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花鼓“云”中来(护文化遗产 彰时代新义)
湖南省长沙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搭建直播舞台,传承经典剧目
一曲花鼓“云”中来(护文化遗产 彰时代新义)
核心阅读
一周3场线上直播,场均观看人数达60万人次以上……湖南省长沙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借力网络平台,精心打造直播舞台、创排选段“串烧”,让历史悠久的花鼓戏传入千家万户、走进现代生活。
“正月采茶是新年,姐妹双双进茶园……”
晚上7点半,湖南省长沙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线上直播开场。一边演唱花鼓戏经典剧目《扯萝卜菜》选段《采茶调》,一边表演“打杯子”。演员卖力,观众过瘾,直播间内留言点赞不断,很是热闹。
为破解保护传承难题,今年9月,长沙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入驻短视频直播平台,每周开展3场线上直播演出,场均观看人数达60万人次以上。
“我们用好线上平台,坚持守正创新,让花鼓戏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焕发新生机。”长沙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主任王勇说。
传统剧团进驻直播间,汇聚更多人气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掌握“打杯子”技艺,演员们一练就是一整天,手臂、手腕常常酸痛不已,吃饭时连筷子都拿不住。
“光是让杯子稳稳立在手指上,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名95后演员告诉记者,“只有通过长时间练习,才能在观众面前毫不费力地展现出来。”
在长沙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这样功底扎实、身怀绝技的演员不在少数。
长沙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前身是长沙市花鼓戏剧团,组建于上世纪50年代。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优秀演员接力,创作编排《刘海砍樵》《梁祝》等经典剧目,丰富着人民的精神生活。
随着文化市场多元化,花鼓戏面临着观众老龄化、市场萎缩等问题。“以前,村里有大小喜事,主家都会出钱请戏。后来,戏曲市场萎缩,剧团也出现经济困难,一些人选择了离职。”王勇回忆。
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花鼓戏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2021年,长沙市委市政府将该中心转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支持创作演出。收入待遇有保障,优秀演员留了下来,把更多精力放在精品剧目创排和文化惠民演出上。
经过积累沉淀,该中心的演出团队达到80多人,其中有2名国家一级演员、30多名中高级职称演员,能够演出70个精品剧目。一年下来,团队完成了160场“文化进万家”惠民演出。
然而,观众日渐流失的现象,却没有发生太大改变。“现场观众以老年人居多。碰上天气不好,台上演员有可能比台下观众还多。”王勇忧心忡忡。
近年来,短视频直播平台兴起,王勇由此受到启发:观众在哪里,舞台就要搭在哪里,可以通过短视频直播平台,让更多人感受花鼓戏的魅力。
经过大半年筹备,该中心在短视频直播平台注册官方账号“长沙花鼓戏”,直播的频率为每周3次,采取完整剧目与经典选段穿插的形式开展。
首场直播正式开演,《书房调叔》和《五更劝夫》等完整剧目轮番登场,成功吸引了大量观众。数据显示,这场直播的观看人数达到350.5万人次,实时在线最高人数达到了33万。
适应平台特点,创新表演方式
直播间搭建的大舞台首次使用后,6名演员相继登台,献上一出《王金龙探监》。演员们举手投足间感情充沛,将人物情绪展现得淋漓尽致。“唱得非常到位,很感动”“演得太好了”……观众在直播间里留言。
“戏剧艺术要想打动人心,人物角色就必须立起来。唱好还要演好,离不开许多身段动作。”演员丁城欢说。
中心二楼有一个不到400平方米的大排练厅,王勇将这里改造成直播间,搭建了35平方米的小舞台和25平方米的主播台。为了让观众有更好观看体验,后来又做了一个既符合竖屏观看习惯、又满足演出需求的大舞台。如今的直播间里,一大一小2个舞台共同组成“L”形。
“主播台和小舞台用来演小节目、唱选段‘串烧’,大舞台用于表演场面大、人数多的完整剧目,排练厅的空间实现了高效利用。”丁城欢说。
尽管如此,跟大剧场比起来,直播间舞台仍属“袖珍”,演员们不得不调整动作幅度。舞台空间“浓缩”的同时,高清镜头却放大了演员在台上的一举一动。
“成千上万的观众盯着屏幕,我们的唱腔吐字、面部表情,容不得半点虚。这也倒逼着我们不断揣摩角色,反复练习唱功。”丁城欢说。
直播,还考验着演员们的综合素质。“过去只需要唱好戏,现在我们还需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和观众互动。”演员贺玲说,在单位的鼓励下,演员们会轮流上场主持。
“台前幕后都在适应直播这一新的演出方式,大家不断总结提炼,解决好各种状况,绝不能辜负观众的信任和支持。”王勇说,截至12月13日,该中心已直播29场,粉丝量涨至10.1万人,其中五成是40岁以下的年轻人。
挖掘经典剧目,培育年轻观众
直播“串烧”环节里,伴着欢快的节奏,该中心国家一级演员胡建忠搭档同事戴哪吒,唱起《打铜锣》里的经典选段。这唤起不少网友的回忆:“《打铜锣》太经典了,百看不厌,今后有舞台版吗?”“《打铜锣》好听好看,我一个00后都看得津津有味!”
