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谣言榜出炉,食品领域成重灾区
本报记者 陈 曦
10月,“全是科技与狠活”成了最火的“梗”。这一热点的出现,引起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与其相关的谣言也被大肆传播,比如“代糖可以敞开吃”“只有零添加才是好酱油”……有关新冠肺炎疫情的谣言依旧不时出现,如“出公共场所时再扫码可避免成为密接者”。此外,前一阵我国部分地区干旱,使得“只要有云就能人工增雨”的谣言流传甚广。
今天,科技日报记者就对10月出现的谣言逐一进行盘点,帮您拨开迷雾、寻找真相。
代糖可以敞开吃?
真相:大量摄入代糖同样存在健康风险
随着冬季的临近,人们户外运动的时间逐步减少。很多人开始担心热量消耗不足,便格外注重控制热量的摄入。标有“零糖”“零卡”的代糖饮料和零食,看上去似乎不含任何热量。一些人因此认为代糖是健康的,不用背负“甜蜜的负担”,可以敞开吃。那么,事实真是如此吗?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代糖也要合理食用,大量摄入同样存在健康风险。”天津市现代健康技术研究所所长郑运良表示。
资料显示,代糖是指替代性甜味剂,属于食品添加剂,其主要有三大类——天然甜味剂、糖醇和人造甜味剂。目前,市面上大部分代糖产品使用的都是人造甜味剂,如阿斯巴甜等。这类甜味剂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而是通过化学合成的。
“从能否产生能量的角度来看,代糖可被分为营养型和非营养型。几乎所有非营养型代糖在人体内的分解物都不含葡萄糖,且不直接参与胰岛素的分泌。因此仅从理论上来说,非营养型代糖并不会引起血糖的升高。”郑运良表示。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敞开食用代糖。
“代糖的甜味具有激发食欲的作用,过量摄入后或引起腹泻,也可能会加重肾脏负担。”郑运良进一步表示,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多数科学研究结果均表明,人造甜味剂或存在致病风险。
比如,2022年9月7日《英国医学杂志》发表了一项来自法国的大型研究成果。该研究表明,在食物或饮料中用人造甜味剂替代糖,对整体人群的心脑血管健康并没有任何益处。《细胞》杂志也曾发表过一项相关研究,该研究发现摄入人造甜味剂与肠道微生物组变化以及血糖升高有关。
因此,郑运良建议,消费者在选择代糖食品的时候,应尽量选择含天然甜味剂的食品,比如赤藓糖醇、甜菊糖苷、罗汉果甜苷、甜茶苷等。
“偶尔吃代糖食品或饮料是安全的,大家不必过度紧张。公众应科学地认识和食用代糖,并通过科学合理的饮食和运动,提升自己的健康水平。”郑运良说。
出公共场所时再扫码可避免成为密接者?
真相:重复扫码会被认为多次进入该场所
作为一种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措施,进入公共场所前扫码已经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然而,日前一则“特殊提醒”出现在微信朋友圈里:扫码进入公共场所后,离开时再次扫码,大数据就会“认为”你已出门;如有感染者再次进入该场所,大数据能“证明”在接触时间上你和感染者没有重合,可以避免成为密接者。
对此,上海、山东、四川、浙江、福建、内蒙古、辽宁等地相关部门都进行了辟谣。山东省东营市大数据中心有关专家表示,“场所码”是赋予某场所的一个专用二维码,用于标识该场所的位置、名称等信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流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有人扫“场所码”时,只能说明其到过该场所,利用大数据手段并不能区分该人是处于“进入”还是“离开”状态。
此外,相关专家表示,扫两次码可能会被认为进入该场所两次,并不能达到传言中所说的效果,反而会增加流调人员的工作量,间接地影响疫情防控工作。专家提醒,公众只要在进入场所时,进行扫码登记即可,出门后无需再扫码。相关工作人员如果发现扫码者的感染风险较高,会及时通知扫码者,并迅速采取措施避免病毒的扩散传播。
只有零添加才是好酱油?
真相:酱油的品质取决于多种因素
前不久,某品牌酱油“添加剂”风波,让不少消费者谈添加剂色变,很多人因此把不含添加剂作为评价酱油好坏的标准。
“这种说法不完全对。”郑运良表示,所谓零添加酱油,就是不添加任何味精、食品添加剂,经微生物发酵制成的具有特殊色、香、味的酱油。不过,酱油的品质取决于多种因素,零添加只是其中的一方面。
“首先,上市的酱油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郑运良介绍道,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酱油》(GB 2717-2018)规定,酱油是以大豆和/或脱脂大豆、小麦和/或小麦粉和/或麦麸为主要原料,经微生物发酵制成的具有特殊色、香、味的液体调味品。酱油生产厂家应当具有完整的发酵酿造工艺,不得使用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等原料生产酱油。
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酱油,就达到了“及格线”,但还算不上优质。
“酱油中的可溶性固形物、氯化物、总氮、总酸、还原糖等是重要的质量评价指标,它们能影响酱油的品质。”郑运良介绍道,酱油的鲜味取决于氨基酸态氮含量的高低,一般来说氨基酸态氮含量越高,酱油的等级就越高,品质也就越好。
同时,作为中国传统发酵调味品,酱油的风味也是重要的质量指标。不同酱油在曲种和工艺流程上的差别,会使其在风味上有较大差异。
相关技术文献显示,在酱油中共检测到230种非挥发性化合物,包括90种肽、49种有机酸、27种氨基酸及其衍生物、28种糖、11种糖醇、6种生物胺、4种核苷酸和16种其他类化合物,这些物质决定了酱油的酸度、甜度和浓厚度。
除此之外,郑运良提醒道,广大消费者也应对添加剂有理性的认知,不要过度迷信零添加食品。
“在酱油加工方面,最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有苯甲酸钠、肌苷酸二钠和鸟苷酸二钠。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能够防止细菌滋生、适度延长保质期,使酱油的性价比更高。”郑运良说。
其实,与其关注食品添加剂,消费者更该关注的是酱油中的钠含量。
“每100毫升酱油中,钠含量约为6克,而钠的推荐摄入量仅为2克/天。相关研究表明,过量摄入钠可能会导致高血压、血管硬化等心血管疾病。”郑运良提醒道。
只要有云就能人工增雨?
