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锁开锁方式越多风险越大 行业发展良莠不齐
据中国之声报道,出门不用想着带钥匙,回家输个密码、录个指纹、或者人脸识别一下就能进门……这样的智能门锁,近年来成为越来越多人们的选择。但是,作为家庭最重要的一道屏障,智能门锁真的安全吗?京津冀三地消费者协会近日公布的网售智能门锁比较试验结果显示,在测试的28个品牌38把智能门锁中,每款门锁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安全风险。
这样“全军覆没”式的结果其实已经不稀奇。今年5月,中消协也曾发布了一份29款智能门锁的比较试验报告。报告显示,在29款样品中,48.3%的样品密码开启安全存在风险,50%的样品指纹识别开启安全存在风险。那么,这些风险到底意味着什么?作为消费者,我们又该如何挑选智能门锁呢?
不少智能门锁用假指纹也能解锁
这次智能门锁比较试验涉及28个品牌的38把样品,共进行了六项测试,购买价格从790元到3700元不等。结果显示,38款智能门锁或多或少都有安全性风险,其中超过一半样品存在三项或以上的风险,有8款智能锁甚至存在四项以上风险。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副秘书长罗刚介绍称,京津冀消协智能门锁比较试验,委托中国家电研究院进行测试。针对智能门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项目,主要包括电磁兼容实验、环境实验、IC卡解锁实验、指纹解锁实验、密码逻辑安全性和电路非正常试验。经过测试,所有样品都存在一项以上的安全风险。
检测出的问题中,指纹识别的问题最为严重,有的品牌的门锁声称有“活体指纹解锁”技术,检测的不仅是指纹,而是手指内的“流动血液”,有的号称可以防止假指纹克隆,但从实际检测结果看,结果并不乐观。罗刚说:“部分样品宣传自己的指纹解锁技术时,强调活体生物指纹解锁技术,防止假指纹、防止克隆指纹等所谓的活体指纹技术,经过测试,我们发现这些样品使用假指纹进行实验时都可以被解锁。这与销售网页宣传的检测活体指纹不符,涉嫌虚假宣传,欺骗消费者。”
罗刚说,在检测多家智能门锁产品后,他们发现,只要门锁遇到小故障,就会带来安全隐患。智能门锁不同于普通科技产品,是家庭安全的守卫者,厂商理应将精力放在提升安全品质上,而不是五花八门的营销上面:日常生活中智能门锁如果出现小的故障,不应该影响它的上锁和解锁功能。在我们测试过程当中发现有30把智能门锁在施加单一故障的情况下,这个产品出现了上锁异常和解锁异常的情况,说明智能门锁的产品可靠性比较差。测试项目中都有单项表现良好的样品,但没有所有项目都通过的样品。从产品五花八门的网页宣传上可以看出,企业最重视的是营销效果,而不是安全防护能力。所以造成比较试验几个方面的测试,没有一个样品能全部通过。
从业者:目前市场有待规范,虽然很麻烦但务必了解相关知识再购买
那么普通消费者又该如何鉴别智能锁是否靠谱?智能锁业内人士董先生告诉记者,如今智能锁成为新的“风口”,仅不完全统计,已有近2000家大大小小的企业进入该领域,有没有技术的都在做,导致了如今的局面。消费者要鉴别安全可靠的门锁的确有困难,但产品是否有权威机构的认证,是鉴定锁具是否靠谱的第一步:“产品有没有权威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或相关认证证明,比如说我们锁具是要通过公安部出具这个权威的检测报告的,经过科学的验证的。那么很多厂家是没有的,这是一个指标,大家可以参考。”
董先生建议,消费者在选购商品前,最好去实体店先看看并全面了解智能锁公司的技术背景,而不是单纯看厂家宣传:“建议消费者购买的时候一定要慎重,尽量选择线下的这个体验店去体验一下,对比一下,别轻易地做出选择。另外就是要了解生产这个产品的公司的背景,就是技术实力强的,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一些混水摸鱼的厂家,可能在成本上控制的比较多,也就是说实际上还是成本的问题。”
董先生承认,作为普通消费者而言,很难去了解所有智能锁背后的技术资料,但智能锁毕竟不同于普通科技产品,关系着全家安全,所以务必先了解清楚情况再进行购买:“用智能锁也需要我们有一定的信息储备。一定要擦亮眼睛,做出慎重的选择。最起码对它是怎么智能的,怎么联网的,安全方式是怎样解决的,在购买之前要带着问题去。但是普通消费者很难做到,可能谁广告做得大,就相信谁。第一,不能看它是所谓的大品牌或洋品牌。第二,不能单纯的看价格。贵的不一定好,便宜的肯定是没好货。”
中消协提醒:开锁方式越多风险越大
此外,中消协也发出提醒:建议消费者挑选智能门锁时,不要刻意追求更多的开锁方式。一般来说,开锁方式越多,潜在风险越大。此外,建议消费者选用具备应急开锁功能的智能门锁,至少将一把应急开锁钥匙保留在除家以外的安全地点,同时通过钥匙形状来判断应急锁锁芯种类,单排弹子的锁芯安全系数较低,不建议消费者选用。
目前,国内智能门锁的生产企业超过2000家,市场规模达到100亿元。但行业发展良莠不齐,中消协同时建议,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智能门锁的产品标准,用于指导企业生产,督促企业提质升级,规范市场秩序。
记者:任梦岩
相关推荐
中新健康周报|医疗领域全国共立案5.2万人;海尔生物并购上海莱士
中新健康 | 首儿所通州院区主体结构封顶 预计2027年投入使用
中新健康|北大医疗今年前三季度收入约39.3亿元 预计年内实现盈亏平衡
医保统筹支付、个人自付、个人自费分不清?看完你就明白了!
