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花粉过敏怎么办?
生机勃勃的春天,阳光明媚,莺飞草长,花粉过敏也如期而至。北京地区进入花粉高峰期以来,近期到医院就诊的花粉过敏患者明显增多。
对于过敏,患者有许多疑问:为什么向来好好的,一夜之间就过敏了?为什么身边过敏的人越来越多,是不是心理作用?我过敏,是不是免疫力比别人更强?为什么脱敏治疗了一年,反而增加了过敏原?
近日,新京报记者连线了北京同仁医院变态反应科主任医师张媛,就过敏问题一一答疑。
过敏
过敏根源在基因 是否发病在环境
新京报:怀孕、搬家、感冒,很多人过敏的契机“千奇百怪”。过敏到底是怎么来的?能被不相干事件触发吗?
张媛:一个人是否对某一些物质过敏,取决于基因,但是否发病、发病的时间和强度,取决于有没有暴露在相应的环境中。举个例子,有的人对北方常见的蒿草过敏,但生活在长江以南的城市,不接触这种物质,他可能一辈子都没有症状。
还有一种常见情况,之前都没有问题,突然某一年发病了,这是因为过敏也有累积效应。个体有一个被触发的阈值,过敏原暴露累积到一定程度,才会引发相应的临床症状和靶器官疾病。
新京报:过敏是遗传性疾病吗?高危人群有哪些?
张媛:过敏是一种复杂疾病,遗传在其中占据一定作用,存在家庭聚集倾向,但不能叫遗传性疾病,不是说爸爸妈妈有,孩子就一定有。任何复杂疾病都是这样,像糖尿病、高血压,有家族史发病风险更高,但不必然发病。
至于高危人群,我们团队做过多次针对过敏性鼻炎的全国性的流行病学调查,并没有发现明确的过敏的高危因素,不同性别、年龄和民族间并没有显著区别。但是环境中过敏原的暴露程度和过敏的发生是有关联性的,比如我们在花粉浓度比较高的内蒙古草原地区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该地区的花粉导致的过敏性鼻炎的发病率约为全国平均患病率的两倍。
新京报:感觉过敏的人越来越多,是错觉吗?
张媛:根据我们团队前期的两次纵向流行病学调查,2005年全国的过敏性鼻炎平均患病率是11.1%,2011年患病率达到了17.6%,6年增长了大概6.5%,提示过敏性疾病的患病率的确在逐渐增高,我们在门诊中也发现了这种趋势。这种变化可能与环境和气候变化有关。
新京报:过敏的孩子变多,是因为小时候成长的环境越来越干净了吗?
张媛:这种说法来自于一个比较重要的假说,叫做卫生假说,它认为儿童早期得到愈多感染,则日后发展出过敏性疾病的机会愈低,这在大概二十年前是比较流行的,但有争议,没有达成共识,后来逐渐淡化了,至少它无法解释所有过敏性疾病的发生。
新京报:过敏是不是意味着免疫力比正常人更强?
张媛:不能这么说。正常情况下,人体的1型和2型辅助性T细胞反应是处在一个有机的平衡中的,过敏指的是2型辅助性T细胞反应是亢进的,不是免疫力过强,而是比正常人过激,这是一种病态的状况,因此出现了I型变态反应性疾病。
关于过敏和免疫力的关系,好多患者还会问,是不是增强锻炼、提高免疫力,就能不得过敏疾病,这个也几乎不可能,因为过敏性的体质不会轻易改变,尤其是成年之后。但是加强锻炼、作息规律,可以让出现临床症状的频率相对下降,症状减轻。
新京报:有没有心因性的过敏?
张媛:人的情绪确实能引导躯体症状,比如非常紧张不开心,鼻部症状尤其是鼻堵可能加重,这是一个副交感神经主导的过程;相反,我们在很兴奋很专注的时候则很少感觉鼻塞。这些并不是过敏的特异性症状。
新京报:过敏原会越来越多吗?
张媛:其实就是过敏原暴露的累积效应,特别是儿童容易出现这种情况。比如一个患者,做脱敏治疗,原来只是对尘螨过敏,做了三年复查的时候发现增加了新的过敏原,因为他在这三年时间里接触其他过敏原的时间也在一点点增加。有些人会归因于脱敏让他增加了过敏原,这是不对的。
脱敏治疗有几个重要的收益,首先是阻断患者发病的自然进程,降低发生哮喘和其他症状的机会;其次,可以降低患者增加新的过敏的机会,这是国内外文献都有报告的,可能不做脱敏,三年后增加的过敏原会更多。
干预
关注气候变化 提前进行防护
新京报:花粉季到来后,你们接诊的情况怎么样?
