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每一个奋斗的你】探索文旅赋能乡村振兴“她”力量让论文扎根泥土
闽江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乡村旅游与休闲康养中心副主任林爱平。 受访者供图
编者按:
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中国人,都是最美的奋斗者。也正是因为亿万奋斗者,才有了今日之中国。十年,致敬每一个奋斗的你。让我们一起,踔厉奋发新时代,笃行不怠向未来。
中新网福州4月12日电 题:探索文旅赋能乡村振兴 “她”力量让论文扎根泥土
中新网记者 林春茵
长期关注乡村振兴的闽江学院副教授林爱平团队行走八闽,探索文旅赋能乡村振兴之途,成为福州市妇联实施的“培雁计划”项目中带着泥土芬芳的“她”力量。
把脉:如何讲好畲村茶叶故事
进入4月,福建宁德猴盾畲族村,千亩茶园绿意盎然。作为著名的畲族村,猴盾当前正积极探路文旅振兴乡村。林爱平“带着任务”来,“把脉”如何讲好畲村故事。
林爱平同时担任闽江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乡村旅游与休闲康养中心副主任。从福州三坊七巷里的名人故事,到闽江沿岸的红色旅游遗迹;从宁德霞浦杨家溪渡口的风水林、蕉城猴盾畲族村的茶园、古田文武杉洋村的书院、潭北港村的石头厝,到福州高新区的非遗……在林爱平眼中,这不仅代表八闽千姿,还是“含金量”满满、能够带动乡村振兴的“金子”。
调研中,师生们发现目前猴盾村局限于村落民居外观的美化、休闲步道的建设,茶场资源没有充分利用,“茶叶”附加值低。林爱平认为,猴盾村可围绕“畲+茶”主题,融合一二三产,延长产业链条。她提出“农业+加工业+旅游业”建议,包括畲文化研学、茶文化研学、茶场劳动实践、茶主题餐饮等主题旅游产品。
“要讲好茶叶的故事,除了抓在地文化,还要考虑如何更好地去表达。”林爱平笑言,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用文化赋彩乡村,用旅游赋能乡村。
问计:如何留得住人
龙潭小学地处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龙潭村,一度荒弃,2017年5月复办,但刚开班时只有一个老师2个班级和6名学生。
日前,林爱平到龙潭做田野调查时,龙潭小学已经有了10名教师、6个班级、41名学生,师生来自北京、浙江、武汉等全国各地。
“我关注传统村落如何留住人。”林爱平告诉记者,随着脱贫攻坚转入乡村振兴,传统村落保护和“空心村”复苏如今已得到顶层设计支持。
林爱平将研究课题锁定在逆城镇化背景下的旅游移民领域,带着学生调研平潭、宁德等地,探究由城入乡的龙潭等地旅游移民如何融入当地乡村社会,并通过创业助力乡村振兴。她提出,村干部要适应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局面,投注更多精力,去沉淀和思考旅游移民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关系,不仅要能引来旅游移民,还要留得住他们。
龙潭村随喜书屋主人曾伟长是第一批旅游移民,林爱平在与其交谈中甚是投契,她很认可第一批旅游移民为了改良龙潭村的乡村社会生态而做出的努力。
同时,她也甚是赞赏屏南“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文创活动,被龙潭新老村民组织的“万物市集”、油画展、音乐会等深深吸引。
“这些旅游移民大多是年轻人,有活力,组织了很多活动,共同营造龙潭的生态。”林爱平说,龙潭为文创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提供了样本。
林爱平表示,尽管平潭的对台区位优势和宁德山区的生态优势不尽相同,但更有资金、眼界、文创和能力的旅游移民,都无疑能够提升当地的文旅业档次,“怎么吸引人,怎么留住人”关键在于“人家有没有赚到钱,游客舒不舒服好不好玩,这需要各方面不断努力”。
在平潭,林爱平走访了多个台湾创业团队,感受到大陆多项惠台政策中对台胞释放的善意,也长住下来了。“和这些温暖的人相遇,听他们的人生故事,共同见证乡村振兴和祖国的发展,感受两岸一家亲,这是我作为老师,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投身实践最大的收获。”
畅想:如何留得住根
“我们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林爱平认为,统筹好旅游发展与传统文化保护的关系,守护好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是她们的历史使命。
福建是非遗大省,传统村落数量众多,如何活态传承非遗,活化古村落,留住民族文化的根?作为闽江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的成员,林爱平带着问题,带着《福建省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课题,跟着福建省人大常委会研究室调研组,倾听基层声音,总结成功经验,撰写调研报告。
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具有全国唯一的坊巷格局、丰富的民俗文化和名人故事。林爱平提出,除了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外,最能代表三坊七巷个性、最具有核心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文化符号应是名人文化,应着力开发名人文化旅游资源。如今,这一构想已逐渐在三坊七巷的保护开发实践中得到应和。
作为福建省A级景区的评审专家,林爱平“偏好”观察旅游设施细节,小至标识系统的全面细致,大至建筑硬件达标。“当然很多标准不是死的,我们鼓励基于人文关怀需求出发的设置,尤其倡导在一景一物中体现出中国文化的‘根’。”
林爱平欣赏平潭上攀村的南语族岛文化创意商品和永泰嵩口旅游建筑里的木头插销,喜欢福州郊野公园的野趣和建筑艺术性,享受泰宁际溪村“耕读李家”的传统,赞赏福建土楼的保护。
“这些能让游客身临其境地去融入文化,沉浸到当地人文中”,林爱平说,“这是我们乡村的方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完)
相关推荐
中新健康周报|医疗领域全国共立案5.2万人;海尔生物并购上海莱士
中新健康 | 首儿所通州院区主体结构封顶 预计2027年投入使用
中新健康|北大医疗今年前三季度收入约39.3亿元 预计年内实现盈亏平衡
医保统筹支付、个人自付、个人自费分不清?看完你就明白了!
