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剧”热播 殡葬类专业开设本科呼声高
庞大的市场:
有机构测算,中国2020年殡葬服务行业市场规模为2577亿元,同比2019年上涨2361亿元,预计2026年市场规模将达到4114亿元。
紧缺的人才:
记者调查发现,全国只有5所高职院校、3所中职院校开设殡葬类专业,但殡葬行业人才需求量大,仅殡仪馆这块,每年的人才缺口在1万人左右。
殡葬的意义:
殡葬并不只是技术或服务性质,殡葬本身是一种文化活动。所谓殡葬,一个方面是遗体的处理,另一方面是精神的处理。
世俗眼光往往畏惧和忌讳死亡,也连带着忌讳“和死亡有关的人”。尽管可能招致身边人的反对和误解,每年仍有年轻人进入院校殡葬专业,学习如何“处理死亡”,也从死亡中领悟如何生。
殡葬教育从起步至今近三十年,我国目前有8所中、高职院校开设了殡葬类专业,尚无学校在本科层次设立殡葬专业。记者从采访中了解到,不少学生、老师甚至殡葬教育开创者呼吁开设殡葬本科专业,从而希望有更高学历的专业人才带领这个冷门又古老的行业向前一步,真正地做到“让死者安息,生者慰藉”。
殡仪馆
每年人才缺口1万左右
近日,哔哩哔哩自制剧《三悦有了新工作》再次将殡葬行业置于聚光灯下,引发热议。剧中,三悦并非殡仪专业科班出身,却仍能担任遗体化妆师。
实际上,和三悦相似的情形在国内殡仪馆并不少见,非专业科班出身的工作者反而占殡葬服务机构的多数。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生命文化学院院长何振锋曾对全国150家殡葬服务机构1500多名从业者做过调查,只有21.52%的人专业为殡葬,有专业学习背景的人占比很低。
非科班出身并不一定意味着不专业,但殡葬业缺乏专业人才是现实。前述调查还发现,1500多名受访者中,有53.74%的人没有职业资格证书,仅有13.39%的人持有高级及以上职业资格。
开设殡葬专业的院校较少或是专业化人才缺乏原因之一。记者梳理发现,目前,全国只有5所高职院校、3所中职院校开设殡葬类专业,专业方向主要有殡葬服务、殡葬设备、防腐整容、陵园设计四大类。但总体上,8所院校的毕业生少、学历层次较低。
据民政部2021年数据,全国共有殡葬服务机构4373个,其中殡仪馆1774个,殡葬管理机构815个,民政部门管理的公墓1673个。与之相对的是,我国的死亡人数、火化遗体数、火化率却逐年上升。有机构测算,中国2020年殡葬服务行业市场规模为2577亿元,同比2019年上涨2361亿元,预计2026年市场规模将达到4114亿元。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办主任谢海波此前接受采访表示,殡葬行业人才需求量大,仅殡仪馆这块,每年的人才缺口在1万人左右,而全国现有的8所开办殡葬类专业的中、高职院校,殡葬专业毕业生每年总计不足千人。随着老龄人口的持续增长,预计殡葬行业的人才缺口将越来越大。
不少殡仪馆
招聘要求本科学历
除了缺人,殡葬专业的办学层次低亦带来不少问题。《广西壮族自治区殡葬事业发展规划(2018-2022年)》显示,据2017年底统计,广西殡葬从业人员共1886人,其中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308人,占比16.3%;殡葬一线职工存在年龄偏大、文化和专业水平偏低,职业素养不高等问题。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民政与社会工作学院副院长沈宏格表示,因为专科生的学制一共三年,还有半年至少是顶岗实习。这意味着,在学校读书只有两年半时间,而“第一年基本上是公共课、专业课很少,因为专科教学偏重技术,理论较少”。
专科学历对于学生入编和晋升或有影响。据一名殡葬专业老师了解,以殡仪馆为例,目前已有不少殡仪馆的招聘要求是“本科学历”,“这专业就业率好,但是上限很低。即便有的殡仪馆不要求‘本科’,但在后续竞争中专科生缺乏优势,也难晋升。”该老师表示,学校里有不少学生选择通过“专套本”的方式提升学历,即学生在读专科的同时,学习本科段的课程,通过本科课程考试后,专科毕业时会获得高等教育本科的文凭。不过,这类人数有限。除了“专套本”,专升本也是一种出路。目前并没有和殡葬直接对口的本科专业,沈宏格表示,“每年专升本的学生占比不到10%,绝大多数学生如果有合适的就业单位还是会选择就业。”沈宏格告诉记者,从录取分数上看,殡葬专业在湖南省内的录取分数线一般高于本科线十多分。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副教授任俊圣也表示,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专业招收的大部分学生,高考分数均高于本科线。从殡葬业内人士到教师、学生,都多次跟记者表示,希望能有殡葬大类的本科开办。
不过,也有不同的声音。在殡葬专业大二学生小刘看来,学校里所学的技术,去殡仪馆待上两个月也能掌握,甚至有好师傅带着会学得更快。小刘觉得,学校里的实操学习相对匮乏,“例如我们的防腐整容课程,基本只学一些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没有什么实际操作的机会。”她想毕业后去北方城市的殡仪馆,但“这些地方殡仪馆的编制大部分都是给本科生”,她打算先去专升本,然后再考编。
希望有更高学历的专业人才带领这个冷门又古老的行业向前一步,真正地做到“让死者安息,生者慰藉”。
我们需要怎样的殡葬教育
殡葬教育面临什么问题?