张媛:我们的门诊量是相对固定的,但花粉过敏患者的比例明显增加,而且一些患者的临床症状比较重,正常的工作和学习受到严重影响。
让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就诊患者中既有老患者也有新患者。老患者因为既往几年接受的关于花粉过敏的宣教,他们对自己的症状和正常治疗周期非常了解,比较遵医嘱,单纯就是过来提前开药;也有部分患者,对于这个疾病的整体认知有偏差,过去没有进行规律用药,来的时候症状已经非常严重,诉求也很强烈。
的确过敏的症状也有轻重,轻的包括过敏性鼻炎、结膜炎,有些人觉得只是难受一点儿而已,不太重视。其实过敏是一种全身的系统性疾病,如果控制不好,尤其在花粉期这个暴露非常强且快速的阶段,很容易引发哮喘。
作为医生,我们要更多地将专业知识分享出去,让患者对疾病有正确认识,也希望患者能重视过敏这个疾病本身,而不是只重视重的临床症状。
新京报:影响花粉过敏症状的因素有哪些?
张媛:首先,花粉过敏有很强的时间规律性。北京地区的花粉过敏季分为两个大的高峰期,一个是春季花粉期,一个是秋季花粉期。目前处于春季花粉期,春季花粉期主要有两个高峰,第一个高峰是大概从一进入三月到四月中旬左右,花粉植被从榆树开始,慢慢到杨柳,然后是柏树;四月中旬之后可能会有第二个高峰,植被包括白蜡、桦树、松树等等。秋季花粉期一般在立秋到国庆节期间,最常见的植物包括蒿草、葎草、藜、豚草等。
患者的临床症状跟花粉浓度暴露有很大关联。我们看到,如果气象局的花粉播报浓度非常高,接下来几天就诊患者的人数也会相对比较多、临床症状相对比较重;气候变化也有影响,比如春夏交界时多雷电,雷电会导致花粉的爆破,急诊就真的哮喘急性发作患者会明显变多。如果头一天有强降雨,花粉被打落地面,第二天放晴后,空气中花粉浓度也会更高,患者的过敏症状也会更严重。
所以建议花粉症的患者应当除了关注花粉浓度外,也要关注气候变化,提前进行防护,譬如佩戴口罩、加强鼻腔冲洗。如果伴有明显眼部症状,可以戴上眼罩。如果明确了自己的花粉过敏原,建议患者在整个花粉季节都应该规律用药。
新京报:儿童过敏何时介入合适?能正常用药吗?
张媛:儿童过敏也是有指南推荐的药物可选择的,建议家长遵循儿科医生的医嘱以及药品说明书即可,不必太担心。
过敏的自然进程是儿童过敏非常重要的一点。婴幼儿刚出生时,以食物过敏为主,会出现腹泻、湿疹等症状,随着年龄增长,很大概率会逐渐过渡到鼻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尽早明确和规避过敏原,对于阻断过敏的自然进程能起到好的作用。
治疗
脱敏治疗可以根除 但种类有限
新京报:过敏能根除吗?
张媛: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俗称脱敏治疗是过敏性疾病的一种特有的治疗方式,可以理解为老百姓说的去根的治疗,它是指在明确导致过敏性疾病主要过敏原的基础上,让患者反复接触逐渐增加剂量的变应原提取物,使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对此类变应原耐受,从而控制或减轻过敏症状的一种治疗方法。治疗周期一般3-5年。
新京报:脱敏疗法的治疗范围有多广?
张媛:国内比较成熟的标准化疫苗,一个是尘螨,一个是蒿。这两种过敏是适用的。
新京报:哪些人适合脱敏?
张媛:首先建议比较单一过敏原过敏的患者进行,如果你还有其他的过敏原,譬如尘螨之外也对宠物过敏,又做不到舍弃小动物,也可以选择对尘螨进行脱敏,至少能去掉大概一半的病因,降低过敏原负担;其次是针对过敏原的特异性IgE浓度最好相对高一些,这样对于免疫治疗的反应也更强。
如果你的过敏原特别多,还是建议进行规律性的药物治疗。当然在特殊情况下,尤其是常规治疗效果很不理想的情况下,也可以与医生充分沟通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新京报:能同时对两种进行脱敏吗?
