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不认识”的故乡可能才是最真实的家乡
“让人不认识”的故乡可能才是最真实的家乡
■在返乡书写中,人们的乡愁,总是系于一个纯真而且永远不变的、只存在于过去的家乡。但这是一种对故乡的美好想象,故乡一直在变化,乡音也包括在内,这种不断变化、“让人不认识”的故乡,可能才是最真实的家乡。
———————-
从珠三角核心区的深圳,回到位于粤东的小城河源,并不是一段遥远的路程。每年春节期间,这段不到200公里的路途,不仅连接着两座城市,也连接着我们一家人的乡愁。如此之短的距离,让乡愁这个词显得有些矫情。我却常常觉得,自己和家乡在文化层面上总是若即若离,有所隔膜。
坦诚地说,从小学起,我就在深圳长大,即使如此靠近,这段归乡的路程也只有在每年过年假期时,伴随着汹涌的车潮与拥挤的人潮,才会排上我的日程。因此,我对家乡的记忆大多都是支离破碎的片段。每年春节,我都要经历这样一个“周期”——从现代大都市迅速被抛回到平静的小城,再到乡村的老家,最后又返回到深圳。每次归乡,我都能感受到这几个地点的巨大差异,这种差异能从在车上向窗外张望的地景中看到,在与家乡朋友的交谈中听到,也会在与亲戚的饭桌互动中感觉到。
小时候,我对深圳与家乡差异的感知,无非是繁华程度不同这类表面的东西。然而,随着我的学习与成长,我对家乡也有了新的感知。最近几年,我在返乡最直接感知到的差异,不是别的,而是语言的差别。河源属于客家人聚居地区,日常使用的语言是客家话,而深圳作为移民城市,居民来自天南海北,因此日常生活中听到的基本都是普通话。尽管我从小便在深圳长大,但当我下车踏上家乡土地那一瞬间,扑面而来的客家话,还是让人感到万分熟悉。当充斥在周围环境的嘈杂声响都夹杂着客家话的音调与词汇,与乡音阔别已久的我,才会猛然意识到自己回到了家乡。
乡音作为故乡的标识,并不仅仅在与某一个人的对话中出现,更重要的是,它是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环境声,哪怕并没有在与谁说话,不时出现的乡音也会提醒我,此时正身处家乡。这与在深圳时截然不同。城市环境中充斥的不同腔调的普通话,当然是多元包容的象征,但总是让人觉得,自己并不属于其中的任何一种。许多人在初入大城市时,都需要调整与适应自己的语言使用方式,从家乡话过渡到普通话,不同的语言使用方式塑造了他们不同的认同,也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家乡的语言总是会让人想起童年,想起自己归属的地方,也正因如此,众多“返乡叙事”才会对乡音与家乡话如此强调与眷恋。语言是族群与地方认同的重要标志,许多社会学者都指出,语言认同在群体身份建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谓语言认同,就是指使用某种语言,能让个人以及群体建立某种自我认同的标准,从而产生归属感。家乡熟悉的语言环境,无疑让归乡的游子回忆并强化了自己作为某种方言使用者的身份,进而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对故乡与故土的眷恋。
有趣的是,今年返乡时,我发现家乡的环境里,有越来越多普通话与其他方言开始掺杂其中。我和亲戚聊天才了解到,河源这座曾经给我留下“封闭”印象的小城,其实早已和往日不同,走上了开放与发展的高速路。从其他地方来到这里追求发展的人们,自然而然地将他们自己的乡音带入了这个曾经只有客家话的小城,而这或许正是在我来到深圳乃至出生之前,曾经在深圳发生过的事情。交谈期间,亲戚不经意地抱怨了一句:“他们讲的话都听不懂!河源人就该讲客家话嘛!”这不禁让我想到许多返乡笔记不断感叹“故乡的消逝”,悲鸣越来越多的外来者改变了家乡的环境,乃至于让生养自己的地方成了“回不去的家乡”。尽管这种抱怨显得有些促狭,但如果家乡人们说的话不再能够让归乡者产生熟悉的亲切感,又该怎么让人们发自内心地认同它为故乡呢?
