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
货币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政策工具,对经济运行具有深刻影响。2024年以来,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环境、形势,我国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频频打出“组合拳”,展现出灵活适度、精准有效的特点,为经济回升向好营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总量平稳结构优化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11月末,我国人民币贷款余额254.68万亿元,同比增长7.7%;广义货币(M_2)余额311.96万亿元,同比增长7.1%;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405.6万亿元,同比增长7.8%。
“金融总量增长平稳,流动性合理充裕,对实体经济保持了较强的支持力度。”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11月份狭义货币(M_1)余额同比增速较上月回升,M_2与M_1的“剪刀差”持续收窄,折射出经济向好态势。
货币供应稳定增加,有利于更好促进投资和消费。目前,我国银行体系贷款余额超200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余额突破400万亿元。庞大的总量规模为经济社会发展增底气、添活力。
看货币政策效果,不仅要看总量,还要看结构。2024年,中国人民银行设立5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设立3000亿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款,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1000亿元,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高质量发展关键环节的支持。11月末,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4.25万亿元,同比增长13.2%;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2.21万亿元,同比增长14.3%。
“目前多家银行正瞄准科创、普惠小微等领域发力,挖掘潜在信贷需求。”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经济回升向好的有利因素正不断累积,融资需求或将进一步改善。
调控强度不断加大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同时,也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金融管理部门加大货币政策调控强度,特别是2024年9月下旬以来,按照党中央部署,较大力度降准,实施有力度的降息,优化调整房地产金融政策,并创设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专项再贷款两项工具。一揽子增量金融政策实施以来,市场反应积极,社会预期好转。
数据显示,2024年前11个月,我国住户贷款增加2.37万亿元,11月当月住户贷款增长明显,这主要得益于住户中长期贷款增长。“我国住户中长期贷款以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为主,随着房地产金融政策落地见效,个人房贷提前还贷现象明显减少,房贷规模将持续企稳回升。近期商品房成交数据和金融数据改善相互印证,房地产市场和居民信心进一步增强。”温彬说。
2024年5月份,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设立3000亿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款,鼓励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支持地方国有企业以合理价格收购已建成未出售商品房,用作配售型或配租型保障性住房。“由中国人民银行提供低成本再贷款资金,能够激励银行加大对收购主体的支持力度,有助于地方政府加快商品房去库存进程。同时,收购后的商品房用作配售型或配租型保障性住房,能够更好满足工薪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董希淼说。
近日,为更好发挥证券基金机构稳市作用,中国人民银行启动了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第二次操作,并于2025年1月2日完成招标。作为支持资本市场发展的新政策工具,互换便利有利于盘活资产,统筹安排股市、债市等不同市场间的流动性,为资本市场持续带来“活水”,增强投资行为长期性和市场内在稳定性。
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也在加速推进落地。专家表示,这两个政策工具是长期制度性安排,对于资本市场长远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仍具调整空间
2024年,货币政策调整幅度不小。未来还有多大空间?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表示,降准政策实施后,银行业平均存款准备金率大概是6.6%,与国际上主要经济体相比,还有一定空间。“加大货币政策调控的强度,提高货币政策调控的精准性,有效落实存量政策,加力推动增量政策落地见效。”
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连续实施了14年的“稳健的货币政策”调整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释放出积极信号。中央财办有关负责同志表示,宏观调控基调的重大变化,主要考虑到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可能加深,国内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挑战,做好2025年经济工作,要迎难而上,积极作为,同时,我国也具备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的条件和空间,可以为实现全年目标任务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进一步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推动资金更快更多流向实体经济。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探索拓展中央银行宏观审慎与金融稳定功能,创新金融工具,维护金融市场稳定。”中央财办有关负责同志表示。
具体来看,举措包括:综合运用准备金、再贷款再贴现、公开市场操作等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推动社会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优化资金供给结构,更有针对性地满足合理消费融资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防范资金空转,兼顾支持实体经济增长和银行稳健经营的平衡;把握好内外均衡,发挥汇率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功能,加强汇率预期管理,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经济日报 记者 姚 进)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中秋点亮长三角“月”经济 潮流美食新式“夜游”受热捧
- 受台风影响 海口三港将于10月26日14时起停运
- 加拿大报纸出版商2022年总营收降至不足20亿加元
- “密室逃脱”意外受伤 赔偿责任如何分担(以案说法)
- 聚焦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堵点和卡点 上海出台多项支持性政策
- 美国多地遭遇冬季风暴 已致3人死亡
- 中国代表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第67届大会阐述中方立场主张
- 探访杭州亚运会医疗保障医院:高精尖急救设备亮相
- 八年间援疆工作见成效 “组团式”医疗援疆让更多患者有“医”靠
- 诺奖得主在颁奖晚宴上会品尝何等美食?
- 洗浴火出圈,沈阳元旦假期接待游客超240万人次
- 合理举措!商务部回应加强相关两用物项对美出口管制
- 故宫文化打造“宫囍龙凤呈祥”文创项目 让深宫中的非遗走进生活
- 美国路易斯安那理工大学发生持刀行凶事件 致四人受伤
- 国家审定一批高产优质抗病小麦新品种
- 潼南“海归”共探金融资本如何服务实体经济
- 报告: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的整体体验已全面领先
- 北京迎全市范围降雪 交通部门多举措应对
- 青海省第二十二批援布隆迪医疗队即将启程
- 中国内地首家机场离岛免税店开业12周年 销售额逾247亿元
- 热门推荐
-
- 柴达木盆地可鲁克湖鸟类监测首次发现新物种
- 河北累计派出卫生防疫队1359支5180人 全省累计消杀5810万平方米
- 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四年来参与人群超百万、参赛作品超20万件
- 专家呼吁:医务人员、老年人优先接种流感疫苗
- 生育力保存患者公益网站上海上线 为肿瘤患者提供更多生育机会
- 重返首尔梨泰院:“愿逝者成为星光闪耀”
- (新春走基层)广西千年狮舞好戏连台 “00后”挑大梁“闹”新春
- 多家国际机构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 海外媒体作出积极评价
- 华为推出鸿蒙4 将接入AI大模型
- 四川盆地江汉黄淮等地有强降水 黄淮等地有强对流天气
- 珠江委多举措应对今年北江韩江首次编号洪水
- 呼吸道传染病来势汹汹 专家提醒切勿盲目盲目用药
- 上海-伦敦影视产业对话会在伦敦举办
- 2024清华财经新闻论坛将于美国华盛顿召开
- 宁夏将投入125亿元办好40件群众急难愁盼民生实事
- 北京第三代社保卡需要自行申领吗?是否需要激活?
- 中国大市场 世界大机遇丨欧姆龙:中国高水平开放给予外企更多机遇
- 看广告、引导付费,有的公厕取纸方式真离谱丨城市体验官
- 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全球领导力学院
- 黄河上游“河湟间”累计绿化国土面积超824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