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领周末爱上刨木头做木工
本报记者 吴越
连续三个周末,95后金融从业者仇嘉钰都会从闵行赶往宝山中成智谷园区,一待就是一整天。她是去“干活儿”的。
今年2月,“技多工坊”正式在园区开业,教授木匠手艺、培养“白领鲁班”,一期课程收费超过五千元。学员不仅要在线上自学理论,还要连续7周、每周六在线下进行实操训练。仇嘉钰正是新学员之一。
在本职工作外学一门技艺不是什么新鲜事,但为何是“又苦又累”的木工?
“透明车间”足够专业
技多工坊“长”得挺特别。透过两面大大的落地玻璃,可以看见方孔机、带锯、带机械臂的中央集成木屑粉尘收集器等大型设备,几张长长的木工桌,不同型号的胶水、砂纸、锉刀、钢尺等工具,还有满墙的榫卯结构拆解件,“工业风”十足。
仇嘉钰之前特地来考察了一番,毫不犹豫地报了班。“之前也在网上看到其他培训班,但都要学员自己购买工具,对新手来说不太‘友好’,而这里把一切都给我们准备好了,工具设备足够多、足够专业。”她还惊喜地发现,课程中还会运用工业设计软件Shapr3D教授设计建模,帮助新手用最短的时间学会连接想法和现实。
85后罗琪看中的也是专业二字。实操前,他先根据工坊提供的视频学习资料,了解了木材概述、手工工具门类等基础知识。“有了知识储备再去动手,入门也能更加顺利。”在罗琪看来,这也是工坊模式和商场手作体验店铺的不同之处。后者更像是面向普通大众的一次性休闲体验项目,周末花两三个小时做一个竹蜻蜓、八音盒等小物件,无须提前准备,好比看场电影,结束就散场。“而我们来到这里,是来认真学手艺,想要出些成果的。”
“网课”结束,第一次走进这个250平方米的专业空间,罗琪还有些意外。提到木工,大家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装修过程中杂乱的场景,木屑横飞、工具满地乱堆,让人无从下脚。“这里不一样,环境干净、整洁、舒适。”
技多工坊的专业性和秩序感,是创始人余韬的一贯追求。余韬学习了大量海外经验做法,参与翻译了英文工具书籍的中文版,一步步打造出具有本土特色的木工坊,制定了更适合都市人群的手工、机械、材料、结构课程。随着技多工坊的成立,余韬的目标也更为明晰:“我们希望在结合传统木工文化的基础上,用更现代、科学的手段和方式带领大家走进一种DIY的生活。”
自我疗愈的过程
第一节实操课,仇嘉钰就在实木的“包围”下,学习用刨子刨木头。握着刨子上的手柄,来回推拉,看似简单的操作,实际上手才知道,难!榫卯结构中要用凿子给木构件凿洞,想凿出光滑无毛刺的孔洞,也难。
学木工这么难,之前有心理准备吗?“体验的过程最重要。”仇嘉钰坦言,平时在公司上班,总是被KPI(关键绩效指标)追着跑,周末做木工就是想要体验另一种生活模式——放平心态、不做预设,尽到自己的努力,结果顺其自然。
罗琪也有类似感受。在老师指点下,他逐渐掌握了手指按压木柄的角度、力度以及推拉动作的速度,体会从“有阻力”到“逐渐丝滑”的过程,心也慢慢静下来。“刨去的是浮躁,收获的是治愈。”罗琪说。
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副教授、艺术与设计研究所副所长章彰认为,青年白领学习木工、喜爱木艺,一方面是追求一种独有的、原创的设计作品,将木工产品作为一种载体表达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另一方面,在制作的过程中给产品注入自己的感情,显得弥足珍贵。深层次的作用在于工艺过程的自我疗愈。“医学界已经认定木工疗法是一种释放内心压力、找到内心平衡的很好辅助治疗的方式,同时在产品逐步成型的过程中享受整体的体验效果。”
还有学员把做木工当作一种艺术追求。60后董志伟是一家投资咨询机构高管,2015年,他开始学习木工,不但学习了木工的系统课程,还专门购来美国《精细木工》杂志从创刊以来的400余册杂志,一一翻看做笔记。出于对传统工艺美术,尤其是明式家具的喜爱,他还花两年时间复刻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馆藏款的圈椅。2020年,他又去苏州学习了一年大漆工艺,开始制作木工和漆艺结合的古琴。
社群稳步壮大
余韬此前与友人一起开设木工俱乐部,现在又自己开了木工坊。除了新学员,老学员的“忠诚度”也很高,社群稳步壮大。
老学员的“人物画像”很有意思。据余韬观察,多年来参加培训的既有设计师、程序员、金融从业者,也有大学生,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学员中女性与男性的比例约为6∶4,作业完成度方面也是“巾帼不让须眉”。原因之一,是场地配备了自动化机械设备,相对传统木工而言,对人的体力要求没那么高,女性也能做,还能做得更精细。“还有成就感的驱动。”余韬说,有的女学员做完一把椅子之后发在朋友圈,收获的赞远比平时发美食、美景照要多。