该中心的直播间管理员发现,观众对《打铜锣》的呼声很高,首播结束后,她把这一情况反馈给演出团队,大家决定满足观众需求,优先上演《打铜锣》。
“收割季节,谷粒如金,各家各户,鸡鸭小心……”当这句戏迷们耳熟能详的台词从男主角蔡九口中说出来,演出正式开始。戴哪吒扮演的蔡九幽默风趣,而胡建忠扮演的林十娘泼辣能干。通过一段段令人捧腹的唱词对话,两个真实生动的农民形象跃然眼前。
经典一出,人气大涨, 留言刷屏:“小时候,爷爷经常给我唱,好像又回到童年时光”“小时候看不懂、不爱看,现在看得停不下来”……
“越是经典,越不过时。”王勇注意到,虽然这场戏只有一个场景、两个人物,但半小时演出时间里,在线观看人数却一直保持稳定。
在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开展的“新时代现实题材创作工程”中,该中心与长沙市艺术创作研究院联合创排的长沙花鼓戏顺利入选为扶持剧目。
“花鼓戏拥有幽默的喜剧风格、优美的曲调旋律、浓郁的生活气息。在保护传承过程中,这些艺术特点必须得到提炼,并根据现代人的审美加以改造,让剧目更加精美耐看。”胡建忠说。
《 人民日报 》( 2022年12月19日 第 10 版)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现代化铁路基础设施建设提速
- 科技助推“三夏”生产开启“加速度”
- 湖南祁阳医师包村送医 560个村群众“近”享健康
- 运行态势良好 上半年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8%
- 陕西聚焦黄帝陵文化资源 立法保护桥山古树名木
- 中新健康丨中国专家在缺血性心脏病机制研究方面获得新突破
- 中新真探:静脉曲张袜能替代“光腿神器”?
- 丹麦国王腓特烈十世登基 称愿成为“有凝聚力的明日之君”
- 警惕 秋冬银屑病 爱“闹事”
- 贵州聚焦搬迁民众“一老一小”和新增人口住房保障难题
-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利:中国建筑师通过建筑将“人与自然”理念传递到法国
- 主题沙龙举行 专家与学生共话建设鹊桥星座、探索小行星
- 南昌白鹤小镇“时令美景”催生文旅活力 游客邂逅“诗与远方”
- 商务印书馆发布2月十大好书 叶嘉莹先生《一瓣心香》首发面市
- 福建泉州举办泉州歌诀讲坛 传承推广闽南文化
- 全球粮食安全危机“症结”何在?
- 聚焦北京历史文化 “北京文化通志”等亮相北京图书订货会受关注
- 又是一年滑雪季!全国十大雪场滑雪指南地图来了 看这个冬天去哪玩
- 普京:俄对乌军事情报指挥部实施打击
- 特朗普宣布美国驻日本大使人选 系企业家出身
- 热门推荐
-
- 守正创新让老字号焕发新活力
- 知名港片“侠女”郑佩佩离世 多位演艺圈人士发文悼念
- 专家学者聚首社会价值影像论坛:用影像推动社会进步
- 特朗普将和拜登乘同一辆车前往国会大厦参加就职典礼
- 领证不用回老家啦!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扩大
- 这群“90后”年轻人让非遗走进生活
- 智能家居赛道竞争加剧,石头科技以智造工厂驱动行业破局
- 中国专家团队率先系统刻画肝癌转移的时空演进全景图谱
- 中国多地持续高温催热清凉经济
- “2018陕西金秋旅游节”开幕 300多项旅游活动精彩呈现
- 综述:多国政府官员在人权理事会发言反对人权问题政治化
- 全球企业共享消博会:“小品牌”也有“大机会”
- 以书观史 名家领读带读者跨越时空走进历史长河
- 出于国防考虑 芬兰计划开设更多射击场
- 国家税务总局:进一步扩大我国税收协定网络至114个国家和地区
- “五一”出入境游高峰将至 日均出入境客流将达220万人次
- 一架客机在哈萨克斯坦阿克套附近坠毁
- 国产带状疱疹疫苗完成海南首针接种
- 世卫组织重新命名猴痘病毒分支:罗马数字和小写英文字母组成
- 【大咖说】全球互联网巨头齐聚乌镇,盛赞中国互联网飞跃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