张媛:同时脱敏在理论上是可以的,比如对尘螨和蒿这两种过敏原都过敏的患者也挺多的。但针对蒿的疫苗是前年才上市,在国内还属于新生事物,因此同时脱敏,还没什么经验。从理论上讲,如果同时进行两种过敏原的脱敏治疗,我们建议至少要等一种过敏原的脱敏治疗已经进入比较稳定的维持期,再开始第二种过敏原的免疫治疗,而且在治疗过程中要严密监测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并积极应对。当然,最好还是国内有同时两种过敏原脱敏的循证证据之后再在临床开展相应治疗。
新京报:能不能直接在生活中进行脱敏?比如我小时候喝牛奶拉肚子,但一直喝,现在似乎也好了。
张媛:有些孩子小时候对食物过敏,长大后确实能发生耐受,但吸入性的过敏不太能发生自我耐受。也有人即便对于食物也终身不耐受,甚至一吃就发生极度过敏、产生休克等等。每个人的体质不太一样。建议有食物过敏病史的患者要积极记录自己过敏的食物种类,并储备一定的抗组胺药物以备不时之需。
新京报:脱敏的过程也是累积的过程,会不会反而加重过敏?
张媛:这是在制定脱敏治疗方案时就充分考虑的问题,因此脱敏的过程是逐渐增加剂量,而不是一下子让患者接触到很大的剂量。通过长期的治疗,达到维持量,然后保持一个远期的疗效。
用药
患者何时停药一定要遵医嘱
新京报:过敏可能自愈吗?
张媛:这个可能性是极其小的。首先要确定他查过过敏原,确诊是过敏,而不仅仅是出现了过敏类似的症状。其次,过敏的轻重也和环境中的过敏原浓度、自身状态有关。
新京报:有的患者觉得过敏很难根治,查过敏原没意义,不如直接用药。
张媛:查过敏原的意义,首先是明确诊断,靠症状来判断属于“印象诊断”,如果没有实验室依据,其实是不能确诊的。有些患者查完后发现没有过敏原,他其实是非过敏性鼻炎的可能性更大,属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或者血管运动性鼻炎,他们对于温度变化、刺激性气味或者颗粒物比普通人反应更激烈,在临床中比较常见。当然也有可能是只发生在鼻腔局部的“局部过敏性鼻炎”。
明确了过敏原,可以达到三方面收益,第一尽可能在生活中规避过敏原,比如对小猫小狗过敏,那可以做一个回避;第二适合做脱敏治疗的,对于尘螨、蒿的过敏,可以进行脱敏治疗;第三对于花粉过敏的患者,了解了自己过敏的花粉播散周期,需要提前进行防护和规范化的药物治疗。
新京报:抗过敏药会发生药物依赖、耐受吗?还有患者说用了激素胖了几十斤,真的会发胖吗?
张媛:现在针对过敏的临床一线药物,譬如鼻用激素、鼻用抗组胺药、口服抗组胺药和白三烯拮抗剂,都不存在依赖性,也基本不会耐药。患者觉得药物疗效欠佳可能与病情程度有关,出现停药后反弹与疾病特点有关,因为患者又再次暴露在过敏原环境中了。
目前在治疗上很大的误区是患者治疗依从性欠佳,经常用了几天觉得症状缓解了,就自行停药。实则症状的控制和炎症的完全控制是有时间差的,所以我们经常建议患者看一下药物说明书,上面一般会写用药28天,这是经过动物实验等等得出的数据,四周可能更容易把炎症完全控制。所以患者一定要遵守医嘱。
患者担心吃药越多,身体内摄入有害物质越多,或者一听到激素就害怕,担心会长胖。其实这也是一个误区。第一我们使用药物来控制疾病,尤其是慢性疾病,是希望不要因为疾病的进展而导致更严重的问题。所谓激素的副作用指的是长期使用,一般是注射或者口服的全身给药,单位是毫克,过敏性鼻炎最重要的一线用药是鼻喷激素,起到全面抗炎的作用,但鼻喷激素药量非常低,都是按照微克给药,这种低剂量下,再入血、反馈到全身,副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提醒
北京地区的花粉过敏季分为两个大的高峰期,一个是春季花粉期,一个是秋季花粉期。目前处于春季花粉期,春季花粉期主要有两个高峰,第一个高峰是大概从一进入三月到四月中旬左右,花粉植被从榆树开始,慢慢到杨柳,然后是柏树;四月中旬之后可能会有第二个高峰,植被包括白蜡、桦树、松树等等。秋季花粉期一般在立秋到国庆节期间,最常见的植物包括蒿草、葎草、藜、豚草等。
建议花粉症的患者应当除了关注花粉浓度外,也要关注气候变化,提前进行防护,譬如佩戴口罩、加强鼻腔冲洗。如果伴有明显眼部症状,可以戴上眼罩。如果明确了自己的花粉过敏原,建议患者在整个花粉季节都应该规律用药。——北京同仁医院变态反应科主任医师张媛
新京报记者 戴轩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中新健康周报|医疗领域全国共立案5.2万人;海尔生物并购上海莱士
中新健康 | 首儿所通州院区主体结构封顶 预计2027年投入使用
中新健康|北大医疗今年前三季度收入约39.3亿元 预计年内实现盈亏平衡
医保统筹支付、个人自付、个人自费分不清?看完你就明白了!