真相:需要一定条件,关键要有合适的云
今夏以来,我国西南地区东部、江南、华南北部等地旱情持续发展,遭遇夏秋连旱。鄱阳湖、洞庭湖水位均创历史新低,部分湖泊甚至变成了“沙漠”和“草原”。与此同时,网上出现质疑:只要有云就能开展人工增雨,为什么不在这些干旱地区进行人工增雨呢?
对此,天津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主任王兆宇表示,人工增雨并非人工降雨,“化云为雨”需要一定的条件。
人工增雨是在适当的天气条件下,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影响云的微物理过程,从而达到增加地面降水的目的。
“人工干预方式主要是通过向云中播撒催化剂,一般来说北方地区播撒的催化剂多是碘化银,南方地区则常用干冰、液氮等作为人工增雨催化剂。除催化剂外,人工干预的方式还有向云发射飞秒激光、带电粒子等。”王兆宇表示,不管是用哪种方式,最后的目的都是为了形成凝结核,促进水汽凝结,最终形成降水。
不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要有一团符合人工增雨条件的云。这样的云需要有一定的厚度、高度和温度,同时云中的水汽要充沛,并且正好处在上升气流区。
王兆宇解释道,温度在零下10至0摄氏度、厚度在2000米左右且高度低于6000米的中低云是适合人工增雨的云。这样的暖云里面充满了小水珠,在上升气流的顶托下,这些小水珠飘浮在空中掉不下来,形成云层;借助催化剂的力量,增加云中凝结核的浓度,就可以让小水珠越来越多地碰撞成为大水滴,进而形成降水。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中新健康周报|医疗领域全国共立案5.2万人;海尔生物并购上海莱士
中新健康 | 首儿所通州院区主体结构封顶 预计2027年投入使用
中新健康|北大医疗今年前三季度收入约39.3亿元 预计年内实现盈亏平衡
医保统筹支付、个人自付、个人自费分不清?看完你就明白了!
东北铁栏杆是甜的?打出溜滑也能受重伤?这些操作轻易别尝试
专访哈佛大学刘军:AI医疗是人类医生的助手而非对手
在冬季如何防滑?不慎跌倒,如何正确处理?
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守正创新,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有些食物让我们心情愉悦
“碎片化睡眠法”危害大不宜效仿
木薯糖水爆火,有人为啥喝“中毒”了
厚底雪地靴易摔伤或致筋膜炎 提醒:80%的人鞋都选错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华中首个鸿蒙生态创新中心在武汉揭牌
- 内蒙古两条新建高铁成功接入既有高铁站
- 兰张三四线铁路翻祁连山穿“地质博物馆” 完善河西走廊高速铁路网
- 中国人民银行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 支持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
- 上海AI+数智化接种门诊体验:接种安全可视 数智管理高效
- 白俄罗斯国防部:瓦格纳军人在白俄罗斯担任教官
- 蒙古国妇女在中国开启医疗、手工艺技能培训之旅
- 美议员:泽连斯基在最后一刻取消参加机密会议
- 江苏宜兴发生持刀伤人案 致8死17伤
- 有些食物易让黑色素沉淀?
- 买演出票遭遇退票难、“柱子票”,中消协发声!
- 北京启动防汛蓝色预警响应 今明两天预计有明显降雨天气
- 第六届湘江金融论坛长沙举办 共话金融强国
- 兰州招聘会设百合产业展示区 企业建议求职勿三心二意
- “中国彩绘熊猫展”活动在比利时天堂动物园举行
- 2023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主题影像创作活动在蓉启动
- 滇藏铁路丽江至香格里拉段铺轨完成
- 金观平: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锚定绿色化
- 《中国互联网企业综合实力指数(2024)》发布,蚂蚁集团跻身五强
- 热浪“席卷”华北平原 齐鲁大地加入“高温群聊”
- 热门推荐
-
- 白宫:美国延长涉乌克兰紧急状态一年
- 川渝近200件艺术作品集中亮相重庆 彰显巴蜀多彩文化
- 昆仑关旅游风景区明起免费开放
- 脑中风后需“静养”?错!康复训练应趁早
- 巴西矿业巨头与中国高校合作启动低碳与氢冶金联合实验室
- 聚力“减磷”为河湖“减负” 湖南守护洞庭清波入长江
- 美国得州一涂料工厂发生爆炸及火灾 致一人受伤
- 2024年中法文化之春·顺德夏至音乐日启动
- 湖北夜间旅游热度持续攀升
- 国家医保局公布价格招采信用评价“特别严重”和“严重”失信评定结果
- “男子被流浪猫绊倒投喂者赔24万元”案再审宣判:公司承担80%,投喂者20%
- 三大需求拉动海洋经济量质齐升
- 无论远方还是附近,博物馆都是美好生活
- 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雄安新区“花式”迎“六一”
- 迎新春 庆丰年!2024年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启动
- 高空撑台脚 浪漫有高招
- 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 杭州怎么做?
- 炎炎夏日,这个防晒指南快收下
- 青海:持续推进住房公积金制度扩面 缴存使用实现“双提升”
- 预付式消费立法的脚步可以再快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