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省会城市崛起 与欧美老牌城市同台竞技
中新网11月22日电(中新财经记者 吴涛)北京再次荣登自然指数全球科研城市排行榜榜首。这也是自2016年以来,北京连续8年在该榜单中排第1名。
11月21日,科技创新中心与科研城市论坛在清华大学举行。施普林格·自然在该论坛上发布的《自然指数-科研城市 2024》显示,中国的科研产出继续强势增长,北京再次登顶科研城市榜首,且优势进一步扩大。
在全球前10大科研城市中,中国占到了5席,分别是北京、上海、南京、广州和武汉。美国有4个城市上榜。第10名为日本东京都市圈。
施普林格·自然相关负责人解读时表示,今年,上海取代纽约成为第2名,纽约跌至第3位,这也进一步巩固了这一趋势。纵观今年的科研城市,一个更有意思的现象是中国省会城市的崛起。从西部的成都到东部的合肥,有些省会城市虽然不为西方国家熟知,但正在与欧美的一些老牌科研中心同台竞技。
在该论坛上,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发布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4》(GIHI2024)显示,北京也上榜单,蝉联全球第三,粤港澳大湾区第六,上海超越巴黎、东京,上升至全球第七。
什么因素影响一个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呢?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在致辞中指出,科技创新是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创新活动从未在真空中发生。一个良性运转的创新生态系统,需要集聚创新制度、人才、大学、科学基础设施、创业支持以及科技金融服务等关键要素。
世界知名学术机构施普林格·自然大中华区总裁安诺杰接受中新财经采访时表示,一个城市长期投资是决定起创新能力的关键,另外人才的聚集,良好的合作氛围,以及长期的开发度都会影响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朱学彦接受中新财经采访时称,科研创新能力较强的城市有一些共性,比如科研资源大量集聚,人才大量集聚,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集聚,是生态整体方面。
同时,朱学彦指出了一些城市存在的问题,同质化竞争严重,尤其是人才引进上面,海外人才流入非常有限,“我们需要结合本地城市的特点,把不同于其他城市的优势发挥出来,而不是简单的补短板。”
在全球创新格局加速重构的背景下,杨斌认为,开放与合作正推动知识、资源和技术的全球流动。为此,既要着力打造自身创新生态,吸引全球优质创新资源,也需更加积极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寻求共赢发展。(完)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25吨泰国冻鸡副产品从关累港口岸入境
- 四代艺人传承花鼓灯 “淮畔幽兰”韵动海外
- 东日本铁道公司:新干线相继停运或延误 约6.39万人受影响
- 数字化转型加速 金融服务便利性进一步提升
- 中钢协:支持商务部就加拿大对华相关限制性措施进行反歧视调查
- 美国2024大选初步结果明朗:特朗普共获312张选举人票
- 中国最后一支使鹿部落预计今春产驯鹿宝宝300余头
- 六盘山下“赏花经济”催热乡村游
- 印尼总统佐科发表任内最后一份国情咨文
- 2023年中国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达93.65%
- 以军已有153名士兵在加沙地带的地面军事行动中死亡
- 中国驻贝尔法斯特总领事张美芳走访北爱尔兰弗马纳市
- 2022年中国广播电视行业总收入超12419亿元
- 云南玉溪“无声饭店” 残运会冠军经历疗愈人心
- 天津不养闲桥 “依桥造境”提升城市文化创造力
- 强对流天气致浙江多地出现冰雹
- 张家界口岸出入境流量突破50万人次
- 报告:我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 新型消费潜力迸发
- 毕业旅行“课本游”人气旺
- 叙利亚反对派武装攻入哈马市,叙国防部长最新回应
- 热门推荐
-
- 尼日利亚中部发生系列袭击事件 致至少30人死亡
- 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发生7.1级地震 27趟列车运行受影响
- 山东空、铁、海运齐发促外贸
- 36个杂技(魔术)节目将亮相第十二届全国杂技展演
- 以色列民众大规模示威 停火谈判在开罗继续
- 唯品会“线上奥莱”展馆亮相进博会,首次发布全球买手宣言
- 北京开展中秋国庆食品生产安全监督检查
- 中外专家山西共议中西医结合免疫学发展
- 中国科大团队研发“原子算筹”软件 助力新材料研发
- 美俄勒冈州一轿车撞上货运列车 3人死亡,1人被直升机送医
- 2023年上海外港口岸汽车出口再创历史新高
- 一批重大项目在上海静安区集中开工 总投资逾185亿元
- 中国A股9月开局遭遇调整 保险股逆势上涨
- 河南太康通报“16名学生用餐后不适”:初步认定食源性不适 学生均已返校
- 发现汉代文字瓦当之美
- 广铁今年暑运已发送旅客逾3000万人次
- “银发科技伙伴计划”终选三个共创项目,聚焦科技助老创新解决方案
- 以色列总理任命新驻美大使
- 海口产业园区发展势头强劲 产业集群效应显现
- 今年北京入夏时间为5月14日 比常年偏早6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