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年来最强高温 因何而来 有何影响 如何应对
今年夏天,我国持续的高温天气一再刷新最高气温历史极值。中央气象台21日18时继续发布高温红色预警,这是中央气象台连续10天发布高温红色预警。
其中,四川东部、重庆等地的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
持续的高温天气会带来哪些影响,未来是否会成常态?近日,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邀请气象学专家、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海洋科学系教授钱维宏,北京交通大学碳中和技术与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王元丰,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万艳华,北部战区总医院急诊医学部主任医师高燕,一起讨论高温天气将对人类和环境带来什么,如何应对。
谈高温气候
此次强度大、范围广、时间长
记者:最近的天气称得上开启了“炙烤”模式,8月17日,国家气候中心监测评估得出,从今年6月13日开始至今的区域性高温事件综合强度,已达到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最强值。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气象学专家、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海洋科学系教授钱维宏:气象上的高温事件有一个判断是基于“综合强度”,它考虑了3个指标:一是强度指标。比如30℃和40℃的高温,强度是不一样的。二是范围指标。比如30万平方公里和40万平方公里,范围是不一样的。三是持续时间。50天和60天,持续时间是不一样的。这3个指标如果都能满足:很大、很强、很长,那么影响就很大。把1961年以来所有高温事件按不同指标进行排序和综合,就会得出“1961年以来的高温最强值”这个结论。
记者:这个高温天气有什么具体表现或特点?
钱维宏:第一,湖北、重庆一带,还有河北、云南的一些站点,温度达到44℃,强度非常高;第二,40℃以上的高温范围,也是历史最大的;第三,高温持续时间超过了2013年的62天。产生的后果就是高温热浪,大面积干旱,进而河流径流减少,湖泊、水库水位降低,甚至出现森林大火。
记者:持续高温的天气是如何形成的?
钱维宏:高温天气跟大气环流系统有关。异常高压移来并稳定下来,要等有海上台风或陆地低压过来冲击它,才会在强度上发生变化。比如这两天有北部的异常低压入境,华北、江淮就降温了。异常高压的停留时间越长,热浪的持续时间也就越长。而且,异常高压范围越大,就越强。
记者:极端天气的出现是否和全球变暖有关?
钱维宏:这是两回事。全球变暖是平均温度有所上升,是整个地球的平均状况。跟高低压异常、冷暖异常、旱涝异常和台风异常等不同。
谈经济与社会
我们需要转变生产生活方式
记者:您对此次高温天气持怎样的态度?
北京交通大学碳中和技术与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王元丰:高温来了,不是用技术就能完全解决的。科技能完全解决高温问题的观点是不正确的,科技可以完全减缓气候变化这种观点也是不正确的。就像我们得病了,认为完全靠医生开药来医治,自己不调整精神状态、生活方式,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当然,科技非常重要,科技会发挥很大的作用,但是认为科技能解决一切问题,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记者:在持续高温背景下,气候发生变化的同时,我国环境、经济和社会生产各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比如多地用电负荷激增,户外作业效率下降。我们该如何减缓气候变化?
王元丰:人类温室气体排放太多了,导致全球气温逐渐升高,极端气候越来越多。要减缓这种现象,要依靠科技,但也不能完全依靠科技。减缓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这是一个大战略,全球要在2050年左右实现净零排放,中国要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怎么实现碳中和呢?
一是能源,要从原来依靠煤、油、天然气的化石能源向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转变,能源系统要有革命。
二是经济社会系统要有革命,要从现在粗放式、生活没有形成节约循环型的经济,向绿色低碳集约型的经济转变。无疑科技是重要力量,但是我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要有转变,才能实现能源方式的转变,即使我们未来都依靠可再生能源,也不是没有限制、随便使用。未来我们转向了可再生能源的生活,也不是每天空调随便开,开更多的私家车,我们还要有更加节约低碳的生活。我们需要能源系统的革命,经济社会系统的革命,才能减缓气候变化。目前碳中和战略刚刚开始,我们刚刚迈出第一步,还有很多工作非常急迫。
记者:我们该如何适应气候变化,尤其是高温天气?
