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餐食品市场日趋火热 专家:亟待完善行业标准
将代餐食品纳入网络食品监管体系
代餐食品市场日趋火热宣传常玩“文字游戏” 专家呼吁
□ 本报记者 韩丹东
□ 本报实习生 杨蕙嘉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追求更加健康的饮食生活和身材,社交媒体上充斥着五花八门的代餐减脂类产品。
代餐食品,又名替餐食品,顾名思义就是取代部分或全部正餐的食物。常见的形式有代餐粉、代餐棒、代餐奶昔、代餐饼干等,起初是供病人食用的,后来传到减肥和健身圈,迅速掀起一股热潮。据欧睿国际数据,预计2022年中国轻食代餐市场规模将达到1200亿元。
《法治日报》记者采访了解到,随着代餐食品市场日趋火热,各类新型代餐食品涌现。在营销过程中,代餐食品广告采取各种方式抓住消费者心理,吸引消费者购买。接受采访的专家认为,代餐食品只是一种普通食品,不应明示减肥效果,消费者应该理性购买代餐食品。
代餐食品种类繁多
线上销量十分可观
在电商平台上,代餐食品种类繁多,价格多样,从几元到几百元不等,部分产品销售火热,但也有消费者质疑食品安全问题和宣传真实性。
近日,记者以“代餐”为关键词在几家电商平台上搜索后发现,虽然代餐食品质量参差不齐,消费者评价褒贬不一,但是销量仍十分可观。
某平台上一款标注为“舌里全麦面包0脂肪无油无蔗糖黑麦粗粮健身代餐手撕面包片轻食饼干蛋糕吐司欧包零食早餐”的产品,评价超过300万条,其中好评达53万+,差评仅4800+。好评多是夸赞该产品味道好,达到了减脂效果。而在差评中,则有用户质疑其配料表与商品详情页中的配料表不符,包含很多不健康成分。
另一款名为“鸡胸肉即食健身代餐低脂卡轻食健身餐速食鸡胸脯肉零食品”的产品,有用户评论称,“产品有胀袋,质量问题,客服不解决”。还有其他消费者表示,吃了胃不舒服、拉肚子,售后服务也不好,商品标题玩“文字游戏”,误导消费者等。
中国营养学会2020年12月发布的《2020年中国人群轻食消费行为白皮书》显示,大多数青年人消费过轻食且对轻食有着正确的认识和正向的行为,他们大多出于减肥及其他健康目的消费轻食,职业多为企业普通职员和学生、具有本科学历的在轻食消费人群中占比最多。
理性看待代餐食品
并不适合长期食用
代餐食品作为新生事物,为何如此受青睐呢?
“我曾经试图通过运动减肥,但是坚持不下来,而且见效还慢,于是想着尝试一下代餐食品。”小甄是北京某大学的大四学生,她曾经有过两次购买代餐食品的经历。
第一次是乘地铁时被一位女士加了微信,两人相谈甚欢。在这位女士的介绍下,小甄一次性订购了价值1200元的某品牌奶昔。“那个姐姐说要舍得投资自己,于是我抱着必瘦的心理,用兼职收入买了这些奶昔,但最后并没有效果。”小甄说。
小甄第二次购买代餐食品是使用薄荷健康App记录减肥数据时,偶然看到“21天10斤挑战”的减脂餐广告,一时心动便下了单。该款产品原价1890元,包含21天全餐以及奶昔和蛋白棒,购买后可加入相应社群,每日会有人监督打卡。
“这个代餐,用完优惠券折合下来一天60元,每天点外卖也差不多这个价格,当时我觉得挺合适的。”小甄说,但实际操作下来,她常常感觉吃不饱,在减肥餐之外又忍不住买水果、零食或者其他餐食,而她加入的那个社群,平时活跃度也较低,更像是一个减肥广告群,“以后再也不买这种代餐食品了”。
“现在网上大量与减肥、代餐有关的内容,其实都是微商披着消费者的‘外衣’在推销自己的代餐食品,用户反馈的真实声音很难被听到。”长期致力于减肥的天津市民李女士告诉记者,“我总是会真情实感地读那种很长的减肥逆袭帖,然而看到最后发现,作者都会留下微信号,说欢迎大家联系她购买代餐食品。”
对于有的代餐食品号称不挨饿、不运动,每天吃就能降体重,北京世纪坛医院减重中心主任张能维说,代餐食品肯定不能当饭吃,因为代餐不可能包含所有的营养物质,长期食用,最大的改变很可能就是皮肤变得粗糙,甚至掉头发。有的代餐食品还可能加入了违禁药物,危害更大。因此,一些关于“代餐食品当饭吃,导致身体健康出现问题”的案例,也时常见诸报端。
亟待完善行业标准
引导公众科学减肥
为迎合消费者减肥需求,很多饮料喜欢以“0糖0脂0卡”“低糖低脂低热量”为广告语,代餐食品同样如此。
据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朱毅介绍,每100毫升饮料中脂肪和糖的含量分别低于或等于0.5克,就可以标注“零脂”和“零糖”,每100毫升饮料的能量低于或等于4大卡即可标注“零卡”。因此,代糖饮料的“零”,实际上不等于一点都没有。
据了解,目前许多代餐食品不使用蔗糖,而是使用三氯蔗糖。朱毅说,三氯蔗糖属于人工代糖,到目前为止,科学界尚未对代糖的健康风险达成共识,但有临床观察发现长期食用三氯蔗糖,对胰岛素敏感度有影响。不鼓励糖尿病患者长期服用人工代糖饮料。