“殡葬教育从1995年到2025年充其量30年,和别的学科比,本身底子就薄弱。”另一方面,殡葬专业未列入教育部公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没有本科,你就招不来本科生,没法列入招生计划。”
记者了解到,我国殡葬教育发轫于上世纪90年代。1993年,原济南民政学校副校长的孙树仁受民政部人教司有关处室邀请开展殡葬专业的论证工作。1995年,济南民政学校开办殡仪技术与管理专业,随后重庆、武汉等7省市的民政学校也有了殡葬专业班,但截至2022年,尚无殡葬专业的本科。
现任中国殡葬协会秘书长的孙树仁告诉记者,“殡葬教育从1995年到2025年充其量30年,和别的学科比,本身底子就薄弱。”另一方面,殡葬专业未列入教育部公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没有本科,你就招不来本科生,没法列入招生计划。”
此外,进入殡葬专业往往还要面临外界的质疑和反对。有记载,早期的殡葬专业学生经常被其他学生嘲笑为“死人专业”“火葬场专业”,其他专业的学生甚至不愿意和他们一起排队进餐。多名受访的殡葬专业学生表示,自己在报考时均受到父母的反对。小刘表示,大部分人得知自己专业时最直观的想法都是“女孩怎么学这个”。而她的学姐在相亲时,一告诉相亲对象自己是殡葬行业人员,对方“连水都不喝,直接离开”。对死亡的惧怕与忌讳,也阻碍着殡葬教育整体的发展。“自己不愿意干(殡葬),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去做。”孙树仁称,对死亡讳莫如深的意识也影响着学生们的报考,从而使殡葬教育发展较慢。
事实上,此前也有不少发展殡葬教育、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尝试。2006年,上海理工大学与上海殡葬文化研究所联合开办殡葬专业研究生班,但该课程班并不授予学位,也不属于学历教育的范畴。2007年,中国殡葬协会与北京大学共同举办中国哲学专业殡葬文化方向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面向全国殡葬行业工作人员招生,希望能培养思考型人才,为殡葬行业提供建设性发展。不过,这样的殡葬专业研究生班基本都没有持续开展。2020年,上海开放大学在社会工作专业本科下增设生命教育模块,开设殡葬社会学、生命哲学与生命教育、哀伤辅导与殡葬礼仪等课程,主要面向本市殡葬系统员工招生办学。不过,这属于成人教育,相当于本科同等学历。
“我们殡葬业下一步该怎么发展?”沈宏格表示,这就像现代殡葬的发展一样,首先有了火化,接着出现殡仪服务,“服务规范化是专科层次可以解决的问题,那么再从殡葬服务上升到文化品质,是需要受过本科教育的领队人把一些理念落到操作层面的。”
记者获悉,目前已有院校正在筹划向教育部申报本科层次的殡葬专业试点。
殡葬业现代化该是怎样的?
殡葬的本质是通过死的仪式来影响活着的人。殡葬并不只是技术或服务性质,殡葬本身是一种文化活动。所谓殡葬,一个方面是遗体的处理,另一方面是精神的处理。
本科层次的殡葬专业又该怎么办?目前尚无定论。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任俊圣副教授认为,在这之前,还需要解决如何扬弃传统观念、走向现代化的问题,这是本科殡葬专业筹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任俊圣在学校里教授生死哲学,他给学生们举了一个有关“厕所”的例子:“在农村地区,旱厕一般在院子后面,离厅堂较远;而现在,无论学生宿舍还是家里,水厕可能就在卧室旁边。这一变化原因在于,我们以前没有能力处理厕所的负面影响,但厕所对日常生活是必要的,所以只能用空间隔绝。”
“旱厕就相当于处理遗体及应对死亡焦虑的传统殡葬,水厕相当于理想的现代殡葬。人有死的必然性,处理遗体是必须的。那么人该怎么面对遗体和思考生死?殡葬工作者就在做着‘隔绝’这样的工作。古代社会中,大部分百姓生活艰苦,通过传统殡葬的处理,塑造死后世界,让生者得以继续生活。”任俊圣认为,现在的殡葬仪式仍未走出传统的阴影,尽管具有特定的心理效果和社会作用,这种效果和作用常常停留在表层,让情绪暂时宣泄和转移。
“但现代生活中,大部分人的幸福比苦难多,不管是把‘厕所’理解成现在殡仪馆的物理空间,还是大多数人对于生死问题的心理空间,我们现在还需要把‘厕所’建立在远离我们之外的地方吗?”在他看来,仪式作为死亡创伤的疗愈没有发挥理想的作用,人们因为死亡所承载的情感压力和焦虑,未能得到有效的释放,生存的根本问题“死将何往”及其相关的生命意义问题,仍旧滞留于心里底层,人们在殡葬仪式之后的生活,仍旧通过压抑和遗忘来面对死亡创伤。
所以殡葬的现代化该是怎样的?任俊圣认为,“我觉得是人正常死亡之后,我们通过对遗体的处理,对生者该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而这一点也正是他努力引导学生们去思考的问题。
