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共病患者多重用药,如何控制风险?
文/温剑艺 刘艳红
随着人口老龄化,患有多种基础疾病、每天多重用药的老年人越来越多。老年共病患者多重用药问题也受到关注。
老年人共病普遍,
更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笔者一位七十多岁的长辈,有多年支气管扩张史,因长期支扩导致左肺毁损,左侧肺功能基本丧失,还合并哮喘、前列腺增生、高血压、胃溃疡等方面的疾病。老人常年每天服用七八种药物,除了西药、中成药、中药汤剂,偶尔还服用复合维生素等保健药物。因为支扩合并感染,使用过青霉素类、头孢类、喹诺酮类、磺胺类等多种抗生素。总体来说,身体情况控制得还算可以。
两年前,老人突然开始对左氧氟沙星发生过敏反应,陆续对其他药物也出现过敏反应,有一两次还需要进行抢救。最后一次针对败血症的治疗时,主诊医生被迫使用了毒副作用很大的阿米卡星,控制当时的病情。其后老人因胸痛就医,医生考虑肺癌可能,但因肺功能差,不能耐受手术,同时对多种药物(包括造影剂)过敏,导致多种药物无法使用。最后根据老人意愿,选用保守的方法,对症止痛处理。最终老人于78岁安详离世。这位长辈的案例就属于典型的老年共病患者的多重用药问题。
老年人与年轻人疾病状况的重要区别是老人通常并存有多种慢性疾病,称作共病或复杂病态。据2019年一份对中国老年人慢性病共病现况调查发现,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有49.46%存在共病现象。共病的患病率及严重程度随着年龄的增长危险性逐步增加,疾病的共存对机体功能的丧失产生协同作用。老年人因为全身各系统、器官功能的衰退,可导致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效应动力学改变,机体对药物的耐受性下降,进而使其更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药源性疾病。而老年患者存在不适当用药,是导致老年人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
如何选择用药方案?
三个标准
老年患者往往希望能够用最少的药物达到最好的医疗效果,减少不必要的药物伤害。而事实上,老年患者多重用药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高,患者依从性降低,跌倒、骨折等老年综合征的风险增加。
因此在选择用药方案时,应优先选择获益最大、损害最小并可以改善生活质量的方案,强化安全用药意识。
针对老年患者,老年专科专家在制订用药方案前会考虑以下几点:
1、全面综合评估,确定目标,管理现有的健康问题和预防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优先考虑对患者生活有重大影响的问题,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确定基础治疗药物。要检查患者是否接受了不必要的药物治疗,治疗目标是否实现,是否需要加强控制某些症状、改善临床指标和防止疾病进展或恶化的药物。
2、检查患者是否有药物不良反应或潜在风险。重视药物治疗的成本效益,以药物有效性为根本,兼顾安全性和依从性,摈弃昂贵而非必需的药物。
3、尊重患者意愿,增强与患者及照护人员沟通,明确治疗目标和重点,确保药物治疗符合患者个体化要求。用药前评估患者的预期寿命,如果预期寿命不足以从预防用药等干预措施中获益,应避免不必要的干预治疗。全面评估脏器功能,评估用药剂量、种类是否合适。定期多学科会诊,根据患者病情及时进行处方调整。
老年共病患者的治疗团队
如何构成?
老年共病患者的治疗医疗团队,可由全科医生、专业药师和护理人员组成,有条件的还可请营养师、康复医生和心理医生共同参与。
实际生活中,老年患者可至全科门诊就诊,同时与药师、护理人员沟通,如何用最少的药物达到最好的医疗效果。必要时可以请老年病学专科医生会诊,共同制定更精准合理的用药方案。
全科医生具有慢性病共病全面评估及管理、合理用药的意识和能力。治疗中,全科医生充分考虑药物相互作用,评估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物效应动力学,利用工具回顾用药史,对患者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及依从性进行监测,对多重用药及不恰当用药情况进行全面综合评估,并做适当的”减法”,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合理用药及药物滥用的发生。
药师则发挥指导用药作用。药师了解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在患者用药安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护理人员在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多重用药管理团队中非常重要,他不仅是医嘱执行者、病情观察者,还是用药的实施者和管理者,是老年朋友健康的“守护者”。提升护理人员多重用药管理水平,有助于多重用药管理策略的顺利落实,提升老年患者多重用药管理的效率,还有助于促进老年健康管理工作的开展,进而助力实现健康老龄化。
此外,老年患者也应主动增加对药物相关信息的了解。健康教育可使老年朋友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有利于提高老年朋友的自我效能水平,促使其有意识地采取促进健康的行为。而护士在适当时机通过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鼓励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戒烟、改变饮食习惯、坚持运动锻炼、及时接受物理和心理治疗。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中新健康周报|医疗领域全国共立案5.2万人;海尔生物并购上海莱士
中新健康 | 首儿所通州院区主体结构封顶 预计2027年投入使用
中新健康|北大医疗今年前三季度收入约39.3亿元 预计年内实现盈亏平衡
医保统筹支付、个人自付、个人自费分不清?看完你就明白了!
