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船票”,小众的抢手货?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 李明子
2024.11.18总第1164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不久前,340多万人在线围观了2张“太空飞船”船票的直播售卖过程。这场由商业航天公司发起的太空旅行,将于2027年兑现。为短暂逃离地球,每位购票人最终需支付100万元。
该公司工作人员回复《中国新闻周刊》,公司成立八年,一直致力于可回收液体运载火箭的研发,首枚火箭,也就是2027年运载飞船的火箭即将于2025年首发。之所以提前三年预售船票,“选择双十一前这个时间点在淘宝直播间发售,通过跨界合作的方式在市场上和舆论上产生比较大的影响,是为了让大众对太空旅游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提前适应的过程”。
不可否认的是,太空旅行照进现实的速度远比想象中更快。当国内各家商业航天公司还在追赶百公里高空的亚轨道飞行技术时,埃隆·马斯克旗下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已经完成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商业太空行走,乘客亿万富翁贾里德·艾萨克曼在距离地表700多公里处将身体探出太空舱,望着蓝色星球,感叹“地球真是一个完美的世界”。
两个多月前,由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创办的蓝色起源,完成了第八次载人旅行任务。尽管仍未公布太空旅行价格,但一家名为MoonDao的公司对媒体透露,其在2022年订购的两个座位价格是250万美元,即单个座位125万美元,已经降到首次飞行票价的1/16。
“国内多家航天公司都在尝试从不同技术路径切入太空旅行市场,无非是看谁先一步成功跑通,这个时间不会超过5年。”未来宇航创始人、专注于高科技天使投资的牛旼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在不远的将来,太空旅行似乎不再只是富豪的游戏。普通人何时能圆太空梦,究竟谁在为太空旅行买单?在这条探索未来的高科技赛道上,中国商业航天和跑在最前面的国家还差多远?
价格更“亲民”
“当多星球生活成为现实,火箭和飞船将只是最基本的交通工具。”牛旼认为,太空旅行市场何时迎来爆发,则取决于科技进步的速度,何时能将星际穿越的成本“打下来”。
2019年,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曾宣布允许私人乘坐美国飞船前往国际空间站旅行,往返“船票”约5800万美元,每人每天还要额外支付约3.5万美元的食宿等费用。SpaceX提供的轨道飞行,票价同样不菲,美国宇航局监察长曾透露,SpaceX载人龙飞船(Crew Dragon)一个座位的价格约为5500万美元。
在太空旅行的话题榜上,3家由亿万富翁创立的私人航天公司近年来轮流占据中心地位。SpaceX是唯一一家将普通人送入轨道并送往国际空间站的公司,而杰夫·贝索斯的蓝色起源和理查德·布兰森的维珍银河则以亚轨道飞行项目闻名。
牛旼介绍,维珍银河采用的是空射太空船的方式,看起来特别像是“太空蹦极”,能飞抵距离地面约80公里的高度。蓝色起源的旅游产品不使用太空飞机,而是用新谢泼德火箭将太空舱送到100多公里的高空,之后火箭与飞船分别回收。
预售2027年亚轨道飞行船票的深蓝航天,其产品飞行过程约12分钟,至少5分钟处于失重状态。据深蓝航天董事长霍亮在直播间介绍,发射时,飞船会经历从缓慢起飞到加速上升的过程,这与航天员乘坐载人运载火箭穿越大气层的过程完全一致。在飞船到达最高点时,飞船与运载工具分离,继续向上飞行一段时间,随后开始下坠。
“相当于乘坐飞行器在太空做近乎垂直的抛物线飞行。”牛旼介绍,所谓“亚轨道飞行”,就是将游客送到约100公里高的太空边缘,与300公里以上的轨道飞行或送入400公里左右太空站的旅行相比,亚轨道飞行难度更低,时间更短,价格也更亲民。
蓝色起源首次亚轨道飞行的票价高达2000多万美元,如今亚轨道旅行已降至每次二三十万美元。“价格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运载火箭的回收和重复使用。”牛旼介绍,火箭重复使用可以提高发射效率,同时摊薄成本。对于整个产业而言,只有实现火箭入轨和回收,商业航天市场降低成本的大门才算真正打开。