谈及代餐食品在宣传时常常玩的“文字游戏”,重庆市律师协会民事专业委员会主任、重庆中世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吴启均律师说,五花八门的代餐食品,有的“假冒大牌”,有的连热量表等基本信息都没有,质量堪忧。在线上售卖时,商家往往极力宣传神奇的减肥效果,号称可以完全替代食物食用,这种夸大宣传可能会违反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构成虚假广告、虚假宣传。
吴启均建议,完善行业标准并加强市场监管,对代餐食品中各类营养素含量的标准作出明确规定,确保代餐食品有足够的营养成分;进一步加大健康知识的普及力度,引导消费者理性购买代餐食品,科学减肥;加强网络销售平台管理,将代餐食品纳入网络食品监管体系。
相关推荐
中新健康周报|医疗领域全国共立案5.2万人;海尔生物并购上海莱士
中新健康 | 首儿所通州院区主体结构封顶 预计2027年投入使用
中新健康|北大医疗今年前三季度收入约39.3亿元 预计年内实现盈亏平衡
医保统筹支付、个人自付、个人自费分不清?看完你就明白了!
东北铁栏杆是甜的?打出溜滑也能受重伤?这些操作轻易别尝试
专访哈佛大学刘军:AI医疗是人类医生的助手而非对手
在冬季如何防滑?不慎跌倒,如何正确处理?
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守正创新,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有些食物让我们心情愉悦
“碎片化睡眠法”危害大不宜效仿
木薯糖水爆火,有人为啥喝“中毒”了
厚底雪地靴易摔伤或致筋膜炎 提醒:80%的人鞋都选错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复旦大学成立纪检监察研究院 深度融合创新学科培养模式
- 海南出台海洋灾害应急预案 提高海洋灾害预防和应对能力
- 10万尾土著鱼放流长江流域(玛可河)
- 广东建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财政激励奖补机制
- 全城果香四溢 “中国李乡”广东信宜“享李季”开启
- 国家发改委:食品价格具备平稳运行基础
- 重庆市文化产业商会成立 激发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动力
- 西藏亚桑藏香:让村民足不出村实现就业增收
- 青石峁气田天然气日产量突破50万立方米
- 传承历史记忆 重庆海关监督公署旧址修缮活化后对外开放
- “涛声依旧——陈小奇个人艺术展”广东美术馆开幕
- 音乐剧《绽放》教师节公益场精彩“绽放”
- 哈媒走进新疆吉木乃县感受边境小城魅力
- 暑假未成年“防沉迷” 平台创新举措引关注
- 一曲花鼓“云”中来(护文化遗产 彰时代新义)
- 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青年为博物馆注入新活力
- 年味就是“甜蜜蜜”:浙江龙港炒米热销 传统习俗焕活力
- 寒潮影响我国大部 甘肃青海内蒙古等局地降温达12℃以上
- 中非青年在湖北开展交流对话
- (成都大运纪事)大运会推动成都绿色空间建设 各类公园数量超1500个
- 热门推荐
-
- 古巴共产党和政府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 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乳糜胸怎么办?专家教你处理
- 洪秀柱护送昆山妈祖分灵到海南临高天后宫
- 中国-加州经贸论坛在洛杉矶举行
- “高精尖”科技成果扎堆亮相2023中关村论坛展览
- 22岁女孩独自爬野山被困悬崖
- 暖心服务护航高考 多地相关部门这样部署
- 福建泉州启动首个跨境电商“保税展示+网购保税”项目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年电视剧片单发布
- 画里画外,他的经历本身,便是中国电影界的宝贵遗产
- 中山大学与深圳医学科学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 广东大部将迎气温缓慢回升
- 以军空袭黎巴嫩多地 已致275人死亡1024人受伤
- 新疆巴音郭楞州尉犁县发生3.1级地震 震源深度17千米
- 36部剧集入围金鹰奖
- 8项试点政策、9项政策措施!多项利好吸引外资来华展业兴业
- 暑热贯穿全天,小时候夏夜没现在这样热是错觉吗?
- 郑州加快“国际郑”文旅强市建设步伐
- “碳”秘而行 广西以近零碳示范区建设助力“双碳”进程
- 台风“格美”未来走势怎样?还将影响哪些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