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谣言榜出炉,食品领域成重灾区
本报记者 陈 曦
10月,“全是科技与狠活”成了最火的“梗”。这一热点的出现,引起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与其相关的谣言也被大肆传播,比如“代糖可以敞开吃”“只有零添加才是好酱油”……有关新冠肺炎疫情的谣言依旧不时出现,如“出公共场所时再扫码可避免成为密接者”。此外,前一阵我国部分地区干旱,使得“只要有云就能人工增雨”的谣言流传甚广。
今天,科技日报记者就对10月出现的谣言逐一进行盘点,帮您拨开迷雾、寻找真相。
代糖可以敞开吃?
真相:大量摄入代糖同样存在健康风险
随着冬季的临近,人们户外运动的时间逐步减少。很多人开始担心热量消耗不足,便格外注重控制热量的摄入。标有“零糖”“零卡”的代糖饮料和零食,看上去似乎不含任何热量。一些人因此认为代糖是健康的,不用背负“甜蜜的负担”,可以敞开吃。那么,事实真是如此吗?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代糖也要合理食用,大量摄入同样存在健康风险。”天津市现代健康技术研究所所长郑运良表示。
资料显示,代糖是指替代性甜味剂,属于食品添加剂,其主要有三大类——天然甜味剂、糖醇和人造甜味剂。目前,市面上大部分代糖产品使用的都是人造甜味剂,如阿斯巴甜等。这类甜味剂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而是通过化学合成的。
“从能否产生能量的角度来看,代糖可被分为营养型和非营养型。几乎所有非营养型代糖在人体内的分解物都不含葡萄糖,且不直接参与胰岛素的分泌。因此仅从理论上来说,非营养型代糖并不会引起血糖的升高。”郑运良表示。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敞开食用代糖。
“代糖的甜味具有激发食欲的作用,过量摄入后或引起腹泻,也可能会加重肾脏负担。”郑运良进一步表示,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多数科学研究结果均表明,人造甜味剂或存在致病风险。
比如,2022年9月7日《英国医学杂志》发表了一项来自法国的大型研究成果。该研究表明,在食物或饮料中用人造甜味剂替代糖,对整体人群的心脑血管健康并没有任何益处。《细胞》杂志也曾发表过一项相关研究,该研究发现摄入人造甜味剂与肠道微生物组变化以及血糖升高有关。
因此,郑运良建议,消费者在选择代糖食品的时候,应尽量选择含天然甜味剂的食品,比如赤藓糖醇、甜菊糖苷、罗汉果甜苷、甜茶苷等。
“偶尔吃代糖食品或饮料是安全的,大家不必过度紧张。公众应科学地认识和食用代糖,并通过科学合理的饮食和运动,提升自己的健康水平。”郑运良说。
出公共场所时再扫码可避免成为密接者?
真相:重复扫码会被认为多次进入该场所
作为一种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措施,进入公共场所前扫码已经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然而,日前一则“特殊提醒”出现在微信朋友圈里:扫码进入公共场所后,离开时再次扫码,大数据就会“认为”你已出门;如有感染者再次进入该场所,大数据能“证明”在接触时间上你和感染者没有重合,可以避免成为密接者。
对此,上海、山东、四川、浙江、福建、内蒙古、辽宁等地相关部门都进行了辟谣。山东省东营市大数据中心有关专家表示,“场所码”是赋予某场所的一个专用二维码,用于标识该场所的位置、名称等信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流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有人扫“场所码”时,只能说明其到过该场所,利用大数据手段并不能区分该人是处于“进入”还是“离开”状态。
此外,相关专家表示,扫两次码可能会被认为进入该场所两次,并不能达到传言中所说的效果,反而会增加流调人员的工作量,间接地影响疫情防控工作。专家提醒,公众只要在进入场所时,进行扫码登记即可,出门后无需再扫码。相关工作人员如果发现扫码者的感染风险较高,会及时通知扫码者,并迅速采取措施避免病毒的扩散传播。
只有零添加才是好酱油?
