动组织、夜间配套支撑四方面提出18条具体措施,擦亮“羊城夜市”消费品牌。
展望未来,夜经济发展空间广阔。创新供给、优化环境,完善夜间消费生态系统,一定能释放夜经济更大活力,为美好生活增添更多色彩。
(人民日报 罗珊珊)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喜剧片领跑榜单 2024端午档新片票房破4亿
- 助力绿色氢能发展 西门子能源“超级工厂”在柏林开业
- 4岁女童上海浦东海边走失: 如落水,很可能被水流带离海滩
- 2019年底以来广州法院通过破产重整、和解机制化解债务166.53亿元
- 广东中行落地全国首批上市公司股票回购专项贷款
- “探店经济”激发消费活力
- 让孩子度过一个健康快乐的夏天
- 又见江南烟雨中 金庸故里浙江嘉兴广发“英雄帖”
- 专访学者晏青:饭圈冲突反映的是社会文化断层和价值分歧
- 也门胡塞武装称将继续袭击美英军舰
-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京城“寻龙” 用中文讲龙的故事
- 内蒙古欲在能源领域提速国际交流
- 广东电网公司过万名抢修人员迎战“摩羯”
- 钦州龙门镇降雨破广西小时雨量历史纪录 沿海多地出现积劳
- 印尼一季度外国游客人数创四年来新高
- 内蒙古金斯太遗址发掘再获进展 出土文化遗物1500余件
- 电视剧《日光之城》带动拉萨“文旅热”
- 国博出台新禁令,博物馆讲解乱象如何治理?
- 黑龙江省备春耕 六成种子已下摆到位
- iPad诞生以来首次全年无新款!怎么回事?
- 热门推荐
-
- 美媒:美国政府对机密文件泄露程度不知情
- 美股道指跌逾千点 衰退恐慌不减
- 青海电力现货市场首次调电试运行成功开展
- 专家学者齐聚云南弥勒 共同推动新时代民族影视发展
- “情绪消费”悄然流行背后 年轻人积极寻求自我调适
- 潘家华新作《持续发展途径的经济学分析》首发出版
- 广西高校鼓励学生“当老板” 多家新创“企业”入驻校园
- 中国南方多地取暖用电飙升 黔桂两地统调负荷冬季创高峰
- AITO汽车回应问界M7 Plus事故:积极配合事故调查
- 三问数九寒天:三九不冷四九还会冷吗 冬天偏暖是否成常态?
- (乡村行·看振兴)山西柳林:“蜂”生水起兴富业 果蔬增收有“蜜方”
- 局地烂场雨无碍粮市大局
- 受雷雨天气影响 深圳机场启动大面积航班延误黄色预警
- 北京92号汽油价格破8元
- 智利森林火灾已致近百人丧生
- 江西发布暴雨橙色预警 部分地区降水可达100毫米以上
- 黎以冲突爆发以来 黎巴嫩已有2306人死亡、超万人受伤
- 适老适幼、宜游宜观 “口袋公园”构建上海闹市中的精彩公共空间
- 连通历史与未来的“文化之脊”
- 中新签证互免首日 166名中国游客从昆明飞往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