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苹果ID就能借钱?警惕现金贷穿“马甲”再现
用苹果ID就能借钱?警惕现金贷穿“马甲”再现
谭慧婷 何曦悦 王辰阳
“无需抵押、不打借条、不看征信,只要有苹果手机,就能轻松借款。”一时糊涂用自己的名誉与征信抵押的校园贷、现金贷等早已不是新鲜事,但“苹果ID”也能用来贷款,听上去就有些匪夷所思。
记者调查发现,包裹在“无需抵押、秒速放款”糖衣之下的“苹果ID贷”,其实是针对苹果手机用户的现金贷新变种,其背后暗藏诸多风险。
糖衣下的“苹果ID贷”
前段时间,微博用户“麦子俊i”碰上一件奇怪事。顾客送修的一台苹果手机的屏幕上,赫然跳出显眼的大字:“账单已违约,全额有压力可申请续约660(元)。仍不处理手机锁定,后果自负……”
因为这条热门微博,“苹果ID贷”这种新型借贷形式浮出水面,这部无法使用的手机正是“ID贷”带来的“苦果”之一。
记者调查发现,号称“零门槛、无要求”的“苹果ID贷”专门针对使用苹果手机、急需用钱的用户,借贷周期以7天为主。一位放贷人员告诉记者,“苹果ID贷”要根据用户的苹果手机版本评估放贷金额,通常放款不多,大都在1000元—2000元。
根据该放贷人员介绍,借款人首先需要提供个人信息供他们审核,包括姓名、电话、学校/工作单位、手机号码登记实名时间与手机通讯录人数。通过审核后,借款人需要在自己的手机上登陆放贷机构提供的iCloud ID,将该账号与手机绑定,并打开“查找iPhone”功能。
确认借款人已绑定账号后,放贷机构会立刻修改账号的密码,让借款人无法解绑账号、无法关闭“查找iPhone”等功能。在借款期内,借款人仍可以正常使用自己的手机。一旦逾期未还清借款,其手机将被放贷机构锁定,无法使用。
此时,手机屏幕上会显示“丢失的iPhone”状态。放贷机构还会发出威胁信息,通常是要“打爆”用户的通讯录、公开其个人隐私等,令人触目惊心。
“ID贷”违法违规现象普遍
在各大社交平台上,“苹果ID贷”相关信息可以轻易被搜到,记者梳理发现,这些“苹果ID贷”违法违规现象普遍:
——暴露手机信息,用户隐私难保护。一旦绑定ID,放贷方将轻易获得用户手机中的通讯录、照片等隐私信息,许多放贷方以此威胁用户归还本息。
上海市信息安全行业协会专委会副主任、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张威表示:“有大量用户对于苹果手机ID的重要性并不了解。手机一旦绑定了他人的ID,APP的安装、卸载会受到控制,通信情况一览无余,同步到iCloud的照片还会被泄露。”
——“ID贷”涉嫌“砍头贷”和校园贷。根据记者与上述放贷人员的沟通,其提供的“苹果ID贷”业务涉嫌违反多项法规的规定,而这些现象在“ID贷”中普遍存在。
放贷人员向记者提供了一张“价目明细表”:“给你2000元,到手1300元,周期7天,到期还钱,可以续期,续息30(%)。”该行为不仅属于违法的“砍头贷”,其年利率更超过2800%。
——“ID贷”引发诸多乱象。绑定ID后,放贷人可以通过苹果的远程锁定设备功能,将用户的手机锁定,甚至抹去手机的数据。多位网友表示,自己按要求绑定了ID后,放贷人并未放款,反而直接向其敲诈勒索“开锁费”;还有网友按要求还付本金利息后,被多次索取额外钱财,想要解锁手机仍然困难重重。
“ID贷”实质上就是高利贷
不少借款者起初心存侥幸,认为只不过是绑定一个不影响手机使用的苹果ID。张威介绍,很多用户只在初次使用手机时注册了账号,此后便再也不会关注相关使用和授权情况,对于绑定他人ID的后果更是不甚知晓,往往在落入“ID贷”的深坑后才追悔莫及。
“对于苹果手机用户来说,‘ID贷’虽然看似零抵押,实际上却是押上了自己的个人信息乃至全部社会关系。”张威说。
尽管不少“ID贷”平台巧妙地套用了“手机回收”的名头,以“出租”“回购”为掩护,但专家表示,其借贷之实不容置疑。
上海市华荣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陈文龙表示,不少“ID贷”实质上就是高利贷。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审判工作的若干意见》,金融借款合同的借款人以贷款人同时主张的利息、复利、罚息、违约金和其他费用过高,显著背离实际损失为由,请求对总计超过年利率24%的部分予以调减的,应予支持。而大部分“ID贷”以7天为周期,其年利率实际远远超出24%的合理上限。“如果对方要求以超过24%的年利率还款,其主张肯定不会得到法院的支持。”
事实上,大量放贷人早已脱离法律的正轨,“打爆通讯录”“公开个人隐私”甚至“污蔑毁损个人形象”等催收手段层出不穷。
相关监管部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ID贷”等现金贷的变种,需要有关部门加强跨部门、跨区域协作监管。此前,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也提示,有部分机构或平台“换穿马甲”,以手机回租、虚假购物再转卖等形式变相继续发放贷款,广大消费者应保持警惕,审慎选择提供贷款服务的机构或平台,理性办理借贷。(新华社)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中新健康周报|医疗领域全国共立案5.2万人;海尔生物并购上海莱士
中新健康 | 首儿所通州院区主体结构封顶 预计2027年投入使用
中新健康|北大医疗今年前三季度收入约39.3亿元 预计年内实现盈亏平衡
医保统筹支付、个人自付、个人自费分不清?看完你就明白了!