真相:酱油的品质取决于多种因素
前不久,某品牌酱油“添加剂”风波,让不少消费者谈添加剂色变,很多人因此把不含添加剂作为评价酱油好坏的标准。
“这种说法不完全对。”郑运良表示,所谓零添加酱油,就是不添加任何味精、食品添加剂,经微生物发酵制成的具有特殊色、香、味的酱油。不过,酱油的品质取决于多种因素,零添加只是其中的一方面。
“首先,上市的酱油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郑运良介绍道,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酱油》(GB 2717-2018)规定,酱油是以大豆和/或脱脂大豆、小麦和/或小麦粉和/或麦麸为主要原料,经微生物发酵制成的具有特殊色、香、味的液体调味品。酱油生产厂家应当具有完整的发酵酿造工艺,不得使用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等原料生产酱油。
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酱油,就达到了“及格线”,但还算不上优质。
“酱油中的可溶性固形物、氯化物、总氮、总酸、还原糖等是重要的质量评价指标,它们能影响酱油的品质。”郑运良介绍道,酱油的鲜味取决于氨基酸态氮含量的高低,一般来说氨基酸态氮含量越高,酱油的等级就越高,品质也就越好。
同时,作为中国传统发酵调味品,酱油的风味也是重要的质量指标。不同酱油在曲种和工艺流程上的差别,会使其在风味上有较大差异。
相关技术文献显示,在酱油中共检测到230种非挥发性化合物,包括90种肽、49种有机酸、27种氨基酸及其衍生物、28种糖、11种糖醇、6种生物胺、4种核苷酸和16种其他类化合物,这些物质决定了酱油的酸度、甜度和浓厚度。
除此之外,郑运良提醒道,广大消费者也应对添加剂有理性的认知,不要过度迷信零添加食品。
“在酱油加工方面,最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有苯甲酸钠、肌苷酸二钠和鸟苷酸二钠。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能够防止细菌滋生、适度延长保质期,使酱油的性价比更高。”郑运良说。
其实,与其关注食品添加剂,消费者更该关注的是酱油中的钠含量。
“每100毫升酱油中,钠含量约为6克,而钠的推荐摄入量仅为2克/天。相关研究表明,过量摄入钠可能会导致高血压、血管硬化等心血管疾病。”郑运良提醒道。
只要有云就能人工增雨?
真相:需要一定条件,关键要有合适的云
今夏以来,我国西南地区东部、江南、华南北部等地旱情持续发展,遭遇夏秋连旱。鄱阳湖、洞庭湖水位均创历史新低,部分湖泊甚至变成了“沙漠”和“草原”。与此同时,网上出现质疑:只要有云就能开展人工增雨,为什么不在这些干旱地区进行人工增雨呢?
对此,天津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主任王兆宇表示,人工增雨并非人工降雨,“化云为雨”需要一定的条件。
人工增雨是在适当的天气条件下,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影响云的微物理过程,从而达到增加地面降水的目的。
“人工干预方式主要是通过向云中播撒催化剂,一般来说北方地区播撒的催化剂多是碘化银,南方地区则常用干冰、液氮等作为人工增雨催化剂。除催化剂外,人工干预的方式还有向云发射飞秒激光、带电粒子等。”王兆宇表示,不管是用哪种方式,最后的目的都是为了形成凝结核,促进水汽凝结,最终形成降水。
不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要有一团符合人工增雨条件的云。这样的云需要有一定的厚度、高度和温度,同时云中的水汽要充沛,并且正好处在上升气流区。
王兆宇解释道,温度在零下10至0摄氏度、厚度在2000米左右且高度低于6000米的中低云是适合人工增雨的云。这样的暖云里面充满了小水珠,在上升气流的顶托下,这些小水珠飘浮在空中掉不下来,形成云层;借助催化剂的力量,增加云中凝结核的浓度,就可以让小水珠越来越多地碰撞成为大水滴,进而形成降水。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中新健康周报|医疗领域全国共立案5.2万人;海尔生物并购上海莱士
中新健康 | 首儿所通州院区主体结构封顶 预计2027年投入使用
中新健康|北大医疗今年前三季度收入约39.3亿元 预计年内实现盈亏平衡
医保统筹支付、个人自付、个人自费分不清?看完你就明白了!
