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脑思考时“转速”快还是慢?
人们总觉得自己的内心世界无比丰富,仿佛有无数的想法和情感在头脑中涌动,只是难以通过语言或文字表达出来。美国企业家埃隆·马斯克在与播客主持人乔·罗根的对谈中形象地称之为“带宽问题”。马斯克想创造一种革命性接口,让人脑能直接与计算机对话,再也不受限于语言或书写速度。
但即使马斯克成功了,他可能仍会感到沮丧。最近发表在《神经元》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揭示了一个冷酷的事实:人类的思维速度仅为每秒10比特。这就是人类用来记忆、决策和想象的速度。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类的感官系统每秒可以捕捉多达10亿比特的信息。
这种巨大的落差让人难以接受,研究人员赋予其一个贴切的名称:“马斯克错觉”。
“人类大脑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大。”研究的合著者、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神经科学家马克斯·梅斯特认为,“在作决定这件事上,大脑的速度慢得可笑,甚至远不如我们日常使用的任何设备。”
为什么大脑处理信息如此缓慢?这一现象源于思维处理的单线程模式。感官系统能并行处理数十亿比特的信息,像一条宽阔的高速公路。然而,这些信息进入大脑后,却被迫通过一条狭窄的单车道,最终只能处理每秒10比特的信息。
人类大脑堪称一头猛兽。它的800多亿个神经元形成了数万亿个连接。这些连接以各种方式组合在一起,使人类能感受、想象,并在人类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方式。相比之下,果蝇的大脑简单得多,只有区区10万左右的神经元。但这已足够支持它们飞来飞去寻找食物,并与其它果蝇“商量”事情。
为什么人类大脑不能像果蝇大脑一样快速并行处理信息完成复杂任务呢?答案或许在于必要性,更准确地说,缺乏必要性。
“我们的祖先生活在一个相对缓慢变化的环境中。”马克斯·梅斯特表示,“大多数时候,我们的大脑并不需要超快的处理速度。”
了解人类大脑的进化过程或许能为人工智能的改进提供重要启发,同时让其更好地适应人类独特的神经结构。至少,从这个角度看,放慢脚步、以简单问题为起点理解世界,或许能带来更深层次的智慧和洞察。
◎本报记者 张佳欣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浙江区域观察 两届“民营企业家节”带来了什么?
- (新春见闻)百年社火村:制造年味 留住乡愁
- 国庆假期首日高原铁路客流量破纪录
- 梁晓声:作家如果不能超越自己,那也就是一个写故事的人
- 全国出版融合发展论坛在京举办 助力出版高质量发展
- 云南持续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Ⅱ级预警
- 越剧《万婴之母》踏上“回家之旅”
- 线上线下多彩活动助力“陪伴型”六一
- 台风“泰利”来袭 广东湛江市区所有商场停止营业
- 新造车企业正告别“代工模式”
- 两百多件文物呈现“璀璨波斯”
- 近距离接触高科技 福州科技活动周启动
- “找个搭子上夜校” 青年夜校成夏都青年新“夜宵”场
- 过年丨文明之美启新春
- 以美防长会面 对缓解加沙局势只是“隔靴搔痒”
- 能源宪章条约难续欧洲“情缘”
- 2023年全球显示面板出货面积中国占比逾七成
- 今年前11个月上海金银珠宝类消费额达335亿元
- “我为中山路作幅画”登场 厦门22位名家助阵
- 写给毕业生的劳动法律知识十问十答
- 热门推荐
-
- 国铁沈阳局严阵以待 迎战台风“格美”
- 厄瓜多尔发生全国停电 约1800万人受影响
- 吟诗颂词品端午 北京市属公园推出52项端午文化活动
- 长三角消保委联盟倡议景点儿童免票实行“双轨制”
- 2023年以来宁夏警方破获经济犯罪案件800余起 挽损6.2亿元
- 美国纽约社区银行股价大跌 区域性银行阴云再起
- 2024高考今日开考,1342万考生赶赴考场!
- 新一轮“以旧换新”开启 家中被淘汰的“大块头”何去何从?
- 浙江设立企业合规师培训示范基地 建设合规人才队伍
- 财政部:11月份全国共销售彩票527.06亿元
- 京津冀协同推进区域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
-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11月13日起闭馆
- 农民工大叔受邀在音乐厅演奏钢琴
- 触摸历史创新传承 陕西征集非遗“活化”利用优秀案例
- 【环时深度】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国知行合一
- 青藏高原东部有持续雨雪 冷空气影响华北东北地区
- 近百款“敦煌文化校服”发布:壁画团花图案“轻舞飞扬”
- 外媒:2022年逾2.1万人偷渡至英国,“未被发现”
- “我读中国”中泰青年文化交流活动曼谷举行
- 沪上老字号月饼“新品”频出,“旧味”畅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