王元丰:为什么要适应气候变化,因为气候变化还要再继续。有人说今年夏天热,可能是过去最热,但今年夏天却也可能是未来最凉快的夏天,因为我们的温度还要持续升高,所以我们必须要建设气候适应型、气候韧性社会。
6月,环保部等17个部门印发了《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我们要建设气候适应型社会,也要建设高温适应型社会。
以前我们在建设高温适应型、高温韧性社会方面没有经验,所以,要对我们所做的预案、行动进行评估,不断地反馈,才能做得更好。这不仅仅是气候学问题,还要综合经济、社会、科技、人口多方面因素,建立起一个非线性模型来进行预测,需要气候、经济、社会、生态方方面面共同来响应,才能把这个高温适应型社会、高温韧性社会建设好。
谈城市治理
长远来看,应建设“韧性城市”
记者:迎战高温天气,对城市治理也是一种挑战。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万艳华:政府是公共物品的提供者。比如水的供应,高温少雨就会干旱,会带来水资源匮乏,所以就考验水的供应。再一个就是电力供应,因为要降温,用电负荷就会增大,可能要限制工业用电,对生产和能源供应会造成困扰。高温还可能导致电路短路、超载,也可能造成火灾等,这对城市灾害治理带来困扰。高温会造成很多细菌滋生,造成垃圾腐坏,对环境的破坏也很大。
记者:公众需要对哪些问题引起重视?市民自身如何与高温天气相处?为应对高温天气,官方通过哪些方式进行城市治理,减轻高温天气的影响?
万艳华:政府在面对和治理上可能有短期和长期之分。短期的,比如人工降雨,以此逐步缓解高温。内部治理方面,需要给予弱势群体更多的关怀。比如说地铁、商场这些有阴凉空间的地方都要打开,让用不起电或者说受缺电影响的居民,可以到有冷气的空间度过高温天气。再比如一些水景、洒水车等,可以用于常规的城市治理,降低一些温度。从长远来看,还是要回到韧性城市的命题上来。
记者:您之前提过,“韧性城市”的概念还在探讨阶段,当我们谈论韧性城市时,我们应当关注些什么?
万艳华:韧性城市是针对灾害频发状态下的城市发展的一种模式。韧性包括了适应性,也包括了弹性的部分。具体到规划角度,我们认为弹性空间就是落到蓝绿空间上来。再说大点就是山水林田湖草。蓝绿空间实际上会形成一种跟热岛效应相对的冷岛效应,就是冷源。
如果在城市中均匀分布一些蓝绿空间,对降温应该有很好的效应。
记者:在城市规划中,有没有具体的指标考量如何缓解热岛效应?我们国家对城市的绿色建设,有没有制度上、法律上的要求?
万艳华:城市规划中有“绿地率”,这是一个强制性指标。微观来看,一个小区、一个单位都有绿地率要求。城市也是一样,在产业园区绿地率达到50%。那么绿地就变成一个冷岛的冷源了。我们对水面率也有要求,但因为南北方差异,指标并不统一,北方可能为8%,南方可能为10%,也就是说,湖泊也好,河流也好,在城市中是有一个期望值的。住建部提出,300米见绿,500米见园,1000米见水,蓝绿空间都包含了。
通风道也是解决高温的一个很好的手段,对南方意义重大。我们国家冬季是西北风,夏季是东南风。就我国地形地貌而言,东南方向有夏季风进到城市里,起降温作用。
其实,从规划指标、空间结构、通风廊道,再到建筑形态,是有很多针对气候变化的课题的。
谈热射病
2小时内体温须降到38.5℃以下
记者:提到高温生产,我们看到不断有媒体报道因热射病死亡的案例。谁容易得热射病?
北部战区总医院急诊医学部主任医师高燕:热射病分为两种,一种是劳力性热射病,一种是非劳力性热射病。我们通常称非劳力性热射病为经典热射病。
劳力性热射病常常发生在运动员、士兵、做剧烈运动的劳动者身上,非劳力性热射病常常发生在居家的老人、儿童、热习服不是特别好的人身上。实际上,热射病是暴露于热环境,或者加上高温、高湿、剧烈运动,机体产热和散热的机能失衡,它的发病机制是非常清楚的。
热射病危害程度非常高、病情进展特别快。
记者:像建筑工人、环卫工人、交警巡警、户外检测员等一线劳动者,需要冒着酷暑坚守在工作岗位,应注意些什么?
高燕:有很多管理办法应该发生变化,比如环卫工人,可以适当减少工作时间,半小时换人。交通警察、建筑工人等户外作业的人群,特殊情况下可以暂停工作。还有一些人,可能要有一些热习服的训练。
记者:如果遇到热射病患者,应该采取什么紧急施救和处理方式?
高燕:在人群中一旦发生这样的疾病,应该现场立刻对病人进行适当的处理。比如立刻把病人移至阴凉的地方,或者是有电风扇、有空调的地方,迅速给病人补充适当的水分。病情严重的病人要及时送往医院。整个过程都要有降温和补水措施,保护好气道,安全地送到有能力救治热射病的医院,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因为在高温状态下,病人体温特别高,甚至达到40℃。而我们救治热射病有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两个小时之内必须降到38.5℃以下,它对器官功能的损伤会明显减轻。
记者:您有没有一些生活小妙招可以解暑和预防中暑?
