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粮能“降血糖”是真的吗
现在,无论是血糖异常人群还是健康人群都很重视饮食管理,尤其是在主食选择方面,会注意粗细搭配。在门诊中我们发现,虽然有很多人选择了粗粮,血糖却因此有了波动,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就给大家说说如何科学区分粗粮和细粮?“伪粗粮”又是怎么回事?
粗粮与细粮的营养价值有何不同
民间对于粗粮和细粮的划分,主要取决于感官认识:粗粮粗糙色深,细粮细软色白。但这种划分方法只是经验之谈,有时并不准确。
粗粮是个大家族,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粗粮有3大类:全谷物类,包括稻米(糙米、紫米等)、小麦、玉米、大麦、小米、高粱、燕麦和荞麦等;杂豆类,包括红豆、绿豆、芸豆、豌豆、鹰嘴豆和蚕豆等;薯类,包括马铃薯、甘薯(红薯、紫薯等)、山药、芋头和木薯等。简单来说,粗粮是除了精米、白面以外其他粮食的统称。
细粮通常特指大米(包括糯米)和白面。在营养学上,大米、白面被称为“精制谷物”,其对应的完整形态,分别是糙米和全麦粉。完整的谷物种子,被称为“全谷物”,从外到内依次是谷皮、糊粉层、谷胚(胚芽)和胚乳4个部分。谷物在精制过程中,会把口感粗糙或含较多脂肪的谷皮、糊粉层和谷胚逐层磨掉,只保留胚乳,也就是最内层的淀粉芯儿。
也就是说,粗粮与细粮的主要区别并不是感官体验不同,而是加工程度更低,以及保持自然完整形态。
从营养成分来看,以全谷物为例,谷皮主要含有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矿物质和植物化学物;糊粉层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脂肪、丰富的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谷胚含有蛋白质、多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E、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胚乳主要含有大量淀粉和少量蛋白质。而杂豆和薯类在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所含营养素种类上,也与全谷物大体类似。
新的研究发现,粗粮中含有的植物化学物,如紫米、紫薯等深色粗粮中含有的花青素,跟紫甘蓝、蓝莓类似,具有强大的抗氧化作用,能帮助人清除体内的自由基。而谷皮、糊粉层和胚芽中含有的植物甾醇,能辅助降低血液胆固醇。这些在预防慢性代谢疾病方面特有的营养优势,是细粮乃至动物性食物都不具有的。
可以“升糖慢”但不能“降血糖”
现代营养学充分肯定了粗粮对于人体健康的益处,主要表现在营养更丰富、血糖波动更小、有助于减肥和通便等3个方面。
其中,“有利于稳定血糖”可能是大家选择粗粮最主要的原因,那么这是真的吗?
在营养学上,血糖生成指数(GI)是衡量食物引起餐后血糖反应的一项指标。一般而言,食物GI>70为高GI食物,55≤GI≤70为中GI食物,GI<55为低GI食物。食物GI的高低,取决于食物中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的速度,也就是同样时间内消化液中的淀粉酶与食物中淀粉接触的程度。
科学数据表明,同等条件下,粗粮的血糖生成指数普遍比细粮低。粗粮升血糖较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膳食纤维本身无法被消化酶分解,还能够降低淀粉酶与淀粉的接触程度,减缓消化速度。
二是物理结构特殊,比如二米饭、杂豆饭或蒸薯类食物,粗粮部分通常都以原形态被食用,即使经过咀嚼,种皮包裹淀粉的结构也不可能被粉碎得如细粮那么彻底,而淀粉分子之间的排列也比细粮更紧实,难以充分接触淀粉酶,从而减缓消化速度。
三是由于粗粮比细粮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和脂肪,既能阻碍淀粉酶与淀粉接触,又能通过延缓胃排空,使淀粉更慢地进入小肠被消化。三大供能营养素对胃排空速度的影响不同,碳水化合物最快,蛋白质次之,脂肪最慢。
此外,需要提醒的是,粗粮升血糖较慢,只是相对于细粮而言,这并不意味着它可以降血糖。有人觉得,只要主食大部分甚至全部选择粗粮,就可以代替降糖药的作用,这是不可取的,调整药物处方务必要咨询专业医生。
烹饪不得法可能吃上“伪粗粮”
在这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粗粮对于控制血糖水平的益处,不是“无条件”发生的,它与烹饪方式也有关系。
