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看待甜味剂
在酸、甜、苦、咸四种基本味中,甜味可以说是人类最喜欢的味觉刺激。长期以来,人们一直通过摄入糖分来品尝甜味。可是,过量摄入糖分,可能导致糖尿病等一系列健康问题。于是,人类发明了一系列甜味剂来代替糖。不久前,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宣布阿斯巴甜为“可能致癌物”。同一时间,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也发布了人工甜味剂阿斯巴甜对健康影响的评估报告,认为只要摄入量限定在一定范围内,可放心食用。
一边是“可能致癌”,一边是“可放心食用”。对于以阿斯巴甜为代表的人工甜味剂,究竟该如何科学看待?“甜味剂开发了这么多种,加工食品种类那么丰富,但从营养医生的角度来说,还是建议吃一些更天然的食物,加工程度越低越好。”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医师许英霞表示。
人类对甜味的追求由来已久
人类对于甜味的追求,由来已久。
“所有的(或者说几乎所有的)哺乳动物都喜欢甜味。乳汁,包括人类的乳汁,都是有甜味的,或者说几乎无不与甜味有关。”英国学者西敏司在其著作《甜与权力》中,揭示了糖从奢侈品到逐渐普及的过程。彼时,遍布各殖民地的甘蔗种植园,源源不断地为世界各个角落输送甜味,制糖业成为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19世纪,化学工业蓬勃发展,为人类追求甜味提供了新的方案。1879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两位研究人员——莱姆森和法赫伯格,共同发表了一篇论文,介绍了一种名为“邻苯甲酰磺酰亚胺”的物质及其合成方法,这个物质的另一个名字就是——糖精。
糖精能被发现,背后的故事非常有趣。有一天做完实验后,法赫伯格没有洗手便去吃东西,嘴里忽然觉得有明显的甜味,便回到实验室搜寻,终于找出了残留的甜味物质,后来和实验室主管莱姆森合作研究,共同发表了论文。于是,世界上第一款人工甜味剂,就这样被“意外”地研制出来了。
这个不经意间的发现,对日后的食品工业产生了巨大影响。糖精的甜度是蔗糖的300~500倍、成本却只有其1/10,且几乎不参与人体代谢,所以迅速普及开来。与此同时,其他甜味剂的研发也势如破竹。1937年,甜蜜素被发明,甜度为蔗糖的30~50倍;1965年,阿斯巴甜被发明,甜度约为蔗糖的200倍;1967年,安赛蜜被发明,甜度约为蔗糖的200倍;1976年,三氯蔗糖被发明,甜度约为蔗糖的600倍;1993年,目前世界上甜度最高的人工甜味剂纽甜被发明,甜度达蔗糖的7000~13000倍……和它们的“先辈”糖精类似,这些人工甜味剂的问世,不乏像糖精一样,属于科学家的意外收获。
随着化工技术的快速发展,木糖醇、赤藓糖醇等天然甜味剂也被科学家从各种天然物质中提炼出来,丰富了甜味剂大家族。
经过100多年发展,目前的甜味剂数量已相当可观,其分类方式各有不同:按来源可分为天然甜味剂和人工甜味剂;按甜度高低可分为低倍甜味剂和高倍甜味剂;按营养价值可分为营养性甜味剂和非营养性甜味剂……不同种类的甜味剂化学性质各异,分别适用于不同种类的食品加工,且在相互混合时还能产生别样的甜味口感,丰富了人们舌尖上的刺激。
甜味剂对人体有何影响尚未可知
作为化学工业的结晶,人工甜味剂自诞生之日起,便因“安全性”问题饱受争议。以“阿斯巴甜可能致癌”的结论为例,近年来,不乏在各种研究中发现阿斯巴甜导致白血病、淋巴癌、肝癌等疾病的报道。此前,糖精和甜蜜素等人工甜味剂,也有过是否健康的争议。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经过评估,将阿斯巴甜列入“可能致癌”的第2B组。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2是指第二级,从致癌证据方面看不是最强的;B是指可能对人类致癌,所以媒体报道的用词是“可能的人类致癌物”,这是准确的。
陈君石建议:“如果要讨论中国是否允许继续使用阿斯巴甜,应该参考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的报告。”据悉,前述两份报告发布后,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曾在其官网发文,“结合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最新评估结果和我国居民消费情况进行安全性评估,阿斯巴甜按照我国现行标准规范使用可以保障安全。”
目前来看,甜味剂对人体究竟有哪些影响,或许尚未可知。
甜味剂摄入应适可而止
“从来没有一样东西是绝对安全的。所谓安全和不安全,一定和剂量有关,脱离剂量谈安全没有任何意义。”陈君石如是说。
糖和甜味剂,均可为我们提供甜味,但特点各有不同,建议的日常摄入量也各不相同。从糖的角度来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提出的“平衡膳食八准则”中第5条便是“少盐少油,控糖控酒”,其中对于添加糖的摄入量,建议每天不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
