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研学消费大揭秘:九成家长花费在5000元以上,有的甚至超5万元!孩子们真的需要吗?专家解读
暑假是孩子们最期待的时光,也是家长们最头疼的时期。在这个“网课时代”后的第一个暑假,许多家长选择为孩子报各种培训班、夏令营、研学旅游等项目,希望孩子能在假期里增长见识、培养兴趣、拓展社交。但这些项目的费用也不菲,有的甚至高达数万元。这到底是多大的事儿呢?让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
暑假消费背后的家长需求
据新京报教育新闻部推出的网络调查,这个暑假近九成受访家长消费在5000元以上,七成家长消费在5000元至2万元,五成受访家长暑期消费超1万元,更有甚者,一个暑假的累计花销超过5万元。在这些账单中,动辄上万的研学项目、指向“远方”的远途出游,每一项都价值不菲。
那么,这些家长为什么要为孩子花这么多钱呢?据红星新闻采访了多位家长,发现他们有着共同的心理需求:让孩子增长见识、在社交场合中培养开朗自信。在这个“网课时代”后的第一个暑假,出国旅行或者参加夏令营都成为了可能。
在此背景下,这成了这些年轻家长们经历的第一个“天价花销暑假”。
比如,浙江省杭州市的戴女士花了7万余元,为她读小学五年级的儿子选择了为期14天的牛津夏校项目。她认为,开学在即,儿子和同学交流暑假见闻的时候,很自然地就能实现她所预期的“开朗自信”。
北京市朝阳区的三年级学生家长邓女士也抱持同样的观点,“对我来说,没有必须要有结果,并不是暑期花了钱,开学就要变得更优秀。”
邓女士为女儿支付了4万元的暑期账单,项目涵盖云南、贵州的旅游,以及英语课、陶艺课、架子鼓课程等。她认为自己是以培养兴趣、不荒废假期为目的,是“比较松弛的教育心态”,想让孩子拥有快乐童年,“和那些为数学和英语得高分的父母有本质区别。”
暑假消费中的“天价”项目
在各种培训班里过暑假似乎成为了大多数孩子逃不开的选择。在非学科类培训方面,近五成受访家长选择了艺术类兴趣班,三成家长报了科学类兴趣班,近三分之一的受访家长给孩子报了体育类兴趣班。这些培训班的收费也不低,一般都在几千元左右。
而更加费钱的是研学旅游类和夏令营类项目。超四成家长认为研学旅游类花销占比较大。在研学机构的带领下走进博物馆、科技馆,进入主打体育培训或综合培训的各种夏令营,跟着爸爸妈妈一起去旅行……对新冠病毒实施“乙类乙管”后的首个暑假,出行不再受限,让孩子走出去见世面也成了不少家长的选择。
但这些项目的价格也让人咋舌。比如,上海徐汇区的吴女士为女儿支付了4万元的暑期账单,项目涵盖云南、贵州的旅游,以及英语课、陶艺课、架子鼓课程等。
北京市朝阳区的徐女士暑期消费的大头是给孩子报夏令营,12天包食宿2.5万多元。“孩子马上要初二了,我觉得青春期的孩子社交还是很重要的,不能成天在家玩手机,想让她感受没电子产品的快乐。”她表示。
暑假消费背后的教育问题
暑假消费背后,其实反映了一些教育问题。一方面,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需求和期待不同,有的希望孩子能在假期里提高学习成绩,有的希望孩子能在假期里培养兴趣和社交能力。另一方面,市场上针对孩子的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有的能真正满足孩子的发展规律和需求,有的只是为了赚钱而忽悠家长。
因此,家长们在为孩子安排暑假活动时,需要理性看待,不要盲目消费和攀比消费。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烽认为,“对家长来讲,暑期消费是市场行为,消费得起就消费,和学习成绩、学科成绩、竞赛名次关系不大。我不认为它是一种‘内卷’。”
但他同时强调,“面向青少年提供的这些服务,符不符合他们的发展规律?这些孩子在经历这么高的教育消费后,获得感如何?研学团提供研学课程,如何保证质量,市场怎么去监管或者认证?我觉得这是将来要做的事情。”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表示,“只有对自己孩子的成长发展有更多了解、对其成长发展的需求更加明确,花的钱才会更有效。”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院长余清臣表示,“从自然规律角度来说,夏天过热、冬天过冷,这些阶段并不适合学生进行专注的学习;另一方面,教育越来越走向规范化和专业化,要分期、分阶段完成特定的教育任务,在完成特定阶段任务后要有做转换的间隔,假期是学习和教育阶段的转换期,这一时间非常重要。”
他建议,“放假之后,应该把更多时间交给学生,由学生自主安排假期生活。但现在还是由家长来管理,把孩子的整个假期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看到别的家庭报什么班、去参加什么活动,也让自己孩子报这样的班、参加这样的活动,这样会导致家庭负担比较沉重。”熊丙奇说。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也认为,孩子假期多少需要花点钱,但假期过得是不是有价值、有意义,是不是与学生成长发展相适合,跟花了多少钱没有直接关系。“只有对自己孩子的成长发展有更多了解、对其成长发展的需求更加明确,花的钱才会更有效。”
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家庭教育指导师讲师郑君玲也表示,特别理解家长的培训和考级焦虑,“在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家长们难免身不由己,但跳出圈子往更大了看,孩子的身心健康才是第一位。”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红星新闻、新京报
相关推荐
中新健康周报|医疗领域全国共立案5.2万人;海尔生物并购上海莱士
中新健康 | 首儿所通州院区主体结构封顶 预计2027年投入使用
中新健康|北大医疗今年前三季度收入约39.3亿元 预计年内实现盈亏平衡
医保统筹支付、个人自付、个人自费分不清?看完你就明白了!