东北铁栏杆是甜的?打出溜滑也能受重伤?这些操作轻易别尝试
专访哈佛大学刘军:AI医疗是人类医生的助手而非对手
在冬季如何防滑?不慎跌倒,如何正确处理?
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守正创新,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有些食物让我们心情愉悦
“碎片化睡眠法”危害大不宜效仿
木薯糖水爆火,有人为啥喝“中毒”了
厚底雪地靴易摔伤或致筋膜炎 提醒:80%的人鞋都选错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阿里波夫再次被任命为乌兹别克斯坦政府总理
- “中国冷水鱼都”抚远:40万尾大马哈鱼苗将放流中俄界江
- 山西侯马→四川成都 国内首趟“次日达”钢铁班列开通
- 2024年我国造船三大指标全面增长
- 安理会通过决议 呼吁立即在加沙地带实现停火
- 特朗普公布美国航天局局长拟任人选
- 中希文博专家探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 重庆大学举办秋季大型双选活动 将提供三万余个岗位助大学生就业
- 纪录片《百年紫砂》重现岁月流转中的匠人匠心传承
- 殷墟博物馆:传承中华文明 增强文化自信
- 7.6级强震后 日本一座核电站关键部件掉落
- 广西助残就业产品推介会活动在南宁启动
- 音乐剧《对鸟》即将上演 以民歌传唱浙商精神
- “中国水蜜桃之乡”奉化举行桃王争霸赛 桃子拍卖助公益
- 谭小平:勤修翰墨意随心 人间有味是清欢
- 普京:“世界需要俄罗斯”
- 国企转账私人账户近6亿?涉事公司:将及时公布核查结果
- 浙江:到2025年打造300个以上现代化美丽城镇示范镇
- 央行12月27日开展4210亿元逆回购操作 期限为7天
- 昌九高铁首座大型连续梁完成跨铁转体
- 热门推荐
-
- 甘川陕三省协同立法保护大熊猫的“家”
- 塞罕坝机械林场内发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猞猁
- 中国气象局:到2035年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
- “国风”踏青+多元祭扫 中国迎清明出游热
- 青年演员独挑55出全本《牡丹亭》大梁
- 一季度中国汽车产销实现开门红
- 丰城警方通报“大爷在菜市场猥亵多名女性”:涉事男子已被控制
- (乡村行·看振兴)一条高速公路,串起江汉平原好“丰”景
- 笋壳制作日本食品包装 建阳这位老板不一般
- 中国美术馆为优秀消防员代表塑像 致敬和平岁月里的逆行英雄
- 让两国人民的友谊和情义代代相传(国际论坛·传承飞虎队精神)
- 快跑比爬坡更易损伤小腿胫骨
- 新一轮冷空气来袭 中国中东部雨雪天气再度“上线”
- 首都博物馆开新展 150余件展品续写长城情
- 商务印书馆发布3月十大好书 首次推出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简体横排版
- 浙江发力稳就业:大学生创业支持多 扩大国企招聘规模
- 山西碳普惠平台“三晋绿色生活”带动370余万人碳减排8.6万吨
- 澜湄中医药诊疗和文化推广中心在柬埔寨金边揭牌
- 外媒关注中国春节新变化:年味更浓、消费强劲、旅游更热
- “倒过来看”的小成本网剧,出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