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成新农村人结婚标配,没车在村里就没面子?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王红茹
农历腊月二十九,一个难得的好天气。常年在河南省漯河市开出租车的洪周,带着一家人欢欢喜喜地回农村老家过年。让他颇感意外的是,在城里开车畅通无阻,车刚开到村口,竟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道路拥堵。
车流之中,他仔细看了下路上行驶的车辆,既有漯河本地的豫L和豫Q车牌,也有邻近地市的豫K、豫D和豫C,时不时地还能看见为数不少的京沪粤浙等外地牌照的车辆。
“3年疫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节奏,随着去年底‘新十条’出台,在外漂泊的游子们终于可以回家了。很多人选择自驾返乡。”洪周说。
但意想不到的是,除了返乡车辆,当地牌照的车在路边也停得满满当当,很显然,当地购买车辆的农村人越来越多,汽车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走入农村,成为今年春节农村的新气象。
农村婚车婚房是标配
“嘟嘟,嘟嘟!”洪周思虑之间,对面驶来一辆崭新的北京现代ix35将汽车喇叭按得震天响。他将车窗落下,原来是邻居老杨。
“我家里做饭急着用酱油,就开车去村口的超市打酱油,没想到在这里能遇到你。”老杨笑眯眯地打着招呼。
老杨是一个技术精湛的家传木匠,最近几年一直在郑州从事装修生意。俩人虽多年未见,但“乡里乡亲”一见面依然如故。
“你打个酱油都要开着车去?太奢侈了,什么时候买的新车?”洪周乐呵呵地问。
“刚提的,才3天,12万元,分期付款,首付5万,剩余的尾款4万由儿子来还。车主写的也是儿子的名字,这就算是以后给儿子准备的婚车。”老杨说,趁着春节过年在家,可以开两天,过完年出去打工想开车都开不成了。
“疫情期间还能买辆新车,生意不错嘛!”洪周打趣道。
“你别说,疫情期间,装修行业并没有受太大影响。只要材料备足备够,即便是小区封闭,也不影响施工。再说我们干的是搭班搁伙计生意,不存在所谓的老板和雇工。不管是谁联系的生意,大家拼班儿一起干。干完了,平均分钱。多的时候每天可以收入七八百元,少的时候每天也能分个一两百元。平均下来每天能挣个三四百元,生活还是有保证的。”老杨一边说话,一边惬意地吐了一口烟圈。
老杨48岁,虽然还未到知天命之年,已经开始筹划未来的养老生活。“年龄大了,再干几年,不打算再外出打工了,准备回家流转承包几十亩地。”老杨正说得兴高采烈,手机响了,话筒里传来妻子洪亮的声音。
“怎么买个酱油都得半天……”老杨快速向洪周道别,开着新车一溜烟跑了。
洪周到家刚坐定,邻居李水仙就串门来了,开门见山说的话题是她家新买了一辆汽车。
“我大儿媳妇年前花12万块钱买了一辆比亚迪纯电动汽车。二儿子已满19岁,刚拿到驾驶证,也筹划着想买一辆车。现在买一辆新车吧,由于是新手,没驾驶经验,磕了碰了不划算,打算先买一辆二手车,等结婚的时候再买一辆新车。你给参谋参谋买什么牌子的二手车合算?”李水仙说。
“现在买车不用急,特别是买二手车,更不用着急。”洪周向她接着解释,“最近卖二手车的比买二手车的多。现在二手车市场里囤的车,没有一个不急着卖出去的。而且由于新车一个劲儿地降价,二手车市场以后肯定也会受影响,车窝在他们手里,车价会随着车龄增长不断贬值。尤其是车辆保险到期了,还得重新购买新保险,所以这年头最着急的是二手车市场的车商。你别急着买。”
他彻底说服了李水仙。“行,先不买吧,以后我的任务重着呢,除了买车,还要给二儿子在城里购买婚房。现在的农村孩子结婚,婚车、婚房是标配。你看,农村家里的房子盖得铁桶炮楼一样,在城里照样还得买婚房。”李水仙乐呵呵地说道。
农村机动车驾驶人年均增量超过1300万人,已达2.89亿人
回顾20年前,汽车在国内还算是奢侈品,甚至在城市,一个普通家庭很少能拥有一辆家用汽车,更不用说农村了。
现在不一样了,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开始购买汽车。
看下这组数据。据公安部统计,截至2022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4.17亿辆,其中汽车3.19亿辆;机动车驾驶人达5.02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4.64亿人。2022年,全国新注册登记机动车3478万辆,新领证驾驶人2923万人。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的经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汽车已从少数人的奢侈品逐步走入千家万户,成为主要交通出行工具以及普通家庭的消费品、必需品。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城市购买车辆的增多,我国农村地区也出现了争相购买汽车的现象,汽车在农村市场仍有着巨大的销量潜力。
公安部发布的数据显示,10年来,我国城乡经济统筹均衡发展,机动车和驾驶人增长重心逐步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由城市向农村转移。从驾驶人增速看,10年间东部地区驾驶人增速为9.7%,中部地区为10.3%,西部地区为11.9%,中西部地区增速高于东部地区。农村地区机动车驾驶人增长迅猛,年均增量超过1300万人,目前已达2.89亿人,占全国驾驶人数量的57.8%。此外,农村地区机动车保有量达到2.08亿辆,其中汽车1.4亿辆,分别占全国的50.2%、44.1%。
农村市场的潜力不可小觑。
洪周分析:“现在如果农村家庭没有汽车,在村里就会感觉没面子,而且年轻人谈婚论嫁,也需要车子。村里那些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娶媳妇都困难。除此之外,农村用车主要是走亲戚,从农村到城里走亲戚串个门,差不多都得几十公里,在农村没车,真不方便。”
在洪周老家的镇上,一些在外打工的农村人,也只是在过年的时候回老家才开开车过过车瘾,过完年之后,把车放家里又出门打工赚钱了。这些打工人为何不能开着车出去打工?
