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艺术中的“饮食密码”
吃饭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不仅关乎口味,更关乎品位和文化。食物永远是人类生活中离不开的话题,也是艺术永恒的主题之一。艺术作品里的饮食,丰富了艺术表达的同时,也可以让人通过这一脉络更加了解艺术背后的历史和文化。
今天,沿着这个思路,让我们来看看艺术作品里那些饮食,沿着它们透露的“密码”,从另一个维度来解读艺术。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珺
英国当代著名美食作家《不散的筵席:艺术中的饮食文化史》的作者吉莉安·莱利认为,有些作品似乎直白地描绘着菜肴或原料的美妙,而在有些作品中,它们仿佛作为不经意的信息,出现在某个场景的背景当中。解密这些信息并试图理解它们,是个令人兴奋的挑战。食物关乎滋味,更关乎健康、关乎哲学。于是乎,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赋予食物丰富的意涵与象征意义。因此读懂艺术作品中的饮食,也就读懂了时代与创作者的良苦用心。
街头巷陌里的饮食风情
不一样的文化和审美体验
在没有照相机的古代,“饮食”只能通过文学家和画家们的笔描绘出来。让今天的我们通过他们的文字和绘画,去体味古人的生活和当时的社会风俗。
窥见古代民俗生动的日常
在中国,早在汉代,辽阳、望都等地墓室壁画和画像石上,已经出现以风俗为创作题材的绘画作品,而中国真正意义上的风俗画则始于魏晋,兴于宋代。例如,南宋时期的《斗浆图》(因无作者名款,常被称为《无名氏斗浆图》),展现的正是南宋时期的流行活动——斗茶。宋人爱茶,都喜欢“斗一斗”茶。画中共有6个斗茶者,在南宋时期都市巷陌街坊中开心地斗茶、品茶,6个人面前都摆放着一套斗茶器具,茶瓶为敞口,长嘴,大提把式。《东京梦华录·卷五》记载:“更有提茶瓶之人,每日邻里互相友茶,相问动静。”这幅画形象地刻画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生活。
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中也有很多饮食场景,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孙羊正店,顾客盈门。如果看细节就会发现,桌子上有一个叫注子的器皿,外面柱管放热水,里面放酒壶可以温黄酒。
城市街头充满生机的小店
不仅中国画里有很多关于饮食的风土人情,西方名作里也比比皆是。13世纪之后,欧洲城市经济开始发展,糕点店、肉铺、甜品店、香料店雨后春笋般涌现。许多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都描绘了这些充满生机的小店。
小酒馆是欧洲古代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在这里放松、娱乐和交流。咖啡馆则诞生于17世纪中,相较于小酒馆,它比较优雅和高级。从19世纪中开始,咖啡馆成为都市时髦人士社交聚会的场所,后来咖啡馆里甚至可以举办音乐会。餐馆则随着法国大革命开始涌现在街头——法国大革命后贵族阶层瓦解,厨师们为了生计开始开餐馆,于是,普通人在饭店也能吃到高级美食了,餐馆也随之成为常见的主题。
号称英国版“蔡澜”的作家、美食家威廉·席特维尔在其著作《餐馆:一部横跨2000年的外出用餐文化史》里写到,每个餐馆都是了解不同国家、地方文化融合和时代变迁的途径。那么,在名画里出现这些有关饮食的场所,小酒馆、大饭店,给予我们的也正是不一样的文化和审美体验。
一日三餐里
展现文化变迁
人生在世,离不开一日三餐。各个时代的食物真实反映了不同历史阶段、不同文化人们的实际境遇。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有新的食物出现在我们的餐桌上,而人类用餐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8世纪后,欧洲贵族喜欢邀请画家来描绘自家吃早餐的情景,以表现自己的身份和高雅品位以及表现家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你可能没有想到,一顿早餐,也可以和“时髦的婚姻”联系起来吧?
