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工作与生活 “打工人”如何成为“OFF”达人?
文/傅星源
日本著名管理学家大前研一指出,21世纪的上班族工作如同电脑开机,走进办公室便开启“ON”(开机)状态,下班后便是“OFF”(关机)状态。他以自己亲身经验整合出一套“OFF”学,提倡除了拼命工作外,也应该重视非工作时间,重视“OFF”状态下的生活,更好地“OFF”才能反哺“ON”的状态。多项研究也指出,工作与生活之间的良性平衡能够让人们更加积极快乐地工作,激发出更强的生产力与创造力。
“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一直是本世纪的热点话题,新冠疫情席卷全球以来,上班族的工作与生活更是见证了诸多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如何能够做到大前研一“OFF”学中提到的那样,让这个时代的“打工人”成为“OFF”达人,不少国家和企业展开了诸多尝试:推行“做四休三”上班新模式、给予员工合法“离线自由”权、拥抱“混合办公”模式。
“做四休三”办公模式
2015年至2019年,冰岛针对2500多名上班族测试了“做四休三”工作模式。英国《卫报》报道,该模式在冰岛取得了巨大成功,体验“做四休三”的冰岛人占冰岛工作人口的1%,其中大多数人表示工作压力有所减少,工作效率有所提高,生活幸福感有所提升。随后,新西兰、西班牙和苏格兰等国也小范围效仿了冰岛的试验。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全世界“打工人”的工作压力和工作焦虑都在上升。美国招聘网站调查显示,疫情一年后,三分之二受访上班族感到“压力倍增”,认为疫情期间工作更容易感到疲惫,有时几近崩溃。在此情况下,许多公司试验“做四休三”模式,为员工减压。
彭博社报道,松下公司正在考虑让员工获得三天周末,让员工在休息时间可以做做自己喜欢的副业或者参与志愿者活动。公司总裁久住表示:“我们公司在全世界有超过24万名员工,为了让他们更好地平衡工作与生活,我们将引进‘做四休三’工作模式。”
美国金融科技公司Bolt也宣布正式推行“做四休三”的新上班模式。公司前任CEO布雷斯洛说:“与其让员工像牛一样,在五天时间里做一些效率较低的重复工作,不如让他们像狮子一样,在更短的时间里释放更多的能量,达成更高的工作效率。”
然而,周末多了一天并不意味着工作量的减少。当同等的工作量压缩到更短的工作时间内,并非所有员工都像布雷斯洛所想的那样成为了“狮子”。在推行“做四休三”模式后一个月,Bolt公司内部调查显示,有40%员工表示“工作压力比过去更大”。不少员工抱怨,现在上班没有和同事喝个咖啡聊个天的闲暇时间,甚至有人说“连开个玩笑发个呆的时间都没有”。
剑桥大学社会学教授布兰登表示:“尽管工作的目的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分内之事,但午休时与同事喝喝茶聊聊天这样的闲暇时光也十分重要。研究表明,人们在与他人社交之时更容易感到幸福快乐,因此工作时间的这些社交行为不该成为‘做四休三’模式的牺牲品。”
“离线自由”或成奢望
2017年1月1日起,下班后的法国青年能够和同事朋友在酒吧里聊得更欢、玩得更嗨,走出办公室的父母也能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带娃”生活。因为从那一天起,法国的“打工人”能够合法地“忽视”所有与工作相关的电话、消息和邮件,获得了“离线自由”的权利。随后,意大利和西班牙也在2017年和2018年分别制定了给予员工“离线自由”权的法律,努力让上班族的下班生活真正属于自己。
在这些法令帮助下,上班族的“OFF”生活的确更加轻松自由:下班时间一到,拎包走出办公室,便可对工作开启“免打扰模式”,享受自由支配的下班生活。然而,自疫情席卷全球之后,远程办公逐渐常态化,甚至在封锁解除后也依然在世界办公模式中占有一席之地,过去的“离线自由”模式已然难以实现。
日本Lafool公司明文规定,员工加班时间不得超过晚上十点。然而,日本《每日新闻》报道,自该公司2020年4月宣布远程办公后,“加班超过晚上十点”已然成为常态。公司人力主管宫内本以为省去通勤时间能让员工“工作幸福感”上升,事实却是越来越多员工感受到工作压力上升。去年年末,葡萄牙通过一项新法律,禁止雇主在下班时间联系员工,引发日本对“离线自由”的热议。Lafool公司社保劳务顾问山口说:“‘离线自由’对于现在日本大多数公司来说,恐怕难以实现。”
爱尔兰去年4月也推出了与“离线自由”相关的法律。爱尔兰首相瓦拉德卡在接受爱尔兰广播电视台采访时说:“我们发现,在疫情远程办公期间,越来越多员工被迫在家无偿加班,新法令就是为了改善这一情况。”
都柏林一家律所的合伙人凯瑟琳认为,这些新法令在许多方面都提高了劳工权利,尤其是关注到了居家办公的员工。
不过,这些法令真的切实可行吗?专攻职工权利领域的英国律师艾琳提出了质疑:“大多数欧洲国家给予员工‘离线自由’的法令都基于‘固定工作时间’,而随着疫情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模式,大多数企业的员工非但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而且越来越习惯于自己选择每天的工作时段。因此,要想获得‘离线自由权’,就意味着牺牲工作中的灵活性。”
“混合办公”蔚然成风