章彰分析,在国外,DIY家具或者是相关生活物品是非常普遍的事情。一是因为国外人工费用较高,所以很多人会选择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二是外国DIY产品的过程触点建立完善,从教程建设到零部件采购再到制作场地,通常依托车库或地下室为DIY提供了良好环境。而国内受限于居住条件,缺乏独立场地,也没有太多完善的市场化教学体系,人们对木工坊的依赖度便比较高。
余韬也说,学员们有了什么新想法,最直接的选择就是回到木工坊动手干。在现在的教学体系下,入门教学时长被压缩在了7天,“好比这7天是在考驾照,7天之后相当于拿到驾照开始自己驾驶,随后再凭着自己的想法开到天南海北。”
此次选择把木工坊开在宝山中成智谷园区,余韬有自己的考量。“园区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氛围,入驻了一批原创家居设计品牌,相信人们在这里挑选成品家具时,也会有有缘人被木工坊所吸引,走进来尝试自己做设计。”他期待,未来能与更多品牌与工作室开展交流合作,碰撞出新的火花。
相关推荐
中新健康周报|医疗领域全国共立案5.2万人;海尔生物并购上海莱士
中新健康 | 首儿所通州院区主体结构封顶 预计2027年投入使用
中新健康|北大医疗今年前三季度收入约39.3亿元 预计年内实现盈亏平衡
医保统筹支付、个人自付、个人自费分不清?看完你就明白了!
东北铁栏杆是甜的?打出溜滑也能受重伤?这些操作轻易别尝试
专访哈佛大学刘军:AI医疗是人类医生的助手而非对手
在冬季如何防滑?不慎跌倒,如何正确处理?
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守正创新,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有些食物让我们心情愉悦
“碎片化睡眠法”危害大不宜效仿
木薯糖水爆火,有人为啥喝“中毒”了
厚底雪地靴易摔伤或致筋膜炎 提醒:80%的人鞋都选错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9月亚洲制造业PMI为50.7% 继续趋稳运行
- 菜品口味单一性价比低 亲子餐厅难留回头客
- 埃塞俄比亚国家馆开馆仪式在北京举办
- 攻击谩骂臭气烘烘 “网络厕所”为何禁而不绝?
- 保供电煤夯基春运 太原铁路钢轨大修近600公里
- 《我的非凡父母》上映 讲述小人物家庭故事
- 山西太原市图书馆展出《中华再造善本》 冀望“圈粉”“Z世代”
- 北京房山受损基础设施全部修复重建 旅游消费焕发新活力
- 面向“万星星座”专注卫星智能化管理 中科天塔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
- 90亿人次大迁徙,2025年春运有这些不同
- 夜访森林十年如一日:“树医”高效治虫还林健康
- 山西“布老虎”手艺人:巧手匠心 一针一线传“女红”
- 稳企拓岗、扩量挖潜 秦巴山城如何注入人才“活水”?
- 广西在建最长跨海大桥龙门大桥全线贯通
- 纪念李家山古墓群考古发现5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云南玉溪召开
- (新春见闻)车轮上的火热春节
- 有报警称可能发生枪击,美国会参院大楼一度全员避难
- 报告指当前资金投入未能阻止全球粮食危机加剧
- 全国首个数字化送检发展联盟在长沙成立
- 民盟盟员孙之鸿:演好每个角色
- 热门推荐
-
- 中国高校打造“中式浪漫”毕业季
- 乌防长称俄动员50万士兵,最快2月24日发起重大攻势
- 新春走基层|回家路“近了” 致富路“宽了”
- 当年轻脱口秀演员登上戏剧舞台
- 海外关注:期待搭乘中国发展快车
- 俄官员:克里米亚大桥遭袭证明美国是恐怖主义支持者
- 福建漳州调整台风应急响应 结束“三停一休”
- 药品说明书“看不清”也“看不懂”
- 中国(尚志)食用菌产业发展大会开幕 当地木耳市场年交易额超150亿元
- 老年人能力评估师:科学评估 助力个性化养老
- 第六届川剧节在成都鸣锣启幕 经典《芙蓉花仙》再现舞台
- 北京冬日湿地观鸟,感受大自然的灵动
- 国家发改委:近十年累计1.65亿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
- 三亚往返阿拉木图国际航线复航
- 导演李睿珺:故乡就是我的来处
- 连续4天单日超10亿,春节档票房突破50亿元!
- “柴达木粮仓”枸杞散货交易市场“柴杞大集”开市
- 2025年黑龙江生物医药产业营业收入将达千亿级
- 中新健康丨上海探索青光眼患者社区综合防治 民众家门口获得规范化管理
- 以色列特拉维夫一辆卡车冲向人群 至少40人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