但反过来想,常年负笈游学的我,恐怕没有资格去抱怨别人“改变”了我的家乡,当我在我不熟悉的地方求学、打拼的时候,我又何尝不是在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改变”别人的家乡呢?家乡话固然需要保护与发展,但有更多不同的腔调出现,是跨地区交流的一种必然。与现代化相伴的,是人们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可以自由地迁移。无论是将自己家乡的魅力展示给外来者,还是让外来者为家乡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都算得上是好事。在这个过程中,存续本土文化固然重要,但我们也完全没必要把外来者当做乡愁的“敌人”。
长期以来,社会上都流行一种典型的返乡书写。在这种返乡书写中,人们的乡愁,总是系于一个纯真而且永远不变的、只存在于过去的家乡。但正如一些评论所指出的,这是一种对故乡的美好想象,故乡一直在变化,乡音也包括在内,这种不断变化、“让人不认识”的故乡,可能才是最真实的家乡。
当然,无论针对的对象是否真实,乡愁总是难免的。毕竟,乡愁并非仅仅是对某片土地的眷恋,也是对往昔美好童年时光的怀念,以及在人们遭遇挫折时可以寻求的避风港湾。无论家乡在哪里,变成了什么样子,只要有生活,就会有乡愁。为此,我们记忆中的乡音永远会在我们内心深处回响,而我们也不妨对流变的乡音多一些包容。
罗广彦 来源:中国青年报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中新健康周报|医疗领域全国共立案5.2万人;海尔生物并购上海莱士
中新健康 | 首儿所通州院区主体结构封顶 预计2027年投入使用
中新健康|北大医疗今年前三季度收入约39.3亿元 预计年内实现盈亏平衡
医保统筹支付、个人自付、个人自费分不清?看完你就明白了!
东北铁栏杆是甜的?打出溜滑也能受重伤?这些操作轻易别尝试
专访哈佛大学刘军:AI医疗是人类医生的助手而非对手
在冬季如何防滑?不慎跌倒,如何正确处理?
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守正创新,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有些食物让我们心情愉悦
“碎片化睡眠法”危害大不宜效仿
木薯糖水爆火,有人为啥喝“中毒”了
厚底雪地靴易摔伤或致筋膜炎 提醒:80%的人鞋都选错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哈萨克斯坦向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出口总额增加
- 天津印发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启动专项实施办法
- 围墙遮住了雪山 也遮住了长远发展的视线
- 江苏、河南启动2024年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
- 央华版话剧《如梦之梦》福州首演 剧中人物动漫形象首次对外发布
- 换医院看病不用重复检查,医疗机构信息如何互通共享?
- 广州粤剧“春班”受热捧 多场演出票房喜人
- 湖南杂交稻首次出口冈比亚
- 暴雨袭三省 南方电网出动上万人次抢修复电
- 北京开展虚假认证专项整治行动 打击网络售卖虚假证书等
- “寻年味 话年俗” 这里活动精彩纷呈
- 全国首单水土保持碳汇交易签约
- 赏秋被困深山已发生多起!探寻美景一定注意安全
- 俄乌局势进展:欧取消乌农品进口限制 俄称乌向赫尔松发射32枚炮弹
- 中国驻俄使馆向列宁故居博物馆捐赠办公物资和中文导览设备
- “一带一路”口岸行 中老铁路跑出互利共赢“加速度”开启“发展路”
- 专家学者江西南昌共探区域高质量发展
- 故宫联手避暑山庄办新春宫灯展 打造京津冀地区新春旅游新高地
- “链”出新动能|滨州:以“链”布局,绘就新时代产业新蓝图
- (新春走基层)江苏徐州铁警坚守春运一线 用心守护中欧班列安全
- 热门推荐
-
- 实现居住友好 青年有哪些期待
- 打糍粑喝摔碗酒 外国友人江西上高体验水酒文化
- 用好“商会”藤蔓 浙江“千岛之城”岱山壮大地瓜经济
- 埃及两辆客运列车相撞 已致3人死亡49人受伤
- 乡约福建:高粱丰收映红致富路
- 发展武道运动促全民健康 第二届全国武医健康养生大会在湘举行
- 广西供销系统持续做好“土特产”文章 年销售总额逾2148亿元
- 特朗普“封口费”案下周开审 推迟请求再遭驳回
- 1月北京CPI同比下降0.4% 降幅收窄
- 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 各地各学校“一校一策”积极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
- “中国节”变“世界年” 中国春节已成西方年末重要销售季
- 人民币与印尼卢比结算汇兑直通车首发
- “临海K歌”夏日流行 年轻人热衷趣缘社交
- 联合国一架飞机在索马里被“青年党”劫持
- 梧桐树下体验非遗 东南大学初冬“限定美景”上线
- 查扣涉案黄金4976克!女子投资530万 竟是电诈“洗钱”
- 长沙以文旅盛宴“对话”世界 彰显文旅名城新形象
- 世预赛“模拟考试”定主力阵容 国足8月底战亚洲强队
- 广东开平一校园周边出现“人贩子”?当地教育局辟谣
- 中交天和盾构机加快“走出去”步伐,高端工程装备全球供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