东北铁栏杆是甜的?打出溜滑也能受重伤?这些操作轻易别尝试
专访哈佛大学刘军:AI医疗是人类医生的助手而非对手
在冬季如何防滑?不慎跌倒,如何正确处理?
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守正创新,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有些食物让我们心情愉悦
“碎片化睡眠法”危害大不宜效仿
木薯糖水爆火,有人为啥喝“中毒”了
厚底雪地靴易摔伤或致筋膜炎 提醒:80%的人鞋都选错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院士谈大模型:训练花钱少,性能会打折扣
- “90后”柴烧匠人:烧制“为白茶而生”的茶器
- 安康金秋旅游季启动暨文旅推介在西安举行
- 江西龙南:种菜达人“种”出乡村致富路
- 光明说经济丨从三个回升 看一揽子增量政策效应逐步显现
- “三只羊”退一赔三背后:牛肉卷卖出超4万单,发货公司7月已被罚
- 郁江2024年第1号洪水洪峰通过南宁
- 2023世界旅游小姐中国区总决赛江西乐安开幕
- 祈祷!“刘三姐”黄婉秋病危昏迷 网友重温经典:60多年后仍不过时
- 第四届“香凝如故”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在北京开幕
- 揭阳市举行2024年处置船舶污染综合应急演练
- 津城高考“最后一课”:喊出自信 留下感动
- “绿色对话”持续进行 上海港再推绿色航运通道共建
- (新春走基层)“Z世代”成常客 吉林百年满族大集“年轻”了
- 日本大阪突发爆炸 已有12人受伤
- 叙媒:美国在叙利亚非法驻军使用30辆油罐车盗运石油
- 安徽“检护民生”专项行动共办理涉民生案件2.6万余件
- 巴勒斯坦红新月会称以军警告其撤离加沙圣城医院
- 太行山中小城的“新农人”:奋斗路上结出丰硕“致富果”
- 广西传承创新中医药文化 让《诗经》与药用植物“相遇”
- 热门推荐
-
- 新疆塔吉克族民众欢度引水节和播种节 庆祝春耕开始
- 青海湟中:在“白凤凰落过的地方”唱响苏、青协作的山海情歌
- 上海博物馆24小时“不眠” “午夜观展”“剧展联动”受欢迎
- 今年前5月北京经济延续恢复态势
- 贵州梵净山成功申遗五周年有何变化?
- 厄瓜多尔一监狱发生暴力事件 已致至少15死14伤
- 荣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之后杨紫琼的周边热度飙升
- 温暖运“蔬” 这趟“卖菜公交”载满人间烟火
- 交通运输部:9月9日-9月15日全国货运物流有序运行
- 广州大学回应食堂疑售过期食品:初查属实,将追责
- 参观博物馆不必只关心“重量级”
- 2024年澳门大学生就业与实习招聘会规模创新高
- 第二届(安徽·芜湖)长江文化艺术交流周开幕
- 【中国焦点面对面】又一外资机构进入中国清算市场,金融如何高水平开放
- 国内首部!AI全流程广播科幻剧《异世界的甜甜圈》全新上线
- 建设以投资者为本的资本市场—证监会副主席王建军接受媒体采访
- 麦肯锡倪以理:生成式AI对全球经济的正面影响高达7.9万亿美元
- 以一颗梨为信物礼迎天命人 山西隰县玉露香梨采摘季启幕
- 湘非联动推进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建设
- 2024年河南保税物流园区跨境电商进出口额突破24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