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最新研究评估:撞击致轨道周期缩短约33分钟
中新网北京3月2日电 (记者 孙自法)小行星等地外天体撞击地球的潜在威胁监测评估及相关研究,近些年来备受学界和全球广泛关注。
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最新发表一组五篇天文学论文,聚焦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对一颗近地小行星的卫星开展的“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RT)任务观测相关研究进展,旨在揭示DART航天器的撞击如何改变被撞击卫星的轨道,或能揭示如何利用这种方法打造一个防御系统,防止天体与地球的潜在撞击。
据介绍,2022年9月下旬,DART任务将一个航天器撞向了近地小行星(65803)“孪大星”(Didymos)的卫星“孪小星”(Dimorphos),此次撞击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孪小星”的轨道,测试小行星偏转这种潜在方法的可行性。
《自然》最新发表的五篇论文估算了“孪小星”的动量变化,并描述了动量如何从航天器转移到“孪小星”:
第一篇论文研究确定了DART撞击后,“孪小星”绕“孪大星”的轨道周期变化,两种独立测量该变化的方法显示,其轨道周期缩短了约33分钟。
第二篇论文重建了DART航天器对“孪小星”的影响,或有助于规划未来任务,并有望提高对结果预测的确定性。研究人员还描述了撞击点的位置和性质,指出撞击点位于两块岩石之间,航天器与“孪小星”撞击时还擦到了其中一块岩石。
第三篇论文报道了哈勃太空望远镜对羽状喷出物(由撞击产生的碎片)的观测结果,这些羽状喷出物的速度和演化或能解释撞击导致的动量变化。
第四篇论文研究指出,“孪小星”的轨道速度在撞击后减慢了。研究人员认为,从航天器转移到“孪小星”的动量在撞击产生的喷出物蒸汽的反冲作用下得到了增强。
第五篇论文基于全球市民科学望远镜网络(包括捕捉到撞击瞬间的留尼汪岛上的3台和肯尼亚内罗毕的1台望远镜)在撞击前、中、后对“孪小星”的观测数据,研究人员估算了喷出尘埃的质量和能量,以及其随时间的演化,这或能帮助人们理解撞击任务的最终结果。(完)
相关推荐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中国电影推介会在柏林举办
- 外媒:菲律宾副总统莎拉·杜特尔特辞去兼任的教育部长职务
- 联合国安理会推迟关于阿联酋提交的巴以局势决议草案表决时间
- 伊朗驻联合国代表团:对以色列的袭击可被视为已“结束”
- 合肥派河港站铁路物流基地春运货物装车忙
- 今日起自中国入境韩国人员抵韩后无须进行核酸检测
- 烧烤、射击、拓展、做风筝 这个木屋很有趣
- 韩国客机碰撞起火事故已致62人死亡
- 【打卡中国新坐标】世界第一的“手撕钢”,“耐撕”的中国厚度
- 新质生产力、数字经济、产业链供应链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打出高质量“组合拳”
- 中国试点开放信用监管数据 便利境外来华人员移动支付
- 大片30年,我们的回忆杀
- 六旬台胞在渝做餐饮“新人”:生活贵在“经历”
- 扬·沃格勒于国家大剧院呈现全套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组曲》
- 专家齐聚沈阳探索“中国式青春剧”创作新路径
- 柴达木小城见闻:多能源耦合,智慧大脑一键调控整县制供暖链
- “商会协同出海共建‘一带一路’产业联盟”在沪成立
- 天津引江配套工程首个数字孪生项目建成
- 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千年前的“中国制造”有多震撼?
- 傅抱石佳作将亮相拍场:《山雨》有何特点?
- 热门推荐
-
- 房贷利率调整 首月还款为啥变多?
- 广州边检总站年内出入境人数已超去年全年总量
- 送别|两位侵华日军“慰安妇”制度受害幸存者去世
- 从内蒙古到江西 六旬老人坚持寻亲终与家人团聚
- “传承·守望·梦想” 2023艺教工程·六一少儿公益晚会展演启动
- 大型红色文旅史诗《长征第一渡》主题曲火热出圈
- 薛澜:如何给人工智能“装刹车”?
- 哈中学者:愿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与中亚命运共同体
- 徐工G2高端起重机,领航G时代
- 拜登:美国未来两艘航空母舰将以克林顿和布什命名
- 日本首相石破茂发表施政演说
- 郭沫若之子、著名钢琴家郭志鸿因突发心脏病逝世,享年92岁
- 薛志耘捐赠书画作品展亮相宿州美术馆
- 探秘冬日山西:“三晋迎春”文旅盛宴开启
- (乡村行·看振兴)福建永定走生态转型路 荒山变成“花果山”
- 振奋人心、有燃有泪 《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北京首映
- 雨雪降温来袭 湖北发布人体健康气象风险预警
- 暴雨天车辆受损,车险咋赔
- 【世界看两会】埃及学者称两会具有重大国际意义,有利于增强中国国际影响力
- 美国夏威夷山火已导致6人死亡 至少24人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