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花鼓“云”中来(护文化遗产 彰时代新义)
湖南省长沙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搭建直播舞台,传承经典剧目
一曲花鼓“云”中来(护文化遗产 彰时代新义)
核心阅读
一周3场线上直播,场均观看人数达60万人次以上……湖南省长沙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借力网络平台,精心打造直播舞台、创排选段“串烧”,让历史悠久的花鼓戏传入千家万户、走进现代生活。
“正月采茶是新年,姐妹双双进茶园……”
晚上7点半,湖南省长沙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线上直播开场。一边演唱花鼓戏经典剧目《扯萝卜菜》选段《采茶调》,一边表演“打杯子”。演员卖力,观众过瘾,直播间内留言点赞不断,很是热闹。
为破解保护传承难题,今年9月,长沙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入驻短视频直播平台,每周开展3场线上直播演出,场均观看人数达60万人次以上。
“我们用好线上平台,坚持守正创新,让花鼓戏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焕发新生机。”长沙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主任王勇说。
传统剧团进驻直播间,汇聚更多人气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掌握“打杯子”技艺,演员们一练就是一整天,手臂、手腕常常酸痛不已,吃饭时连筷子都拿不住。
“光是让杯子稳稳立在手指上,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名95后演员告诉记者,“只有通过长时间练习,才能在观众面前毫不费力地展现出来。”
在长沙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这样功底扎实、身怀绝技的演员不在少数。
长沙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前身是长沙市花鼓戏剧团,组建于上世纪50年代。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优秀演员接力,创作编排《刘海砍樵》《梁祝》等经典剧目,丰富着人民的精神生活。
随着文化市场多元化,花鼓戏面临着观众老龄化、市场萎缩等问题。“以前,村里有大小喜事,主家都会出钱请戏。后来,戏曲市场萎缩,剧团也出现经济困难,一些人选择了离职。”王勇回忆。
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花鼓戏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2021年,长沙市委市政府将该中心转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支持创作演出。收入待遇有保障,优秀演员留了下来,把更多精力放在精品剧目创排和文化惠民演出上。
经过积累沉淀,该中心的演出团队达到80多人,其中有2名国家一级演员、30多名中高级职称演员,能够演出70个精品剧目。一年下来,团队完成了160场“文化进万家”惠民演出。
然而,观众日渐流失的现象,却没有发生太大改变。“现场观众以老年人居多。碰上天气不好,台上演员有可能比台下观众还多。”王勇忧心忡忡。
近年来,短视频直播平台兴起,王勇由此受到启发:观众在哪里,舞台就要搭在哪里,可以通过短视频直播平台,让更多人感受花鼓戏的魅力。
经过大半年筹备,该中心在短视频直播平台注册官方账号“长沙花鼓戏”,直播的频率为每周3次,采取完整剧目与经典选段穿插的形式开展。
首场直播正式开演,《书房调叔》和《五更劝夫》等完整剧目轮番登场,成功吸引了大量观众。数据显示,这场直播的观看人数达到350.5万人次,实时在线最高人数达到了33万。
适应平台特点,创新表演方式
直播间搭建的大舞台首次使用后,6名演员相继登台,献上一出《王金龙探监》。演员们举手投足间感情充沛,将人物情绪展现得淋漓尽致。“唱得非常到位,很感动”“演得太好了”……观众在直播间里留言。
“戏剧艺术要想打动人心,人物角色就必须立起来。唱好还要演好,离不开许多身段动作。”演员丁城欢说。
中心二楼有一个不到400平方米的大排练厅,王勇将这里改造成直播间,搭建了35平方米的小舞台和25平方米的主播台。为了让观众有更好观看体验,后来又做了一个既符合竖屏观看习惯、又满足演出需求的大舞台。如今的直播间里,一大一小2个舞台共同组成“L”形。
“主播台和小舞台用来演小节目、唱选段‘串烧’,大舞台用于表演场面大、人数多的完整剧目,排练厅的空间实现了高效利用。”丁城欢说。
尽管如此,跟大剧场比起来,直播间舞台仍属“袖珍”,演员们不得不调整动作幅度。舞台空间“浓缩”的同时,高清镜头却放大了演员在台上的一举一动。
“成千上万的观众盯着屏幕,我们的唱腔吐字、面部表情,容不得半点虚。这也倒逼着我们不断揣摩角色,反复练习唱功。”丁城欢说。
直播,还考验着演员们的综合素质。“过去只需要唱好戏,现在我们还需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和观众互动。”演员贺玲说,在单位的鼓励下,演员们会轮流上场主持。
“台前幕后都在适应直播这一新的演出方式,大家不断总结提炼,解决好各种状况,绝不能辜负观众的信任和支持。”王勇说,截至12月13日,该中心已直播29场,粉丝量涨至10.1万人,其中五成是40岁以下的年轻人。
挖掘经典剧目,培育年轻观众
直播“串烧”环节里,伴着欢快的节奏,该中心国家一级演员胡建忠搭档同事戴哪吒,唱起《打铜锣》里的经典选段。这唤起不少网友的回忆:“《打铜锣》太经典了,百看不厌,今后有舞台版吗?”“《打铜锣》好听好看,我一个00后都看得津津有味!”
