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妖怪”别走!科学照妖镜来也
深科·浅说
舌尖“妖怪”别走!科学照妖镜来也
公元2019年已经来了。和我们一起迈入新一年的,还有2018年留下的一系列舌尖上的“妖怪”:“咖啡真的致癌吗?”“食用盐中添加亚铁氰化钾堪比毒药吗?”“益生菌成了‘无益菌’?”“非洲猪瘟蔓延,猪肉还能吃吗?”……
如何识别这大大小小的“妖怪”?莫急莫急。科学照妖镜来也!
咖啡真的“致癌”?这样的说法已经屡见不鲜,但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它又火了。起因是2018年3月底,美国某法院判决称:加州的咖啡销售者必须在咖啡产品上贴癌症警告标签,明确标示咖啡中含有致癌物质——丙烯酰胺。这再次引发人们对“咖啡致癌”的担忧。
丙烯酰胺是什么?科学的解释是:食品中的丙烯酰胺,是糖类与氨基酸在高温下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的副产物,对人和动物都具有神经毒性,对动物具有致癌性。不过,这些毒理学数据均是基于丙烯酰胺,而非咖啡。
正如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给出的判断:咖啡中含有丙烯酰胺,并不能推导出咖啡与人类致癌的相关性。目前尚缺乏咖啡与人类致癌的相关性证据。
这里必须引入另一个概念,即“量效关系”,这是评估食品安全风险的关键因素,离开剂量谈“有毒、致癌”会对人们产生极大误导。
以咖啡和丙烯酰胺为例,一个体重60千克的人,每天至少可耐受156微克丙烯酰胺,相当于12千克咖啡提供的剂量。即便是把咖啡当水喝,人一天也很难达到这个量。
类似的逻辑,还能在“食用盐中添加亚铁氰化钾堪比毒药”这个问题上找到答案。2018年,网上流传文章称,食盐里添加了亚铁氰化钾,食用后会对人体的肝脏、肾脏造成危害,甚至毒死人。
消息一出,不少人为之一震,但稍做些功课就会发现:亚铁氰化钾是我国允许使用的一种抗结剂,主要是为了防止精制盐结块,使其保持松散或自由流动的状态。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给过一个更为具体的解释:亚铁氰化钾中的氰离子与铁结合十分牢固,在正常食品生产或食物烹饪的温度下(100℃~200℃),不会有氰离子释放,更不会产生有毒物质氰化钾。
还有历史数据佐证:亚铁氰化钾的安全性已被多个国家与国际组织广泛认可,作为食用盐中的抗结剂已有20多年的应用历史,目前尚未发现一例因为食品中添加了亚铁氰化钾而出现的中毒事件。孙宝国的结论是,按照相关规定在食用盐中合理使用亚铁氰化钾,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让人头疼的,还有益生菌究竟是不是“无益菌”?这是一个发酵于科学界内部的问题。
2018年9月起,有两个顶级期刊刊发有关益生菌与健康的相关文章,一些媒体在援引这两篇研究文章时指出:“益生菌不仅无益,还有害健康”,益生菌成了“无益菌”。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厉曙光表示,人类已有上千年的益生菌食用史,长期的食用史充分证明了其安全性。
至于益生菌有没有益处,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目前,科技界正在通过研究逐步发掘益生菌的有益作用,许多医学证据已表明益生菌可有效防治消化道疾病。不过,益生菌对人体发挥的功效作用具有菌株和人群特异性。一项显示益生菌制剂无效的实验结果,并不代表所有益生菌制剂均对人体无益。
换句话说,一个“实验结果”不能等同于学术界公认的“科学结论”。
这也是厉曙光不断提醒的一个事实,即科学研究成果往往是在“特定人群中”与“特定实验条件下”采用“特定实验材料”等条件下发现的。人们应在其特定条件下解释研究结果。
己亥猪年未到,猪却已经先火了:非洲猪瘟当选为2018年度社会生活类十大流行语。公众谈猪色变,猪肉还能吃吗?“能吃!”当食品专家给出肯定的答案,公众反而有些迟疑:真的能吃?