高燕:自己防护非常重要,夏天戴太阳帽,穿防晒衣物,打遮阳伞,这是最简单的。还有一些经典热射病案例,比如:一些老年人居家从来不开空调,也不愿开窗户、开门。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技巧了,可以在另一个房间使用空调,开着门,也可降低老人房间的温度,达到预防热射病的效果。
热射病发生后,记得将病人先移到通风的环境下,如果湿度达到90%,整个皮肤就像蒙了一层塑料布的感觉,往往比温度高危害还大,它会影响热射病的发生率。在大兴安岭,湿度高达90%,温度在25℃的时候就可能发热射病,这就是这个疾病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通风降温,哪怕是旁边有个小河沟也可以解决问题。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罗丹妮 实习生 曹闳禹 严亚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中新健康周报|医疗领域全国共立案5.2万人;海尔生物并购上海莱士
中新健康 | 首儿所通州院区主体结构封顶 预计2027年投入使用
中新健康|北大医疗今年前三季度收入约39.3亿元 预计年内实现盈亏平衡
医保统筹支付、个人自付、个人自费分不清?看完你就明白了!
东北铁栏杆是甜的?打出溜滑也能受重伤?这些操作轻易别尝试
专访哈佛大学刘军:AI医疗是人类医生的助手而非对手
在冬季如何防滑?不慎跌倒,如何正确处理?
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守正创新,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有些食物让我们心情愉悦
“碎片化睡眠法”危害大不宜效仿
木薯糖水爆火,有人为啥喝“中毒”了
厚底雪地靴易摔伤或致筋膜炎 提醒:80%的人鞋都选错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全国百余家文旅企业走进广西崇左 享边关风情觅合作商机
- 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6%
- “赫莱坦”号在沪命名交付 刷新中国船企年度交付LNG船纪录
- 加拿大官方公布未来三年新移民吸纳计划
- 边境游落子 旅游市场春风频吹
- 泰国中选会决定对所有当选议员发放认证证书
- 近万名海内外妈祖信众聚湄洲妈祖祖庙跨年祈福
- 外媒:俄罗斯突发大规模断网
- 河北雄安新区2023年积分落户申报工作20日启动
- 高甲戏《围头新娘》进京 演绎两岸跨海通婚故事
- 帮休假同事打卡, 单位有权开除涉事员工吗?
- 何超莲:港珠澳大桥让澳门没那么远
- (新春走基层)帮扶车间庆小年 湖南麻阳搬迁民众乐享新生活
- (新春走基层)中国传统十字绣“圈粉”海外买家
- 生动展示年轻人情感体验 这五部剧本讲了啥故事?
- (微观亚运)火炬手陈美兰:将婺剧的“火炬”代代传下去
- 生命浩瀚,只有你和我真正分享过心跳
- 满族新城戏长春演出 老牌剧团焕发新生机
- (乡村行·看振兴)福建永定:千亩辣椒栽种忙
- 完善市场准入 激发市场潜能
- 热门推荐
-
- 暑运收官 国铁集团郑州局累计发送旅客3748.5万人次
- 一季度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质效提升
- 云南省文旅厅:将持续加大旅游市场秩序监管及整治力度
- 刘长铭:把学生看成一个完整的人
- 扎在吐鲁番文书里的八旬德国教授火洲看“宝”
- 尼尔森IQ:今年前三季度“兴趣电商”引领中国快消品电商增长
- (第七届进博会)中国商务部:反对各种形式的“脱钩断链”
- 学界热评国学家楼宇烈新作《中国的智慧》 回答何谓“中国哲学”
- 利比亚逾1500万平方米区域仍受战争遗留爆炸物影响
- 数智共生,我们走向未来!
- 上海:一男子自编自演地铁“有偿占座”闹剧 已被警方行政拘留
- 商务部:对原产于日本的进口间苯二酚所适用的反倾销措施发起期终复审调查
- 暴雪+冰冻+大雾+大风!部分列车停运,两地机场大面积取消
- (新春走基层)铁路供电“心脏”的守护者
- 中国两城市将举办“阿拉木图旅游日”活动
- 海内外专家共论中国动画产业国际化发展
- 共享按摩椅别成安全隐患
- 上海夜间经济综合指数持续位居中国首位
- 如何向海而兴?安徽省政协委员聚焦皖企“走出去”
- 湖南零陵人大多举保护千年古街 孕育文旅新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