“成功前摔几次”
今年9月下旬,成立八年的深蓝航天终于对自研的“星云一号”火箭进行了首次高空垂直回收飞行试验,但在最后着陆阶段发生异常,出现部分箭体毁损。据深蓝航天分析,发生异常的原因是发动机调推伺服跟随控制指令出现异常,导致箭体着陆高度超过设计范围。
“这是产品问题,不是技术方案层面的问题。自上次飞行试验后,我们提出了40多项改进措施,正在落实当中。”深蓝航天副总经理郑泽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在正式进行载人航天前,火箭和飞船还要进行几十次,甚至上百次试验。郑泽解释,“成功前摔几次”已经是业内共识,SpaceX的猎鹰9号是目前最成熟的可回收运载火箭,此前也经历过多次回收失败,新谢泼德火箭也是研制、发射多次后才投入使用。
国内各家航天公司也在推进太空旅行的布局。作为最早对外公布亚轨道飞行服务的公司之一,中科宇航表示:“在实现高安全性、高可靠性飞行前提下,再开始载人太空旅游。”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原总指挥、中科宇航公司董事长杨毅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该公司的亚轨道飞行器和太空舱都已经完成生产,正在试验阶段,“正式载人前,至少要连续成功飞行15次”。
霍亮对媒体透露,深蓝航天将在今年12月再次开展5公里级高空垂直回收飞行任务,如顺利完成,后续将择机进行百公里级垂直回收飞行试验。长远来看,随着可入轨回收复用火箭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广泛应用,未来几十万元一张的太空旅行船票很可能成为现实。
在老牌投行高盛眼中,遥远的外太空将是下一个投资风口。在2020年发布的一份长达98页的报告中,高盛称太空经济“有着长远而持久的机遇”,未来20年间,其行业规模将会成长至数万亿美元。
高盛甚至在报告中描绘了一幅未来场景:人们或许可以到小行星上去挖金矿、找稀土;在外太空喝着咖啡欣赏地球;充分利用地球外充足的空间来发展3D打印、在轨制造技术。“尽管这一市场目前还相对‘小众’,但急速下滑的成本正在降低太空经济领域的准入门槛。”高盛在报告里说。
更广泛的投资者群体正在参与太空投资。世界经济论坛和麦肯锡公司在今年联合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21年和2022年投向太空产业的金额超过700亿美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飞船“航班化”可能吗?
拿到融资后宣布关停的亚轨道航天飞行公司也不在少数。由传奇游戏设计师乔·卡马克创办的犰狳宇航技术公司于2013年宣布“休眠”,理由是运营经费已花完。
2017年7月,在亚轨道重复使用飞行器和火箭发动机开发领域名噪一时的环宇太空公司(XCOR)突然宣布辞退全部员工,当时这家创业公司刚经历一轮融资失败,随后申请了破产保护。据当地媒体报道,得克萨斯州米德兰德地区发展委员会主席布伦特·希利亚德甚至还要同环宇太空公司管理层协商,要回部分其在2012年奖励环宇太空公司在米德兰德设立研发生产机构而颁发的1000万美元奖励金。
值得一提的是,环宇太空曾是唯一一家面向中国预售“船票”的海外私人航天公司。据海外媒体报道,环宇太空在全球卖出了300多张船票,至少10%被“中国富豪”抢走,根据不同服务,产品在淘宝网的定价从59.99万元到138.59万元不等。该公司宣布破产后,并未公布中国买家的退票情况。
太空旅行对国人有着超乎寻常的吸引力。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酒店及旅游管理学院副教授尹振英曾做过一项调查,中国受访者参加太空旅行的意愿更高,且平均愿意花费160万美元,高于美国受访者平均愿意花费的91万美元。
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于2020年发表的《载人航天商业旅游市场、观光者心理行为能力及管理体系研究》也显示,从支付能力来看,中国大陆拥有大额资产及可投资资产的富裕家庭、高净值家庭、超高净值家庭的数量规模较大,且增速较快。参考目前空间旅游的市场定价,拥有600万元可投资资产的136.5万户甚至更多家庭都可以承受亚轨道空间飞行。