“外出打工的农村人挣的都是小钱,如果再带着一辆汽车出去,在城里光停车费一个月就得好几百,再加上油钱和日常维护,这笔钱一年下来可不少呢,既不划算也不方便,所以将汽车放到农村家里,过年回来开一开过过瘾,既有面子又很方便,何乐而不为呢?”洪周说。
相关推荐
中新健康周报|医疗领域全国共立案5.2万人;海尔生物并购上海莱士
中新健康 | 首儿所通州院区主体结构封顶 预计2027年投入使用
中新健康|北大医疗今年前三季度收入约39.3亿元 预计年内实现盈亏平衡
医保统筹支付、个人自付、个人自费分不清?看完你就明白了!
东北铁栏杆是甜的?打出溜滑也能受重伤?这些操作轻易别尝试
专访哈佛大学刘军:AI医疗是人类医生的助手而非对手
在冬季如何防滑?不慎跌倒,如何正确处理?
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守正创新,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有些食物让我们心情愉悦
“碎片化睡眠法”危害大不宜效仿
木薯糖水爆火,有人为啥喝“中毒”了
厚底雪地靴易摔伤或致筋膜炎 提醒:80%的人鞋都选错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大模型掀热潮 中国着力打造开源生态
- 商务部:推动贸易数字化、绿色化发展
- (中国新貌)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让千年古瓷片链接世界
- 端午假期临近 广州白云机场口岸出入境客流攀升
- 全国1000多尾锦鲤齐聚佛山同场“斗艳”
- 《美从一杯茶开始》解读中华传统茶美学生活
- 首份报告勾画新兴市场网民众生相 大量闲暇时间谁来填补?
- 露营带火房车?但行业的“诗和远方”并不容易
- 《穆斯林的葬礼》马来文版新书发布
- 欧盟称经济恢复温和增长但变数和风险增加
- 《相见在鸾峰桥》福建宁德首映:展现摆脱贫困的生动实践
- 文明遇鉴|一座白塔,见证中尼文明交流的历史之约
- 前三季度新疆外贸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近三成
- 中国原创图画书:“乘风破浪”
- 暑期“遇”汛期 湖南南县堤下“流动课堂”解孩童看护难题
- 外媒:以军空袭黎巴嫩港口城市提尔 现场浓烟滚滚
- 河南宋国故城“城摞城”为寻宋探商再添新证
- 山西借中欧(亚)班列与世界“双向奔赴”
- 经济观察:从“开门红”到“半年红” 吉林经济活力尽显
- “锈带”变“秀带” “水岸经济”为上海注发展活力
- 热门推荐
-
- 福建南平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橙色预警 启动防暴雨洪水Ⅲ级应急响应
- 北约、土耳其和瑞典发表联合声明
- 谷好好:戏曲艺术如何活态传承、古韵新唱?
- 让“灭不了火的灭火器”无处可藏
- 以“技”促兴|贵州积极推进技能培训与就业精准链接
- “AI+养老”晚年更美好 “家庭护理院”让“养老”变“享老”
- 广西河池市金城江区发生2.4级地震
- 德媒文章:伊拉克战争创下违反国际法“灾难性”先例
- 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愿与中方开启两国各领域合作新局面
- 台风过后 平潭边检站高效保障口岸出入境船舶复航
- 第三届北京市人民政府质量管理奖颁奖会议召开
- 凭借平价化、小而精 “过气”自助餐正悄悄“翻红”
- “2024年度成语”在邯郸揭晓 “绿水青山”最热 “长风破浪”“童心未泯”等入选
- (乡村行·看振兴)苗木盆景变身城市绿化带 浙江金东曹宅镇做活路域经济
- 海南加快处置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
- 10名患者临床治愈 中国学者基因治疗血友病获新突破
- 韩国总统尹锡悦弹劾案表决投票阶段结束 进入计票环节
- 冬春季敦煌旅游优惠多
- 北京升级境外职业资格认可目录吸引人才来京创新创业
- 浙江“最美乡贤”周伟力:来料“加工”乡村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