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坏力巨大 土耳其连续强震属“震群型地震”
◎本报记者 陈 曦
2月6日,一场发生在土耳其南部靠近叙利亚边境地区的强烈地震牵动着全世界人民的心。据法新社报道,当地时间2月8日,大地震已造成超过1.5万人遇难。与此同时,一个陌生的名词——“震群型地震”成了高频热搜词。
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陈长云表示,此次土耳其地震的破坏程度虽然和震群型地震有一定关系,但更主要的还是由震级和震源深度、地形地貌以及建筑物和构筑物自身抗震性能等多种因素叠加造成的。
震群型地震并不罕见
此次土耳其在6日凌晨发生了震级为7.8级的地震,当天下午1点24分,又发生了震级为7.6级的地震。两次强震的震中相距约96公里。短时间内,发生两次强震,并诱发了6.7级强余震,形成了震群型地震。
“震群型地震是构造地震的一种类型,此外还有孤立型地震、主震—余震型地震、双震型地震,也可以把双震型地震看作是震群型地震的亚型。”陈长云介绍,地震是释放能量的过程,震群型地震的地震序列主要能量是通过多次震级相近的地震释放出来,没有突出的主震。
“地震都和断层相关,近年来全球8级左右强震主要发生在板块的边界断裂带上,此次土耳其地震也不例外。”陈长云说。土耳其位于阿拉伯板块、欧亚板块和非洲板块的交汇处,境内有两条大边界断裂带,北安纳托利亚断裂带和东安纳托利亚断裂带,在板块的相互作用下,两条断裂带附近地区应力积累强烈,引起地区的强震活动不断。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地球科学专家比尔·麦圭尔教授表示,此次土耳其地震两次强震均位于东安纳托利亚断裂带,但“目前还没有足够的信息表明两次强震是否发生在同一个断层上”。第二次强震发生在第一次强震以北约96公里处,很可能发生在另一个断层,被第一次强震引发。
“虽然震群型地震不如孤立型地震和主震—余震型地震常见,但也并不罕见。在世界和我国历史上,都曾发生过震群型地震。”陈长云举例,比如1976年5月29日云南西部龙陵县在不到2个小时的时间内先后发生7.3级和7.4级地震;位于柯坪断裂附近的新疆喀什的伽师县,历史上曾发生多次震群型地震。
世界上最著名的震群型地震,当属1960年发生在智利的大地震。这场地震中,震级最大的地震为1960年5月21日的9.5级地震。此后一个月的时间里,智利境内连续发生了数百次地震,其中超过8级的3次,超过7级的10次。
破坏力大是多重因素造成
“此次土耳其地震伤亡惨重,与震群型地震有一定的关系。”陈长云解释,两次强震相隔时间较短,两地相距距离较近,第一次地震时松动没有坍塌的房屋,很难扛过第二次强震“冲击波”的打击,因此在第二次地震中坍塌比例非常高。
“不过这么大的地震,造成致命性伤害还是由多种因素叠加形成的。”陈长云说,最致命的因素还是震级,一般情况下,震级等于或大于5级的地震,就会造成破坏。一场7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000个5级地震。
当然,如果震级高,但震源深,那么地震波传播到地面的距离就越长,震源的能量消耗就越多,传播到地面上的能量就越少,对地面的破坏程度越小。
此外,震区所处地形、地貌以及建筑物和构筑物自身抗震性能,都直接影响最后的伤亡情况。很不幸,此次土耳其地震影响地区人口稠密,而且建筑物都经历了“煎饼式”倒塌,倒塌楼房每层混凝土板中间几乎没有缝隙,使生还者几率大幅下降。
“虽然科技在发展,但震前精确预测地震的发生依然处于探索中。目前地震发生后的预警可以为人员避震提供几秒到几十秒的时间。”陈长云说,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横波对建筑物的破坏力更大。但横波传播速度较慢,每秒3—4千米,地震预警就是利用了地震波传播速度小于电波传播速度的原理,提前对地震波尚未到达的地方进行预警,为人们赢得避险或逃生的机会。
相关推荐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天津滨海新区107个项目集中开工 总投资472亿元
- 人类学者郭净:梅里雪山的“另类登山史”
- 莫斯科州州长:针对俄罗斯音乐厅恐袭现场的救援行动已结束
- 中国(山东)—乌兹别克斯坦投资、工业、贸易与旅游推介会在济南举行 深化丝路合作
- “鲟鱼上岸” 湖北宜都奏响生态“变奏曲”
- 居家办公,还有这些劳动问题待厘清
- 美食何以点亮城市烟火 ?这里有答案……
- 2024黄河口(广饶)孙子文化论坛在山东东营召开
- 越南女孩的中国缘:这里的美好超出想象
- 西安交大科研团队以科技赋能文物保护 数字化重现文物“风采”
- 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获得政策支持
- 保证新学期如期开学、安全开学 河北涿州完成开学前电气检修
- 北京·中国文物国际博览会开幕 助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建设
- 山野好物成“明星单品” 杭州打造共富市集助力乡村振兴
- 这条短片在海外热播:什么是北京中轴线?
- 广东九部门联合发布生态环境修复移送监管办法
- 特朗普宣布美国驻日本大使人选 系企业家出身
- 中国央行下调14天期逆回购利率至1.85%
- “非遗夜校”火热或将助力破解传承难题
- (新春走基层)从文物到文创 “中国龙”在博物馆里玩“穿越”
- 热门推荐
-
- 我国科学家破解“极端生命体”水熊虫的生存机制
- 8月亚洲制造业PMI为50.6% 恢复态势相对稳定
- 两岸交流仲夏音乐会在厦门奏响
- 山东大学发布《山东植被志》 山东植被类型首次被全面收录
- 保健品“杀熟”新招:广场舞队牵头 老人旅途“买买买”
- 泰国普吉岛两摩托艇相撞 致中国游客一死一伤
- 中国—东盟跨境电商创新创业能力大赛点燃青年创新创业激情
- 网约车司机使用“甩位”外挂软件抢单,有哪些危害?
- 多写一个0成历史 数百家公司公告减资
- 新一轮强降雨来袭 长江汉口站水位持续上涨
- 山西公安“夏季行动”侦破刑事案件10614起 含命案积案20起
- 千年古城迎旅游热潮 亚运盛事为这里带来发展新机遇
- AI预测超过2亿个蛋白质结构
- 我国外贸活力进一步增强 企业海外订单数量增长
- 南非一道路晚高峰时段发生不明原因爆炸 致1死48伤
- 湖南首家社区“零工市场”启动 撬动就业大民生
- “咀嚼声”听众过百万 声控视频究竟有何魔力?
- 四川西充:村民围炉煮茶 品“蒸笼宴”吃团圆饭
- 福建启动文创作品征集 激发文化产业发展新动能
- 黎明邓超等演绎《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主题曲 献给每一个不被看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