东北铁栏杆是甜的?打出溜滑也能受重伤?这些操作轻易别尝试
专访哈佛大学刘军:AI医疗是人类医生的助手而非对手
在冬季如何防滑?不慎跌倒,如何正确处理?
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守正创新,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有些食物让我们心情愉悦
“碎片化睡眠法”危害大不宜效仿
木薯糖水爆火,有人为啥喝“中毒”了
厚底雪地靴易摔伤或致筋膜炎 提醒:80%的人鞋都选错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全国古籍办负责人就《2021—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答记者问
- “背篓专线”+免费摊位 这里的故事很温暖
- 春季喝茶必知的六大真相
- 广西地理标志数量与质量双提升 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
- 美媒:哈里斯卸任前将访问新加坡、巴林和德国
- 美国推动北约“膨胀” 欧洲安全日益恶化
- 浙江宁波民主评议“快问快答”:如何快乐优雅地老去?
- 第十九届深圳文博会开幕 国际参展机构数量创新高
- 世界遗产中的“活”文化 北京中轴线在保护传承中焕发新生机
- 202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他!
- 石头科技荣登《Google x Kantar BrandZ 中国全球化品牌 2024》榜单第32名
- 日元对美元汇率再创新低
- 四川成都:万人嗨歌激情回归 演出市场火热复苏
- 文旅局长“卷上天” 对行业发展有何启示?
- 北京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秋季“家年华”开幕
- 福建造国内领先7500车位LNG双燃料新型汽车船首航
- 第九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开幕 中外名家佳作荟萃
- 文化中国行丨突破实体藏品与线下空间局限 18国5000多件文物“云”上汇集
- “五一”假期建设者坚守岗位保进度 用劳动诠释“最美”
- 中国乒协就近期“饭圈”乱象发布声明
- 热门推荐
-
- 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北京图博会北京展区版权贸易取得丰硕成果
- 中国舞工作坊结业仪式伦敦举行
- 《二十四节气儿歌》让孩子们在儿歌中与二十四节气快乐相遇
- 专家学者看好下半年中国经济挑战中见韧性
- 增量政策可感可及,为民营经济增信心、添活力
- 中国驻日本大使吴江浩会见德岛县知事后藤田正纯
- “熊猫笋”有多甜?
- 特朗普成美国史上首位被判有罪的前总统 拜登回应!
- 2023年11月全国受理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1814万件
- 清华小伙3年相亲百余次终成功 分享相亲日记引热议
- 达能首席执行官盛睿安:希望为中国老年人口的饮食结构变得更好做贡献
- 中新健康 | 国家疾控局积极推进重大传染病规划编制工作
- 屈原故里宜昌推出“国潮端午”盛宴激发文旅活力
- 【节气里的大美中国】来自惊蛰的信丨绽放吧!用积蓄了一个冬天的力量
- 杭州:“特色村庄”带来乡村振兴新图景
- (身边的变化)内蒙古大漠致富曲:“乡村守护人”助力农产飘香
- “老北京、轻喜剧、重悬疑” 话剧《半个月亮掉下来》首演
- 这届年轻人,也太“传统”了吧!
- City Walk成中国民众过节新选择 城市漫步所见皆风景
- 外籍留学生走进青岛胶州体验中国乡村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