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健康丨中国专家揭秘高龄供体心脏移植效果欠佳原因及解决之道
中新网上海5月6日电 (陈静 姜蓉)当下,制约心脏移植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心脏供体不足。可是,已有研究表明,使用大于40岁供体心脏会导致移植后患者的死亡率增加。原因何在,该如何解决?
记者6日获悉,中国医学专家的最新研究给出了答案和解决新路径。据此,高龄供体心脏移植效果欠佳的原因在于冷诱导RNA结合蛋白(CIRBP)的降低。研究强调,增加供体心脏中CIRBP表达是一个解决之道。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胸外科团队获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在最新一期国际医学综合性权威期刊《临床研究杂志》上发表。这项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高龄供体心脏移植效果不良的背后原因。
据悉,研究人员利用大鼠心脏移植模型模拟了临床上从获取供体心脏到低温保存乃至最后移植的全过程。他们发现,相较于年轻大鼠供体心脏,高龄大鼠的供体心脏在移植后出现显著的心功能下降和铁死亡水平的升高。进一步分析研究表明,高龄供体心脏中的 CIRBP降低是导致移植后心功能障碍和铁死亡增加的主要原因。
研究人员发现,CIRBP在高龄供体心脏中的表达丰度降低,造成移植过程中低温的心肌保护效果被削弱。据悉,心脏移植中低温会诱导CIRBP发生相关机制,以对抗移植过程中的铁死亡。研究人员还发现,通过在心肌保护液中添加激动剂——增加CIRBP的表达,可改善高龄供体心脏移植后的心脏功能。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方面当日表示,此项研究对于改善高龄供体心脏移植效果和扩大供体心脏的年龄、选择标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该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和上海市地方高水平大学创新研究团队的资助。(完)
相关推荐
中新健康周报|医疗领域全国共立案5.2万人;海尔生物并购上海莱士
中新健康 | 首儿所通州院区主体结构封顶 预计2027年投入使用
中新健康|北大医疗今年前三季度收入约39.3亿元 预计年内实现盈亏平衡
医保统筹支付、个人自付、个人自费分不清?看完你就明白了!
东北铁栏杆是甜的?打出溜滑也能受重伤?这些操作轻易别尝试
专访哈佛大学刘军:AI医疗是人类医生的助手而非对手
在冬季如何防滑?不慎跌倒,如何正确处理?
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守正创新,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有些食物让我们心情愉悦
“碎片化睡眠法”危害大不宜效仿
木薯糖水爆火,有人为啥喝“中毒”了
厚底雪地靴易摔伤或致筋膜炎 提醒:80%的人鞋都选错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寻味中华|戏曲)亚运赛场呈现“东方浪漫” 越剧舞台演绎“中国爱情”
- 北京将实施历史文化溯源工程 推动共享遗产保护成果
- 呼吸科医生:当前流感患者中甲流占比较高,中青年也不可掉以轻心
- 中消协消费提示:未成年人理性“吃谷” 谨防消费陷阱
- 夜间出游如何更安全(链接)
- 中国南方首票锰硅合金期货交割正式上线
- 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发生3.1级地震 震源深度9千米
- 从刘教练到董老师 大家都爱在直播间上课
- (人权行动看中国)甘肃碌曲:千年传承“藏”妙招,卓玛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 江西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2000列 发送货物22万标箱
- 苏丹快速支援部队宣布延长72小时人道主义停火
- 海南岛强降水过程趋于结束 最大降水量破千毫米
- 刚果(金)政府军收复多座被叛军占领的城镇
- 广汽埃安与小马智行达成战略合作 2025年投入千台Robotaxi
- 广东2024年统筹安排超20亿元支持造林绿化
- 当18度的山城遇到蓉城 宁夏固原携农文旅产品赴成都推介
- 人这一辈子,一定要去看一趟兵马俑!
- 事关流感监测数据!多地疾控最新提醒
- 菜市场“代炒”,期待炒出烟火气的新活力
- 广东多地遇强对流天气 近期强降雨频繁
- 热门推荐
-
- 新疆自贸试验区喀什片区首例食品经营“证照同办”业务办结
- “南阳玉雕艺术创作与创新设计人才培养”项目成果作品展举行
- 广州两名“铲屎官”被咬后伤口溃烂不止
- 俄外交部宣布无限期禁止235名澳大利亚人入境
- 中新健康|中国医疗团队在朊蛋白病诊断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 为何传统产业不能当“低端产业”简单退出
- 音乐剧《拉齐尼·巴依卡》亮相厦门 再现时代楷模壮举
- 非遗“二代”接棒百年技艺:万物皆可“漆”
- 人文社2024跨年盛典用微故事闪耀生命中的文学时刻
- 珠江流域启动“压咸补淡” 确保珠三角供水安全
- 第24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凸显时尚风韵 中外歌手以歌传情
- 《数据产权论》新书在京发布
- 浙江绍兴房贷支持“商转公” 减轻购房者还贷压力
- 日本本州东岸近海发生5.4级地震 震源深度80千米
- TCL科技集团创始人李东生:使智能化技术成为企业转型升级最重要驱动力
- 2023成都·欧洲文化季启幕 西班牙担任主宾国
- “征服王朝论”错在哪里?
- 广东通报8起乡村振兴领域违纪违法案件
- 迎“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中国科技馆首次推出“非遗科普周”
- 贵州开展2024年“澜湄周”活动 33名留学生打卡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