除了前文所说的,淀粉的分子类型也会影响消化吸收的速度,支链淀粉比直链淀粉消化吸收得更快。大部分粮食都是以直链淀粉为主的,但也有例外,比如糯米(GI=87)含有的就是支链淀粉,可以做成粽子、年糕、汤圆、糍粑等,口感粘糯。
全谷物中也有主要含支链淀粉的品种,同样口感粘糯,典型代表就是大黄米、黑糯玉米和糯小米。虽然它们也含有膳食纤维和其他营养素,但由于支链淀粉的影响,血糖指数比大米饭(GI=83)和馒头(GI=88)还高,大黄米GI=111、黑糯玉米GI=106、糯小米GI=108。
除此之外,烹饪加工方式对粗粮的血糖生成指数也有一定影响。有的粗粮选择的烹饪方式,会导致其具有与精粮一样的升血糖作用。
1.糊化程度 也就是食用前淀粉的水解程度,会影响餐后血糖反应。即使是粗粮,如果煮得太久,GI会更高。
2.粉碎程度 如果把谷物、杂豆或薯类做成粉末或泥状,原本淀粉被膳食纤维等层层包裹的结构就会被破坏,淀粉充分暴露,GI会升高。例如马铃薯GI=62,而马铃薯泥GI=87。
3.致密程度 把全谷物磨成粉后压实成面条,或发酵制作成馒头,也会明显影响GI。例如,同样是全麦,小麦粒GI=41、全麦面条GI=37、全麦馒头GI=82。要知道,白面做的面条GI也才只有41。
所以,想要控制血糖,却选择了煮得很黏糊的小米饭、土豆泥或者全麦馒头,那跟吃细粮也没什么区别了。
“磨成粉”食用未必更健康
相信很多人都在超市或网店看到过“粗粮磨成粉后食用更健康”的产品宣传,但事实如何呢?
粗粮磨成粉破坏了物理结构,短时间内食用,营养成分不会有太多流失,但长期储存的话,一些植物化学物或维生素E等具有抗氧化作用的营养素,会因跟氧气接触太久而被氧化,营养价值会下降。
至于是否健康,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体弱多病、营养不良或消化功能差的人,难以充分消化吸收原形态粗粮中的营养,选择粗粮粉相当于部分替代了口腔咀嚼和胃肠消化功能,是有利于营养吸收的。如果是血糖偏高或肥胖的人,就不适合选择粗粮粉了,会减弱辅助控制餐后血糖或减少脂肪合成的效果。而对于便秘的人,粗粮不论是否磨成粉,都不影响粗粮中膳食纤维的通便作用。
粗粮粉为何会使食物血糖生成指数升高呢?这是因为粗粮颗粒内部淀粉分子排列整齐紧实,又被种皮和内部的膳食纤维、蛋白质等成分包裹,水分不容易进入内部,淀粉也不容易吸水膨胀和糊化。但是,粗粮磨成粉之后,层层包裹的物理结构被打破,淀粉充分暴露,经水煮或热水冲调,食用后很容易被消化吸收。因此,粗粮粉的血糖生成指数比原形态的粗粮明显升高,如红豆GI只有23,打成粉后能达到72-75,马上就由低GI食物变成高GI食物。
所以,为了控糖或减肥的人,吃粗粮粉不如吃完整颗粒的粗粮。如果平时不喜欢粗粮的口感而吃得很少或没机会吃粗粮,那么为了实现每天粗粮的摄入目标或为了缓解便秘,可以选择食用粗粮粉。
饮食“控糖”也不宜只吃粗粮
粗粮虽好,但凡事过犹不及。血糖偏高的人长期只吃粗粮,会给消化系统带来过多负担,增加胃肠道疾病风险,同时粗粮中的膳食纤维、植酸等成分,也会降低膳食中矿物质的吸收率,存在营养不良的隐患。
对于健康人群而言,粗粮和细粮搭配摄入最营养。《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建议:健康成年人需要保持每日主食(200-300g)中1/4-1/2为全谷物或杂豆的摄入(50-150g),薯类每天摄入50-100g。如果是为了控制血糖或减肥,可以按照上述比例的上限来执行,即每日主食的1/2为全谷物或杂豆,薯类100g。
至于糖尿病患者,主食选择低GI食物只能起到部分作用,另外还需注意膳食结构,即主食跟肉蛋奶类、大豆制品、蔬菜类及油脂的合理搭配。混合食物的GI一般比单纯粗粮主食更低,其原因是混合后人体摄入的蛋白质、脂肪和膳食纤维的量,比纯粗粮更多。例如,米饭GI=83,而米饭+鱼的GI=37,米饭+猪肉炒芹菜的GI=57;馒头GI=88,而馒头+酱牛肉的GI=49,馒头+芹菜炒鸡蛋的GI=49;猪肉炖粉条的GI更是低到了17。
也就是说,即使选择了高GI的细粮,通过合理搭配蛋白质、脂肪和蔬菜纤维,也能实现类似于粗粮慢升糖的效果。当然,如果在此基础上,主食还能粗细搭配,那么混合食物的GI将更利于血糖稳定与身体健康。(作者:中日友好医院营养科医师)(来源:北京日报)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中新健康周报|医疗领域全国共立案5.2万人;海尔生物并购上海莱士
中新健康 | 首儿所通州院区主体结构封顶 预计2027年投入使用
中新健康|北大医疗今年前三季度收入约39.3亿元 预计年内实现盈亏平衡
医保统筹支付、个人自付、个人自费分不清?看完你就明白了!