该中心的直播间管理员发现,观众对《打铜锣》的呼声很高,首播结束后,她把这一情况反馈给演出团队,大家决定满足观众需求,优先上演《打铜锣》。
“收割季节,谷粒如金,各家各户,鸡鸭小心……”当这句戏迷们耳熟能详的台词从男主角蔡九口中说出来,演出正式开始。戴哪吒扮演的蔡九幽默风趣,而胡建忠扮演的林十娘泼辣能干。通过一段段令人捧腹的唱词对话,两个真实生动的农民形象跃然眼前。
经典一出,人气大涨, 留言刷屏:“小时候,爷爷经常给我唱,好像又回到童年时光”“小时候看不懂、不爱看,现在看得停不下来”……
“越是经典,越不过时。”王勇注意到,虽然这场戏只有一个场景、两个人物,但半小时演出时间里,在线观看人数却一直保持稳定。
在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开展的“新时代现实题材创作工程”中,该中心与长沙市艺术创作研究院联合创排的长沙花鼓戏顺利入选为扶持剧目。
“花鼓戏拥有幽默的喜剧风格、优美的曲调旋律、浓郁的生活气息。在保护传承过程中,这些艺术特点必须得到提炼,并根据现代人的审美加以改造,让剧目更加精美耐看。”胡建忠说。
《 人民日报 》( 2022年12月19日 第 10 版)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智慧电梯”阻止电动车“上楼入户” 解除上海民众安全忧虑
- 跨国公司高管太湖之滨共论立足中国合作共赢
- 外媒:以方愿在加沙停火至少一周 换取哈马斯释放人质
- 文化中国行丨卫星遥感监测、绿色环保材料……齐长城保护有了“智慧帮手”
- 台风“卡努”来袭 浙江温州启动水上防台Ⅲ级应急响应
- 福建启动防台风Ⅳ级应急响应
- (申城风景线)沪人吃“长寿面”结伴过重阳
- 持续暴雨致美国佛罗里达州部分地区洪水泛滥
- 两部门:到2025年新制定物联网领域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30项以上
- 2023年服贸会注重室外展示体验 吉祥物“福燕”文创衍生品将集中面市
- 海内外专家共话许慎文化新传承:辞书为媒 文化交融
- 山东打通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 村民实现“家门口”寄件取件
- 泰国总理府发言人:泰国与中国海南签署小型自贸协定后贸易额大增
- 甘肃嘉峪关酒泉机场复航
- 专访:一场充斥着政治营销和霸权思维的“闹剧”——英国政治评论员卡洛斯·马丁内斯谈美国所谓“民主峰会”
- 文化出海新样本:卡牌热潮背后的创新与自信
- 奥雅纳高管:全球铁路扩建有望产生数万亿元投资机会
- 桂琼海关联手破获走私槟榔案 案值约900万元
- (新春走基层)侨乡福建永定:手工做花灯 喜乐闹元宵
- 在毛乌素沙地上种树的“90后”美国青年
- 热门推荐
-
- 2023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落幕
- 文明遇鉴|一件破碎的雪花石酒器,谱写中意文化友谊之歌
- 浙江余姚服务区蝶变焕新 开启亚运赛时服务模式
- 山西沁县发生重大刑事案件致1人死亡 嫌犯已落网
- 甘肃麻辣烫火至山东 专家:文旅热潮引领消费新趋势
- 国家一级演员高洪章:致力让中国民族声乐走向世界
- 中银香港2024年前11个月人民币清算量达约660万亿元
- 共建和谐生态,李锦记邀请公众体验自然生态之美
- 热带低压生成 或致华南沿海将出现较强大风天气
- 汉中藤编,小藤条编出大产业
- 青年人为何越来越热衷上夜校
- 秘鲁青年: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北京让人着迷
- 印度北部一巴士坠崖已致数十人死亡
- 云南全面启动“云岭创业贷”专项贷款
- 产业脱“黑”、生态向“绿”,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风光”无限
- 注意!手机一万步≠运动一万步
- 湖北老河口“板车剧团”:唱响古老越调新活力
- 测量血压,两臂数值为何会“唱反调”丨科普时间
- 江西赣州南康区一厂房发生火灾 暂无人员伤亡报告
- 哈尔滨松花江光影秀“五一”上演引人海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