在“食以安为先”这样的公共问题面前,一句简单的回答,似乎很难打消公众的疑虑。
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院长王守伟给出的解释是:猪是非洲猪瘟病毒唯一的自然宿主,近百年来没有一例人感染的情况。因此,现在可以说,人类不会感染非洲猪瘟病毒。非洲猪瘟也不会对猪肉及其制品的食用安全造成影响。
有定义,有数据,有推理,有结论。这样的解释,远比一两句“患病猪肉不会流入正规市场”“消费者可以放心食用”的保证或呼吁,可能更会让人放心。
在科学的力量面前,舌尖“妖怪”原形毕露。
邱晨辉 来源:中国青年报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中新健康周报|医疗领域全国共立案5.2万人;海尔生物并购上海莱士
中新健康 | 首儿所通州院区主体结构封顶 预计2027年投入使用
中新健康|北大医疗今年前三季度收入约39.3亿元 预计年内实现盈亏平衡
医保统筹支付、个人自付、个人自费分不清?看完你就明白了!
东北铁栏杆是甜的?打出溜滑也能受重伤?这些操作轻易别尝试
专访哈佛大学刘军:AI医疗是人类医生的助手而非对手
在冬季如何防滑?不慎跌倒,如何正确处理?
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守正创新,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有些食物让我们心情愉悦
“碎片化睡眠法”危害大不宜效仿
木薯糖水爆火,有人为啥喝“中毒”了
厚底雪地靴易摔伤或致筋膜炎 提醒:80%的人鞋都选错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于山水自然中体悟心法 “载艺·归来”文蔚艺术回顾展在京开幕
- “父母护理假”升级,如何让劳动者“敢休能休”?
- 天寒人更勤 山西闻喜阳隅1.67万亩果园冬管忙
- 江西公安机关出台25条措施支持服务企业发展
- 8月中国多地土拍降温 22城底价成交地块占比近七成
- 暑期临近,热门线路来了!
- 国际最新研究:私人航空业二氧化碳年排放量过去5年增加46%
- 测试报告说法不一 激光电视让家长半信半不信
- 华为用科技守护拉萨之“肺”
- 财政部:1—11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9010亿元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有关司局负责人就《行政处罚裁量权实施办法》答记者问
- 【3.15特别策划】疯狂的“珠宝古玩”,在直播间里收割中老年人
- 如何保障核安全?记者探访中国最南端核电基地
- 塔里木油田深地塔科1井钻探深度突破万米
- 新中式风起,“泼天流量”向何处引
- (乡村行·看振兴)福建建阳:三代茶人的坚守成就匠心
- 海关总署:全年有信心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
- 又到毕业季 毕业生们为什么喜欢、需要毕业旅行?
- 烟台葡萄酒力争再进阶 百年张裕以创新谋机遇
- “东南亚科技创新与合作福建行”活动举行 8个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签约
- 热门推荐
-
- 《蓟州疑云》回归剧场 重拨千年疑云再燃观众热情
- 昆仑万维正式发布首款AI流媒体音乐平台Melodio
- “跨界”科学家 “斜杠”科研路
- 国家一级编导陶春:愿为云南文化艺术奉献毕生精力
- 中欧班列+航班航线 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空中物流走廊正在形成
- 国际识局:北约峰会落幕,乌克兰得到“大礼”还是“空头支票”?
- 浙江两会观察:土味农产品如何满足新期待?
- 2024年广东非遗周暨佛山秋色巡游活动开幕
- 铁警陈涛:守护“蔗”里的安全与甜蜜
- 济南“高跷酸妮”火出圈,千娇百媚的“她”竟是小伙
- 从城市出发,开着房车解锁户外旅行“任意门”
- 如何使用酒精居家消毒?
- 福州工艺美术创新设计“如意杯”大奖赛作品亮眼
- 初中生“嗑药”昏迷进ICU?药房向未成年销售处方药频发背后
- 丰富业态打造旅游升级版 县域游成“银发族”旅居养老“新宠”
- 雁栖湖畔“地球”转起来 能精准模拟地球上气象洋流植被等变化
- 全国“最美基层好医生”钟红光:扎根乡村28载 尽心为民守健康
- 九省通衢聚活力 草本科技映未来丨毛铺草本中国行第二季圆满收官
- 美国学者:美国新一届政府应当推动中美关系再出发
- 抽烟喝酒吃烧烤 22岁的她被“中老年癌”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