东北铁栏杆是甜的?打出溜滑也能受重伤?这些操作轻易别尝试
专访哈佛大学刘军:AI医疗是人类医生的助手而非对手
在冬季如何防滑?不慎跌倒,如何正确处理?
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守正创新,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有些食物让我们心情愉悦
“碎片化睡眠法”危害大不宜效仿
木薯糖水爆火,有人为啥喝“中毒”了
厚底雪地靴易摔伤或致筋膜炎 提醒:80%的人鞋都选错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雷军、余承东隔空争议!为一个手机支架
- “金砖机遇”青年交流对话会在俄罗斯喀山举行
- 广西研学旅游大会举办 深化桂港澳研学旅游合作
- 冬季养生吃什么?有哪些误区?
- 外媒:研究称2022年英国超100万儿童陷入贫困状态
- 土耳其大选或进入第二轮 他将成决定性人物?
- 新一代数字地球技术平台“星图地球智脑引擎”发布
- 【揭穿美式民主真相】美国制度设计的初始逻辑背离民主真谛
- “一亿棵梭梭”十周年:募集善款超4亿元,推动超6亿人次参与
- 检修库里走出的00后“铁”味乐队
- 海南打政策“组合拳” 保障渔业用海发展要素
- 重庆如何书写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答卷”?
- 江西六月以来出现超长降水集中期 已致153.1万人受灾
- (新春走基层)春节过后迎来“减肥热” 传统中医药何以成为好帮手?
- 上半年新疆外送电量592.74亿千瓦时
- 浙江义乌外贸进出口总值达3791.0亿元
- 下次旅行安排上!国家5A级旅游景区新增19家
- 西藏阿里地区改则县发生4.3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 美媒:从“只要需要”到“尽可能” 拜登转变援乌措辞
- 中国前三季度银行结售汇逆差1213亿美元 跨境资金恢复净流入
- 热门推荐
-
- 日本福岛核污染水第六次排海结束 共排放约7800吨
- 导游资格考试报名火爆 旅游市场新趋势你get了吗?
- 突发!尼日利亚遭袭致至少15人死亡 数十名儿童失踪
- 国家广电总局开展“小程序”类网络微短剧专项整治
- 千余种花卉“扮靓”武汉 民众畅享园林生活
- 中新教育丨复旦大学成立四大学院培养“高精尖新”新工科创新人才
- 首列在京报关中欧班列开行 企业实现就近报关
- 第八批国家药品集采落地实施 预计为患者节约费用260亿元
- 世界气象组织:2023年全球平均地表浮尘浓度略有下降
- 国内外专家海口共议如何推进塑料污染治理
- 柬埔寨卫生部为中国援柬中医抗疫医疗队授勋
- “触摸”数字古陶瓷 感受闽台两地宋元时期陶瓷艺术
- 平等、融合、共享:在杭州看见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新貌
- 首届中国(宁德)国际新能源产业及储能装备博览会开幕
- 加拿大2023年平均通胀同比上涨3.9% 达32年来次高水平
- 赋能大运会 智慧服务开启数字城市新时代
- 走进乡村,曲艺演员的大舞台
- 国家建筑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中心寒地低碳技术研发中心成立
- (新春走基层)铁路货车“美容师”情侣
- 有风来丨“文化中国行”遇见的三张文化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