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药监局发布《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23年)》
今天(3月27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发布《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23年)》。《报告》显示,2023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241.9万份,每百万人口平均报告数为1716份,全国98.5%的县级地区报告了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从多项重要指标来看,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水平不断提升。
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比例是衡量报告总体质量和可利用性的重要指标之一,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评价工作一直将收集和评价新的和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作为重点内容。每百万人口平均报告数量是衡量一个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2023年我国每百万人口平均报告数为1716份,高于2022年的1435份。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县级报告比例是衡量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均衡发展及覆盖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2023年全国98.5%的县级地区报告了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略高于2022年的97.8%。
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是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责任单位。按照报告来源统计,2023年来自医疗机构的报告占90.1%,说明医疗机构仍是报告来源的主要渠道。报告数量统计显示,2023年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报送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共计8.5万份,同比增长0.8%,其中,新的和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占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报告总数的51.9%,高于总体报告中新的和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占比。
监测显示提示临床应持续加强对老年患者的安全用药管理
2023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涉及怀疑药品262.7万例次,其中化学药品占81.2%,生物制品占3.8%,中药占12.6%。2023年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涉及怀疑药品47.9万例次,其中化学药品占84.9%,生物制品占6.7%,中药占5.4%。
《报告》指出,2023年化学药品、生物制品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情况与2022年相比未出现显著变化。从不良反应涉及患者年龄看,儿童占比出现小幅上升,但总体安全性依然良好;65岁及以上老年患者占比仍然保持升高趋势,提示临床应持续加强对老年患者的安全用药管理。
抗感染药报告数量仍居于首位
从化学药品类别上看,抗感染药报告数量仍居于首位,其占比在连续多年下降后首次出现上升情况,考虑与2023年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高发有关。生物制品中排名前五位的药品仍以大分子单克隆抗体类抗肿瘤药居多。
中药占总体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比例呈下降趋势
对于中药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情况,《报告》分析指出,2023年中药占总体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比例呈下降趋势,但仍需要注意安全用药。
2023年国家基本药物监测总体情况基本保持平稳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是各级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药品的依据,也是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关注的重点之一。监测数据表明,2023年国家基本药物监测总体情况基本保持平稳。2023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共收到《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8年版)》收载品种的不良反应/事件报告111.2万份,其中严重报告18.9万份,占17.0%。报告涉及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占87.9%,中成药占12.1%。
2023年国家基本药物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按照药品类别统计,报告数量排名前5位与2022年一致,分别是抗微生物药、抗肿瘤药、心血管系统用药、激素及影响内分泌药、治疗精神障碍药;7大类中成药中,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总数由多到少依次为内科用药、骨伤科用药、妇科用药、外科用药、耳鼻喉科用药、儿科用药、眼科用药,排名情况与2022年一致。
《报告》对抗感染药等不良反应报告情况进行分析
《报告》根据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结果以及公众关注情况,对抗感染药、心血管系统用药、血液系统用药、儿童用药的不良反应报告情况进行分析,并提示安全风险。
抗感染药是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药品类别之一。2023年抗感染药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占总体报告比例出现了上升趋势,这可能与流感、肺炎支原体感染等疾病较往年高发以及新冠疫情仍持续一定水平有关。2023年抗感染药严重不良反应报告数量出现了较高增长,抗感染药的用药风险仍需继续关注。
与2022年相比,心血管系统用药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数量增长8.7%,严重报告数量增长41.2%,提示应对该类药品严重风险给予更多关注。《报告》指出,2023年心血管系统用药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降血压药为报告数最多的心血管类药物,这与高血压的治疗药物种类较多有关,还与高血压的发病率较高、用药人群基数大相关。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的报告构成比排名第一。
近年来,血液系统用药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占总体报告比例呈现持续下降趋势,但其严重不良反应报告数量仍然较高,血液系统用药的风险仍需继续关注。
分析儿童用药监测情况,《报告》表示总体风险可控,但因儿童生长期的生理特点,对药物具有特殊的反应性和敏感性,仍应持续关注儿童人群用药安全。儿童用药安全第一,《报告》提醒,家长在给孩子用药时切莫盲目迷信“网红处方”,需遵循医生的医嘱,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尽量减少联合用药,注意药物的保存。
(总台央视记者 余静英)
相关推荐
中新健康周报|医疗领域全国共立案5.2万人;海尔生物并购上海莱士
中新健康 | 首儿所通州院区主体结构封顶 预计2027年投入使用
中新健康|北大医疗今年前三季度收入约39.3亿元 预计年内实现盈亏平衡
医保统筹支付、个人自付、个人自费分不清?看完你就明白了!