“以太空旅行为代表的太空经济将商业航天推向了更大规模的市场,从面向企业到面向广大消费者,太空旅行是未来必然可实现的趋势。”牛旼说,然而,距离技术成熟落地、变成商业航天值得投资的方向,还需要一些时间。
在火箭回收方面,马斯克的火箭回收复用从2015年便已开始。此外,国内在火箭发射密度和入轨质量等方面也与先进国家存在差距,2023年SpaceX共进行了96次发射任务,中国所有公司加在一起才67次,去年马斯克的火箭载荷超过1000吨,国内只有100多吨,不及十分之一。
不过,中国商业航天经过十年发展,已经走过初创阶段,一些头部企业已经开始显现。“我们现在和美国的火箭回收差30年,但我们不会用那么久的时间去追赶。” 杨毅强说。
在牛旼看在,追赶产品技术水平的同时,太空旅行所涉及的航天医学、地面保障、法律法规、太空管制等配套商业同步成熟时,飞船“航班化”的运营保障成本才有可能随之下降,届时才具备持续盈利的能力。
“未来二三十年,太空旅行大致会经历从亚轨道飞行到空间站,再到探月的三步走过程。”杨毅强介绍,从专业宇航员过渡到大众旅行者,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性、稳定性、舒适性需要不断通过试验进行调整,而相关技术较为成熟的亚轨道飞行便是最好的磨刀石,可以解决火箭故障逃逸、生命保障等一系列技术问题。
不同于国家研究,商业公司必须兼顾效益,为平摊亚轨道飞行试验成本,往往会先开展载物业务,或搭建近太空空间科学实验平台进行各种探测和实验,在一次亚轨道飞行过程中承载多项业务。“准确说,目前太空旅行还只是亚轨道飞行的衍生品,商业航天的主要购买者仍是企业,但未来终将面向大众。”杨毅强说。
《中国新闻周刊》2024年第42期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美媒:美国一架B-52H型战略轰炸机空中起火 紧急迫降
- 法国驻武汉总领事馆新馆落成
- (新春走基层)老非遗焕发新魅力 “跑驴”成苏北新春“新宠”
- 新规实施一年多 大量附加购物链接的博主探店视频仍未标明“广告”
- 驻华外交官沉浸体验 发现“福建之美”
- 美媒:G7峰会成“不受欢迎的领导人俱乐部”
- 实体书店换个“活法” 成了热门打卡地
- 新动能行业利润较快增长(锐财经)
- “AI歌手孙燕姿”引热议 音乐版权应该如何被保护
- 俄媒:黑海上空出现美国无人侦察机
- 河北首份跨境电商零售进口税款担保电子保函落地
- 第二届港澳防止文物非法贩运能力建设研修班在蓉开班
- 用创意点亮绿意 国内外4万件文创作品亮相广州
- 腾冲皮影戏 焕发新生机(护文化遗产 彰时代新义)
- 京津冀发布2项协同地方标准 涉未成年人保护等
- 11月12日起 运城盐湖国际机场将开通香港航线
- 美媒:已有9名美国公民在巴以冲突中丧生
- 武汉加快建设儿童友好城市
- 中国水利部: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村供水现代化
- 四川出台“九条措施”稳定生猪生产和价格
- 热门推荐
-
- 专家研判:云南今冬明春森林防火形势复杂严峻
- 助力乡村教育情系家乡学子 郑志伟乡村教育奖学金持续发放十年
- 韩国再下血本推新政刺激生育,韩学者:效果不大
- 老工业基地吉林一季度项目到位资金同比增逾四成
- 四川崇州通报“女童被狗咬伤”事件 律师解读四大焦点问题
- 北京推出660余场文旅活动闹元宵
- 专访《田耕纪》联合导演张书蘅:剪辑台上,花草粥饭皆是戏
- 广州发布规划拟推进272条城中村(行政村)改造
- 我国沙漠线路路径最长750千伏输变电工程投运
- 千年古寺开善寺水位缓慢回落中 官方:已及时转移纸质文物和档案
- 陈吉书法艺术作品展在福州举行 新春写“福”送“福”
- 舞蹈《洛神赋图》以“快闪”形式亮相辽博 让国宝“活”起来
- 王蒙再忆“在伊犁”: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深情的共同体
- 俄国防部:俄防空系统凌晨摧毁多架乌克兰无人机
- 去公园散步是正经事? 公园承载了城市生活的日常琐碎
- 湖南东安数字农家书屋惠及超10万农民
- 中国光谷成立未来产业研究院
- 杭州将正式投放无人驾驶网络预约出租汽车?官方辟谣
- 中国台州—乌兹别克斯坦纳曼干州经贸交流会举行
- MUJI無印良品二度亮相进博会,深耕中国市场、强化现地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