“在疫情暴发前,走进办公室、与同事打招呼,是我们的工作日常。在疫情席卷全球后,出于安全考虑,我们试验并正式开始了远程办公模式。”野村控股有限公司总裁奥田说,“在后疫情时代,我们公司不会舍弃远程办公,而是会推行‘线下+线上’的混合办公模式。在我看来,这一模式将在日后持续影响日本的工作方式。”
奥田表示,野村公司在疫情期间发现员工能够适应远程办公模式,同时,远程办公的灵活度能够让他们更好地平衡工作与生活。他认为,在后疫情时代,混合办公模式必然会给日本的办公文化带来改变,该模式能够给予员工更多灵活性和自由度,也能让他们利用节省下的通勤时间去做更加有意义的事,从而形成一种更为“可持续”的办公文化。
世界知名人力资源公司德科集团去年调研了全球25个国家的1.5万名上班族后得出的报告显示,71%受访者表示能够在家中开展有效的工作,超过四分之三希望能够自己灵活安排工作日程,53%希望日后采用混合工作模式。不过报告也指出,要重视员工在混合工作模式下的精神状况。
克拉拉是英国一名普通的“打工人”,去年9月她老板提出推行混合办公模式后,她倍感欣慰:“在当了那么多年坐在办公室里的全职员工后,我感觉终于有了自己安排工作日程的权利。”然而几个月后,她却期盼重新回到疫情前“被安排得明明白白”的旧模式中,“我越来越觉得我的家不是家,只是另一个办公场所”。
一项报告表明,在混合办公模式中工作的英国“打工人”中,五分之一的人认为即使工作都完成了也难以切换到“OFF”模式,一直保持着“ON”的状态。专家指出,这无法避免地会让员工增加工作时间,加剧工作压力。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人们的工作方式和办公文化不断发生着变化,但不变的是“打工人”平衡工作与生活的渴望。在后疫情时代,这些实践能否助力21世纪上班族在工作时“ON”得更加有动力、有效率?能否让他们在下班后成为“OFF”达人,获得更大的幸福感?全世界“打工人”都在期待答案。
相关推荐
中新健康周报|医疗领域全国共立案5.2万人;海尔生物并购上海莱士
中新健康 | 首儿所通州院区主体结构封顶 预计2027年投入使用
中新健康|北大医疗今年前三季度收入约39.3亿元 预计年内实现盈亏平衡
医保统筹支付、个人自付、个人自费分不清?看完你就明白了!
东北铁栏杆是甜的?打出溜滑也能受重伤?这些操作轻易别尝试
专访哈佛大学刘军:AI医疗是人类医生的助手而非对手
在冬季如何防滑?不慎跌倒,如何正确处理?
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守正创新,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有些食物让我们心情愉悦
“碎片化睡眠法”危害大不宜效仿
木薯糖水爆火,有人为啥喝“中毒”了
厚底雪地靴易摔伤或致筋膜炎 提醒:80%的人鞋都选错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首届兰花奖入围名单在京发布
- 博物馆文创店成“最后展厅” 吸引公众带“文物”回家
- 奇人亮相!话剧《俗世奇人》9月14日登场
- 气象预警五连发 申城上演“天气秀”
- 及时为社会抚养费“老赖”摘帽,很有必要
- 神奇泰国考察之旅暨北部短途旅游交易会清迈启动
- 浙江教育产业释放消费新潜力 银发族成教培市场新目标群体
- 微型神经形态设备模拟人类视觉和记忆
- 新疆喀什地区首次拨付“保险+期货”专项奖补资金助力乡村振兴
- 年轻人的新爱好,“爆改”传统商场
- 探访沙漠绿洲上的“中国酸梅之乡”:深加工让伽师新梅走向更远市场
- 首尔举行“汉江发呆大赛”
- 土耳其地震灾区损毁严重建筑物已达61722座
- 乌兹别克斯坦减贫官员研修班开班
- 三星堆博物馆馆长雷雨:为努力构建中华文明完整图景贡献三星堆力量
- 事业编招聘公示“处长之子”,背后有何用意?
- 天文学知识普及化 观星成“Z世代”假期新风尚
- 第七届川渝地区“图书馆杯”英语口语大赛总决赛在重庆举行
- “做有根的乡村教育”主题沙龙:专家建言为儿童未来奠定坚实根基
- 如何正确“打酱油”?类型无须纠结 更应关注摄入量
- 热门推荐
-
- 吉林提速“智改数转”进程 为振兴发展添活力
- 匈牙利总理:中国崛起与美国不同,是五千年文明的回归
- 顾客买年卡就能天天吃 难道星级酒店穷疯了吗?
- 2023中国自然教育大会在广州拉开帷幕
-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5月交付超7.7万辆
- 总重约25吨!天津海关首次查获走私阿胶
- 商务部:已有企业获得镓锗相关物项出口许可
- 加快应对老龄化挑战 第三届中医药抗衰老大会举行
- 总体国家安全观 创新引领10周年| 国家安全之山西古城游园会
- 北京企业招用三类青年群体可享补贴
- 7月19日央行开展59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
- 联合国前副秘书长:一些西方国家恶意批评“一带一路”是由于嫉妒
- 不确定性影响石油市场预测
- 再这样下去,新疆就成“鱼米之乡”了!
- 海外博主走进山西朔州 探寻历史遗迹
- 前4个月中国旅行服务进出口同比大增63.4%
- (寻味中华 | 文博)走进蒲松龄故居:访泉畔老翁,觅一段传奇
- 2024年中国十大税收新闻、世界税收十件大事公布
- 火山徒步有风险 印尼旅游业者提醒绷紧“安全弦”
- 科技创新赋能深海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