沈宏格也赞同这一点。他告诉记者,目前的殡葬行业还停留在“对遗体的处理”阶段,但这只是最表面的东西,殡葬的本质是通过死的仪式来影响活着的人。
他表示,殡葬并不只是技术或服务性质,殡葬本身是一种文化活动。所谓殡葬,一个方面是遗体的处理,另一方面是精神的处理。“精神处理包括如何把逝者一些好的精神品质传承给后代,精神的传承才是我们现在要重点去研究的,要去做的。”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陈怡帆 实习生 李迎
成都商报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中新健康周报|医疗领域全国共立案5.2万人;海尔生物并购上海莱士
中新健康 | 首儿所通州院区主体结构封顶 预计2027年投入使用
中新健康|北大医疗今年前三季度收入约39.3亿元 预计年内实现盈亏平衡
医保统筹支付、个人自付、个人自费分不清?看完你就明白了!
东北铁栏杆是甜的?打出溜滑也能受重伤?这些操作轻易别尝试
专访哈佛大学刘军:AI医疗是人类医生的助手而非对手
在冬季如何防滑?不慎跌倒,如何正确处理?
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守正创新,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有些食物让我们心情愉悦
“碎片化睡眠法”危害大不宜效仿
木薯糖水爆火,有人为啥喝“中毒”了
厚底雪地靴易摔伤或致筋膜炎 提醒:80%的人鞋都选错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贵州“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双赛道发展 加快建设“电动贵州”
- 哈尔滨旅游火爆带动市场主体注册量上涨 15天新登记927户
- 7月1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7.1265元 上调3个基点
- 首个中国牵头制定的新型水声传感器国际标准正式发布
- 中网联发布首批优质直播间名单 117个抖音直播间入选
- 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十月银行结售汇数据
- 国际识局:部长相继访华,中澳经贸合作现积极信号
- (经济观察)宗庆后逝世,这些“创二代”接班人表现如何?
- 俞白眉:最好的创作总是能契合时代脉搏
- 山西多举措应对气候变化: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
- 调查“北溪”管道爆炸事件应是全球优先事项
- 战略新车及智能化新计划北京车展首发 广汽集团决战新能源下半场
- 民族艺人携8米长竹乐登“跨国春晚”:让中国丝竹之音走向世界
- 日本月球探测器进入休眠状态 2月中旬将尝试重启
- 暑期“热”消费 | 江西景德镇:沉浸式感受非遗手工魅力
- 四川南充:38对成达万高铁建设新人牵手走进婚礼殿堂
-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坚:数字化、电气化跨越百年“隔空对话”
- 在这些国家考驾照,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 英国首相苏纳克就污染血丑闻公开致歉
- 梅琳达·盖茨退出盖茨基金会 将获125亿美元用于慈善
- 热门推荐
-
- 我爱我家2023半年报:住房总交易额达到1633亿元,同比增长31.7%
- 伊朗称以军空袭致4名士兵死亡 部分地区遭受“有限损失”
- 超6成百强房企9月销售额环比增长
- 禁止驶入!南海部分海域有火箭残骸掉落
- 京津冀加强人力资源服务合作 为重点领域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 上海±500千伏南桥换流站“中国心”完成首次“全面体检”
- 中国好剧走进阿拉伯国家荧屏 增进双向交流
- 宁夏银川:智慧赋能 让工业垃圾“变废为宝”
- 老年大学开到家门口、义诊活动进社区 幸福感就这么来了
- 鄱阳湖迎来越冬候鸟迁徙高峰
- 包银高铁惠银段首趟动车组列车“上岗”作业
- 中新文娱对话胡兵:流行趋势在东方
- 中国(上海)国际乐器展览会开幕 全球“新、奇、特”乐器精品争艳
- 加拿大知名高校滑铁卢大学校园内发生恶性伤人案
- 蚝油致癌没有依据 注意储存食用方式
- 办实事解民忧:吉林香水屯的坑洼路“香”起来了
- 聚焦丝路文明演化与气候环境变化 中外学者在兰州跨学科交流研讨
- 10对新人在中国驻泰大使馆集体领证结婚
- 全球青年气候短视频大赛在COP29启动
- 《大侦探8》圆满收官!引领迷综创维升级,开拓沉浸式全民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