东北铁栏杆是甜的?打出溜滑也能受重伤?这些操作轻易别尝试
专访哈佛大学刘军:AI医疗是人类医生的助手而非对手
在冬季如何防滑?不慎跌倒,如何正确处理?
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守正创新,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有些食物让我们心情愉悦
“碎片化睡眠法”危害大不宜效仿
木薯糖水爆火,有人为啥喝“中毒”了
厚底雪地靴易摔伤或致筋膜炎 提醒:80%的人鞋都选错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安徽合肥初代“高姐”的最后一个春运
- 今年以来上海警方侦破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实施虚开犯罪案件70余起
- 醉驾新规今起施行,这些调整需要注意!
- 直播间内侮辱他人 公开道歉赔偿五千
- 广西办非遗特色美食大赛 百县特色名菜打擂台
- 浙江县域观察:从块状经济到“产城人”共融
- 台胞张琍敏向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院捐赠文物资料
- 德国防部长:到2031年必须采购超过200亿欧元弹药
- 在戈壁勾勒“蓝色海洋” 青海大柴旦100万千瓦风光储项目见闻
- 中蒙边境守护者:偶遇狼和熊“不足为奇”
- 市场监管总局通报12批次食品抽检不合格情况
- 江西南昌积极破解融资难题 护航中小企业稳步发展
- 北京市大中小学校基本实现AED全覆盖
- 广东:支持探索建立古树名木保护补偿机制
- 一袭红衫、一把长嘴壶 “鹤鸣茶社社花”让非遗茶艺火到海外
- “家政信用查”上线,让“找个好阿姨”不再难
- 新闻1+1丨杭州西安全面取消限购,意味着什么?
- (乡村行·看振兴)江西临川打造“花卉小镇” 走上“花花绿绿”致富路
- 广西助力东盟培养现代工匠
- 文旅融合活力足 消费市场迎来“火热一夏”
- 热门推荐
-
- 黎外长:真主党领导人纳斯鲁拉遇袭身亡前同意暂时停火
- 孩子“溜出”托管机构磕坏四颗牙 损失应由谁承担?
- 乌鲁木齐航空开通乌鲁木齐—成都—湛江航线
- 中国开始办理2023年度个税汇算
- 日媒:日本自民党决定12名议员不会作为公认候选人
- 南京女孩还原明代“百姓款”马面裙
- 守法守信,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都须做到
- 专家谈工业互联网与中小企业: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 青海:消防救援、森林消防首次联合开展森林草原火灾扑救演练
- 澳大利亚悉尼发生一起枪击事件致1人死亡
- 多幅“威尼斯画派”名作首次在中国内地展出
- 山西屯留日光温室大棚冬日丰收景:种出农民“火热”生活
- 铁路施工人员持续奋战丰沙线抢修现场 为早日抢通日行4万步
- 国家气候中心:预计3月影响我国冷空气过程主要有5次
- 和音:为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和正能量
- “撑腰”更“撑伞” 看经济大省广东如何硬核“振企”
- 【漫评】春节里的坚守,绘就浓浓家国情怀
- 长三角铁路暑运7月1日启动 预计发送旅客超1.5亿人次
- (新春走基层)“那一抹藏蓝”成为守护中欧班列畅通的国门卫士
- 低价团购“背刺”餐饮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