“我们国家目前的人均摄入糖量,大概是10g,离25g还差一些。但有一些人群需要特别注意,比如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人群。”钟凯告诉记者,“对于他们来说,含糖的饮料最好也少喝,比如一瓶甜度为10%的含糖饮料,喝250ml就够25g了,如果每天都喝,甚至每天喝好几瓶,对健康肯定有影响。”
“就甜味剂本身来说,几乎是不太可能让你吃到超出它健康指导值的。因为不少甜味剂的甜度比蔗糖要高很多倍,按照ADI标准推算,可能一天得吃半斤或一斤糖,一般人是受不了的。”钟凯说。
“对于阿斯巴甜而言,因为它进入人体后会分解出苯丙氨酸,所以有极少数患有遗传病(诸如苯丙酮尿症)的人群是不能摄入的。”钟凯提醒道。
许英霞则从另一个角度表达了她的看法:“我认为糖更好一些,因为毕竟还有些营养,控制好量就行。而甜味剂不是营养物质,如果不是吃不了糖的人群,我建议甜味剂摄入适可而止。”
“建议大家采购食品时多关注配料表,对里面加的是糖还是甜味剂、加了多少、还有没有其他食品添加剂等信息,都能有基本了解。”许英霞建议,“还是要多摄入天然食品,少摄入加工类食品,比如孕妇、儿童等不宜食用的食品,就可能有一些潜在风险。”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对糖的摄入量提出了建议,我国对多数甜味剂也设置了限量,但对木糖醇等少数甜味剂,则没有作出规定。
专家表示,不论是糖还是甜味剂,均应控制摄入量,归根到底,是限制自己对甜的欲望。
(本报记者 贾月洋)
来源:光明日报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中新健康周报|医疗领域全国共立案5.2万人;海尔生物并购上海莱士
中新健康 | 首儿所通州院区主体结构封顶 预计2027年投入使用
中新健康|北大医疗今年前三季度收入约39.3亿元 预计年内实现盈亏平衡
医保统筹支付、个人自付、个人自费分不清?看完你就明白了!
东北铁栏杆是甜的?打出溜滑也能受重伤?这些操作轻易别尝试
专访哈佛大学刘军:AI医疗是人类医生的助手而非对手
在冬季如何防滑?不慎跌倒,如何正确处理?
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守正创新,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有些食物让我们心情愉悦
“碎片化睡眠法”危害大不宜效仿
木薯糖水爆火,有人为啥喝“中毒”了
厚底雪地靴易摔伤或致筋膜炎 提醒:80%的人鞋都选错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亚洲青年共话就业机遇 热议人工智能
- 中新健康丨已婚女性没必要打HPV疫苗?专家:条件允许应该打
- 2023中国—阿拉伯国家企业合作洽谈会在广州举行
- 典型示范以点促面 广西培育打造民族特色村寨
- 报告:全国碳市场发展影响持续扩大 市场活力稳步提升
- 社科院举行重大成果月度发布会 聚焦“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 癸卯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两岸暨港澳地区歌手将同唱《黄帝颂》
- 黄河三角洲如何“建”出“鸟类的国际机场”?
- 南美最大规模太阳能展在巴西圣保罗闭幕
- 上门按摩暗藏多少安全隐患?
- (新春走基层)夜幕下的钢轨“精调师”
- (新春见闻)车轮上的火热春节
- 植树添绿 西藏林芝森林消防开展志愿服务
- 湖南江华科技种田实现丰产丰收
- 北京经开区出台“开门红”政策 单项支持最高达2000万元
- 泰国办研讨会探讨中国-东南亚互联互通高质量发展
- 高交会观察:国际科技企业持续看好中国市场
- 从用电量看中国经济向“新”力
- 升级餐饮消费 第十九届中国美食节在无锡盛大开幕
- 书籍《重庆开埠史》出版40周年将迎再版
- 热门推荐
-
- 律师解读店铺标错价格损失3000万元:满足这些条件,合同可撤销
- 专家业者为低空经济发展建言
- 上半年湖南新增贷款超5000亿元 新增额创历史同期新高
- 核心通胀率达历史新高 欧洲央行行长:恐须加息再加息
- 报告称5G和数字化助力中国运营商业绩增长
- 宁夏隆德:打造“旅游+康养”产业 做活“药”文章
- 滇藏铁路丽香段进入铺轨阶段
- 普京开启总统新任期,就职演说喊话西方
- 逾20国专家和企业赴长春参加世界中医药科技大会
- 盐碱地成“聚宝盆” 山西天镇“稻蟹共生”探索立体生态养殖
- 浙江永康:“于光影中”看水资源赋能区域发展
- (乡村行·看振兴)山西柳林:旧棚改造换新颜 再变致富“聚宝棚”
- 6月15日零时起,全国铁路将实行新的列车运行图
- 列车上的端午节:粽子飘香多彩旅途
- 聚焦科学与艺术融合发展 专题研讨会在北京举办
- 传统服饰,催生产业“新蓝海”
- (新春见闻)广州天河花市热闹开市
- 4件议案已得到立法工作吸收采纳 代表议案推动文物保护法与时俱进修订完善
- 冷空气将影响我国大部地区 江南西部有雨雪天气
- 在浑善达克沙地腹地 野生动物受伤有“医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