东北铁栏杆是甜的?打出溜滑也能受重伤?这些操作轻易别尝试
专访哈佛大学刘军:AI医疗是人类医生的助手而非对手
在冬季如何防滑?不慎跌倒,如何正确处理?
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守正创新,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有些食物让我们心情愉悦
“碎片化睡眠法”危害大不宜效仿
木薯糖水爆火,有人为啥喝“中毒”了
厚底雪地靴易摔伤或致筋膜炎 提醒:80%的人鞋都选错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代收货款159元,货物价格不到0.3元?
- 沪苏湖铁路铺轨施工首入浙江
- 成都市金牛区一仓库发生火灾
- 不拘一格聚人才 《山西省人才需求目录》发布
- 数智赋能经济新业态 智能产业“向阳而生”
- “天涯共此时”中秋联欢活动在韩国举行
- 中国地震局:新疆乌什7.1级地震位于天山地震带 为逆冲型破裂
- 现代舞诗剧《诗忆东坡》世界首演 用国际视野表达中国传统文化
- 跨界合作、数字交互、振兴乡村,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 云南省职业技能大赛开赛 1300余名选手逐鹿赛场展新功
- 向老兵致敬!国防科普活动“火线特训营”主题活动在青岛开展
- 多措并举守护黑土地 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 山西上党数千亩高粱播种 规模化种植“唤醒”撂荒地
- 同江口岸与俄罗斯下列宁斯阔耶口岸气垫船旅客运输线开通
- 见证历史!上交所火到“宕机”,创指诞生新纪录
- 青海西宁至四川成都铁路四川段首批箱梁预制完成
- 春节起源于何时?哪天是春节如何确定?看这篇就明白了
- 安踏集团发布未来三年发展规划 多品牌协同与价值再升级
- 噪音投诉应有统一的受理解决渠道
- 紫丁香创意设计奖颁奖典礼举办 发挥创意设计赋能作用
- 热门推荐
-
- 《马兰花开》已在澳门首次上演 《大地之光》月底将走进澳门
- 《我们这十年》:热忱描绘新时代宏伟气象
- 石衡高速公路主线通车 衡水与石家庄40分钟快速通达
- 5月15日央行开展20亿元逆回购操作和1250亿元MLF操作
- 初夏品蟹 不止鲜嫩
- 服务贸易对外开放持续深化
- 华北黄淮多地雪后道路结冰严重 一图了解如何应对道路结冰
- 杭州西湖龙井村以“头口茶”献祭“龙井茶鼻祖”
- 省级和计划单列市碳达峰“施工图”出齐,八大关键词隐现掘金密钥
- 【文化中国行】到博物馆,听文物讲中秋故事
-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江西南昌:探访智能 “零碳工厂”里的“绿色密码”
- 全国第十二届刻字作品展览在浙江嘉兴开幕
- “琴”动伊犁,这支乐队共谱民族团结乐章
- 美国第一季度GDP仅增1.1% 华尔街多位经济学家称经济前景堪忧
- 国际识局:入侵伊拉克二十年后,美国仍未关停“战争机器”!
- 农业生产如何应对汛期
- 合肥高新区打造“合创汇”品牌
- 海内外业界人士相聚山东青岛研讨跨国企业新发展与人力资源新变革
- 甘肃静宁苹果“远走他乡” “致富果”串起乡村振兴路
- 深中通道桥梁工程完成荷载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