对18世纪的贵族来说,在这样一个精美的小餐厅里用早餐不仅是一项优雅的仪式,也展现了家庭的和睦,从形式到观念,都是真正的时髦。
午餐作为有社交属性的正餐则被赋予了更强的仪式感。尤其在节日期间,人们会利用午餐时间进行社交和庆典活动。绅士和盛装的女士们,在这里推杯换盏,交谈甚欢。
《晚餐结束》则能看出当时的餐桌礼仪,比如左边的女士将餐巾铺在腿上,这是从文艺复兴时期延续下来的餐桌礼仪。
相比于隆重的正餐和宴会,年轻人更喜欢轻松地在户外野餐。最早的野餐与贵族的狩猎文化有关,外出狩猎,人们会携带一些茶点补充体力,休息时就铺上餐布,享受美食。从画作里能看出,野餐让他们从繁复的餐桌礼仪中解脱出来,随性而愉悦。
饮食,诚实的艺术表达
艺术品当然不仅仅只描摹精致精美的生活,也能让我们看到生活的更多面。比如,19世纪前由于生产力低下,收获的庄稼和粮食难以维持温饱,农民和工人大多平时吃不饱。在凡·高的名画《吃土豆的人》里,全家人的晚餐只有一点点土豆。这正是凡·高目睹了广大工人的艰难生活后用心创作的。
饮食不仅可以作为画作的背景和点缀,更是承担了“讲故事”的功能,为画作传达多层信息。比如,墨西哥艺术家弗里达·卡罗,经历了大半生的苦痛,在去世前画下的最后一张作品竟然是一张西瓜静物。被病痛折磨一生的弗里达在红色的瓜瓤上写下“生活万岁”,呈现出了一种非常积极的色调,完全不同于之前的画作风格,也许弗里达在离开人世之前最终与自己和世界真正和解。也许在其痛苦的背后,依然有颗热爱生活的心。
艺术源于生活,而饮食则是最诚实的表达。
相关推荐
中新健康周报|医疗领域全国共立案5.2万人;海尔生物并购上海莱士
中新健康 | 首儿所通州院区主体结构封顶 预计2027年投入使用
中新健康|北大医疗今年前三季度收入约39.3亿元 预计年内实现盈亏平衡
医保统筹支付、个人自付、个人自费分不清?看完你就明白了!
东北铁栏杆是甜的?打出溜滑也能受重伤?这些操作轻易别尝试
专访哈佛大学刘军:AI医疗是人类医生的助手而非对手
在冬季如何防滑?不慎跌倒,如何正确处理?
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守正创新,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有些食物让我们心情愉悦
“碎片化睡眠法”危害大不宜效仿
木薯糖水爆火,有人为啥喝“中毒”了
厚底雪地靴易摔伤或致筋膜炎 提醒:80%的人鞋都选错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菲律宾北部沿海发生5.8级地震 多地有震感
- 东北等地维持多雨模式 江淮江南等地热力值拉满
- 联合国大会高票通过加沙停火决议 美国投票反对
- 住院后仍坚持绝食 韩国朝野对峙下李在明会被拘捕吗?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单行本出版
- 山西公布监督举报电话整治不动产“登记难”
- “非常高兴接待您”!马克龙两天用中文连发四帖
- 《北京宣言》:历史性和解带来希望之光
- 国资委:截至6月底中央企业智能算力规模同比实现翻倍增长
- 山东在训运动员4.8万余人 居中国首位
- 青海高原庆丰收 以“会”会友共建开放合作平台
- 厦门加快推进个体工商户转企升级
- 中新健康丨上海探索社会参与健康治理新模式
- 欧盟宣布不再延长欧盟尼日尔军事伙伴关系特派团任期
- “每年大几千万税” 不能成为企业排污底气
- 西安网评:透过数据看活力 高质量发展入心来
- 金科2023年“交付成绩单”:交楼超14.5万套,涉及项目229个
- 法国电影传奇人物阿兰·德隆去世,曾饰演“佐罗”被中国观众熟知
- 老街区里潮流新 | 安庆:“街”续文脉,焕新活力
- 广东重启防汛Ⅳ级应急响应
- 热门推荐
-
- 北京完善消费品牌矩阵 2019年以来落地首店3300余家
- “儿童食品”三大问题:噱头大于实质、价格过高、配料不科学
- 中新健康|元宵、汤圆怎么吃才健康 听专家细说
- 西藏民航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700万人次
- 中老铁路:凝聚发展共识 开辟两国合作新纪元
- “政社企”三方协作 上海浦东探索“大城养老”新模式
- 山西文旅冬季再发力:多彩活动续写“悟空”传奇
- 王义桅:中国方案和智慧将进一步为全球发展注入新动能
- 外媒:2023年中美两国“逐渐靠近”
- 生命之痛报之以歌 电影《人间世》19日起全国公映
- 中工网评丨不断推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会工作迈上新台阶
- 山西太原:近两年缴获海洛因、冰毒等各类毒品超68公斤
- “试验田”里硕果丰 “数读”上海自贸区十周年
- 厦门一咖啡厅外有人被砍伤 警方通报
- 郑商所气温指数发布 覆盖长江中下游地区
- 拿什么帮孩子挡住整形的诱惑
- 民调显示英国民众对医疗服务体系满意度直线下降
- 前9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超5万亿元
- 东北地区及广西云南有较强降雨 南方高温将进一步发展
- 北京中关村综合保税区正式获批设立 打造数字智慧综保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