东北铁栏杆是甜的?打出溜滑也能受重伤?这些操作轻易别尝试
专访哈佛大学刘军:AI医疗是人类医生的助手而非对手
在冬季如何防滑?不慎跌倒,如何正确处理?
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守正创新,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有些食物让我们心情愉悦
“碎片化睡眠法”危害大不宜效仿
木薯糖水爆火,有人为啥喝“中毒”了
厚底雪地靴易摔伤或致筋膜炎 提醒:80%的人鞋都选错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北京市发布2024年度十大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典型案例
- 铁路上海站迎来“五一”假期运输客流最高峰
- 首届上海“金色年华”音乐公益展演:用音乐点亮乐龄人群的金色年华
- 权威专家:中国央行国债买卖定位绝不是要搞量化宽松
- 350余件展品全方位呈现百年史诗 “百位大师风采特展”延展以飨观众
- 商务部:中国外贸企业积极推动绿色低碳的理念转化为产品和服务
- 日本东京湾发生4.8级地震 震源深度80公里
- 吉林新兴动能加速释放 前三季度多项工业产值增长明显
- 外媒:拜登抵达基辅 已与泽连斯基会面
- 2023年广西健康科普沙龙在南宁举行 提升民众健康素养
- 小雪节气 “菜篮子”也丰富 大棚蔬菜上市 冬笋、咸菜正当时
- 中新健康丨上海:生殖、肿瘤专家携手为儿童肿瘤患者保存生育力
- 俄乌局势进展:泽连斯基与欧洲多国领导人会面 美停止向俄提供战略武器部署相关信息
- 云南勐绿高速公路全线最长隧道右线贯通
- 山东莱阳:百年莱阳梨焕发新生机
- 中新真探:喝水多多益善,尤其是夏天?
- 中国人民银行召开外资金融机构座谈会
- 衣服去毛去球器 真神器还是鸡肋?
- 吴晓求:中国资本市场不在于指数多少而在于必须有一个公平的制度
- 即日起至2024年3月15日 布达拉宫可免费参观
- 热门推荐
-
- 首届中澳新佛教论坛悉尼大学开讲
- 农业农村部相关司局负责人回应网传小麦青贮问题
- 迅速反击!俄外交部宣布禁止333名加拿大公民入境
- 德化工巨头科思创成功开发创新性聚碳酸酯回收工艺
- AI用电量极速攀升引热议,会导致能源短缺吗?
- 直击洪水过后的吉林“木耳小镇”:忙碌中重建生活
- 首个!919元起!国产大飞机C919商业航班机票开售
- 新疆塔县2024年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复工
- 多家机构代表:对中国发展充满信心,看好企业在华投资
- (新春见闻)湖南双峰百年火龙灯“俏销”迎龙年
- 10月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143万辆 同比增近五成
- 特朗普涉嫌试图推翻大选结果案将于明年3月4日开庭
- 刘斯奋艺文生涯七十年系列活动暨诗文书画综合展在穗举行
- 总台记者专访丨匈牙利官员: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加征关税有害无利
- 黑龙江绥化市望奎县发生一起3人死亡事故
- (乡村行·看振兴)小肉鸭带北疆小村镇走上致富路
- 前10月浙江舟山修船量占全球二成以上
- 中方:共谋和平发展是地区国家人心所向
- 新疆阿勒泰等多地出现极光美景
- 安徽启动低温雨雪冰冻灾害Ⅳ级应急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