东北铁栏杆是甜的?打出溜滑也能受重伤?这些操作轻易别尝试
专访哈佛大学刘军:AI医疗是人类医生的助手而非对手
在冬季如何防滑?不慎跌倒,如何正确处理?
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守正创新,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有些食物让我们心情愉悦
“碎片化睡眠法”危害大不宜效仿
木薯糖水爆火,有人为啥喝“中毒”了
厚底雪地靴易摔伤或致筋膜炎 提醒:80%的人鞋都选错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今年第三季度北京城市副中心统一代码赋码量同比增幅超五成
- (第六届进博会)上海交易团大型零售采购商联盟达成55个初步采购意向 金额约35亿元
- 2024年伊始日本已发生155次地震 最高震级达7.6级
- “贝碧嘉”携风雨而来 浙江已转移40万人
- 严防贩卖公民个人信息 需锚定“内鬼”泄露源头
- 老年性耳聋不可逆 “耳背”要尽早干预
- 中国再次延长新能源车购税减免政策
- 日本火山列岛地区发生5.8级地震 震源深度60千米
- 日本东京发生枪击事件致一名男子死亡
- 中国在四川盆地深层页岩气勘探取得重要突破
- 婴幼儿奶粉高端化提速
- 新西兰华媒:中国“双11”将席卷新西兰
- 东西问 | 短评:北京何以迈向“世界文脉标志”?
- 河南鄢陵重大刑事案嫌犯被抓获 警方曾悬赏5万缉凶
- 用这个“过冬神器”要小心,男孩摇晃后爆炸!此前有人不慎致眼球破裂……
- 新!中国经济活力、潜力持续显现
- 印尼西苏门答腊省洪灾已致50人死亡
- “武林风”再起,少林功夫何以获跨族群文化认同?
- 这里是广东!
- “洋弟子”感受邯郸文化:“胡服骑射”话创新
- 热门推荐
-
- 前7个月浙江义乌对非洲进出口额同比增长15.4%
- 多项数据呈现积极变化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 迎丰收、晒“醇香” 入冬“菜篮子”货足价稳
-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成立90周年暨2024年年会举办
- 抖音集团发布2023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助力中小企业发展是亮点
- 海外网评:枪支暴力顽疾凸显美国治理失能
- 杭州千岛湖赴穗开推介会 拓展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市场
- 各地铁路公安多彩活动庆祝第五个中国人民警察节
- 文明之美看东方丨为什么说中华五千多年文明是历史真实?考古学家这样说
- 为防止嬉闹时受伤 旅日双胞胎大熊猫将分开生活
- 报告:中瑞自贸协定十年来为两国企业带来新机遇
- 轻薄且强大 荣耀Magic Vs3折叠屏新品发布,售价6999元起
- 以军宣布已完成向黎真主党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的部署工作
- “观潮——澳门当代艺术25年”展亮相珠海金湾艺术中心
- 春节档竞争激烈,《满江红》为何夺冠
- 印尼一季度GDP增长5.11%
- 全球近2000家品牌亮相2024广州中食展
- “欧元缔造者”、欧委会前主席德洛尔逝世 享年98岁
- 何以中国丨“粽”情“疆湖”,哪款是你的心头好?
- 广东艾滋病母婴传播率降至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