东北铁栏杆是甜的?打出溜滑也能受重伤?这些操作轻易别尝试
专访哈佛大学刘军:AI医疗是人类医生的助手而非对手
在冬季如何防滑?不慎跌倒,如何正确处理?
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守正创新,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有些食物让我们心情愉悦
“碎片化睡眠法”危害大不宜效仿
木薯糖水爆火,有人为啥喝“中毒”了
厚底雪地靴易摔伤或致筋膜炎 提醒:80%的人鞋都选错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大韩航空一客机机舱内发现猎枪子弹 警方展开调查
- 金观平:把促消费和惠民生紧密结合
- 上海“落叶不扫”景观道增至45条
- 中国积极财政政策持续发力
- 出口新机遇!“通道+平台”政策叠加实现“经贸+产业”联动发展
- 青海玛沁:水源涵养修复实现“增绿”与“增收”双赢
- 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出席中国与《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成员部长级会议
- (第六届进博会)西门子医疗大中华区总裁王皓:实实在在地受益于中国高水平开放
- 中新健康丨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升
- 大型红色文旅史诗《长征第一渡》主题曲火热出圈
- 《太极拳》特种邮票在江西龙虎山正式首发
- “行走”在山乡中的“大医院” ——农工党北京市委会与青白口村的一份“健康约定”
- 粮食经纪人变发明家 10余年间将产品销往6省区
- 王星回国了,但网友还是想不通:为什么会选择拐卖明星?
- 智利发生6.4级地震
- 辽宁省各婚姻登记机构“七夕”为爱加班
- 把地方特色食品做成大产业
- 福州工艺美术创新设计“如意杯”大奖赛作品亮眼
- 四川省与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州举行经贸投资推介会
- 交通运输部:全力推进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
- 热门推荐
-
- 北京今明天高温持续天空“颜值”在线 下周或迎来降雨降温
- 广西北海铁山港西港区北暮作业区南10号泊位投产使用
- 东西部协作机制助力四川妇女特色产业发展
- 新疆伊犁引进薰衣草延迟开花技术 游客花期欣赏不断档
- 胡润研究院:全球独角兽企业集中于AI等三赛道
- “夏季行动”开展以来中国刑事、治安警情同比双降
- 黑龙江省气象台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
- 广西钦州一艘快艇海上遇险 2名落水人员获救
- “象征中塞友谊”!华春莹发帖透露这一特别赠礼
- 奥运火种抵达法国巴黎 烟花秀、无人机表演展现奥运元素
- 贾樟柯谈《风流一代》:希望将记忆传递给年轻一代
- 龙年首场寒潮开启 这些多发“急病”注意做好防护
- 第四届新疆喀什丝路文化胡杨节启幕
- 报告:应对气候变化迈向净零任务艰巨紧迫,需正视困难与挑战
- 新疆和内蒙古合作 普氏野马首次在内蒙古野外繁殖成功
- 在华外国人普法动漫短剧《“移”路有法(Legal Tips)》上线
- 外媒:印度官员披露列车脱轨相撞事故原因
- “灵感中国——当代中国画艺术国际巡展·韩国站展览”开幕
- 黑龙江今年春耕进度快于往年 旱田已播11105.5万亩
- 《诗刊》改版座谈会在京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