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人看病能月入过万?“临时家属”成热门新职业
多年前,社交平台上的一个问题
曾引来一众回答者:
“有哪些让你觉得孤独的瞬间?”
“一个人去医院看病。”
这个回答即便放到现在
也很容易让人感同身受,
在一家医院的门诊大厅内,
一楼的导诊台总是不缺前来咨询的对象,
而且没有年龄大小之分。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数据,我国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超过1.9亿。老人对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等需求旺盛,但养老服务基础薄弱,子女工作忙碌,照护服务等供需矛盾较为突出。
此外,根据民政部官网显示,2022年中国有9700万独居人口,“一个人生活” 是许多年轻人的常态,然而根据医院的相关规定,在大部分有创检查和手术之前,都必须有患者和家属共同签字。
在此背景下,“花钱找人陪我看病”已经成了不少人的刚需,陪诊师这个职业在各大城市悄然“兴起”。他们小到为患者取号、陪同候诊、与医生沟通、交钱拿药,大到跨城市问诊……职业陪诊师几乎可以包揽病人看病的一切准备工作。
武汉一名90后陪诊师章章在社交平台上自曝,自己主要负责代办以及陪同就诊,基本上每天可以有600~800元收入,平均下来,一个月收入1.8万到2.5万。现在,章天白天跑陪诊业务,晚上就翻阅各类心理学、医疗服务类书籍,浏览科普视频等,学习相关知识。
近日,记者跟随上海陪诊师刘转的脚步走进医院,实地感受了作为陪诊师的工作日常。
特殊身份:“临时家属”
见到刘转的第一面,她扎着干练的麻花辫,背着简约的黑色单肩包,手里拿着一叠给客户提前准备好的相关单据,脸上挂着充满亲和力的笑容。这是刘转第二次为这位22岁的客户陪诊,这次她要陪伴客户完成一次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抽吸活检。
在陪同客户等待手术的过程中,消息通知在刘转的手机屏幕上不断闪烁,不断有新的客户经介绍找到她,“因为我细致,服务做得很到位,口碑好。”
刘转对自己的评价是“比较灵活,思维开阔、灵敏,反应快”,这使得她一入行就感觉比较“上手”。入行一年半的时间里,刘转平均每天要接触2~3位病人,从几岁的孩子到几十岁的老人,刘转的服务对象基本覆盖全年龄段,而她的脚步遍及上海所有的三甲以及部分二甲医院。
“人们对陪诊师的需求很大,年轻人在外奔波,有繁忙的工作和较大的生活压力,家中病人无人陪同,陪诊师就要充当‘临时家属’的角色”。
在陪同就医的过程中,她印象最深的客户是一个三四岁的小孩。由于父母在外出差,孩子由外公照顾。“只有一个老人,又要照顾孩子还要在医院里跑来跑去,这太难了”,刘转接到单子后,立马约好时间上门,“孩子发烧我就只能抱着,30 多斤的小孩,发烧还呕吐,看着很心疼”,回忆起当时的状况,刘转历历在目。
期间,孩子还在出租车上呕吐,她和家属把出租车打扫干净后才去看诊。全程抱着完成陪诊服务很累,但刘转认为自己和这个小孩很有缘分,“小孩子很喜欢我,我也是一个妈妈,跟小孩子沟通方面会感觉好一些。”
不仅是老人和小孩子,年轻人对于陪诊师的需求也十分旺盛。
“像是很多年轻人要做无痛胃肠镜,这种医院要求一定要有人陪同的,很多年轻人就是自己在大城市打拼,他们不想让家人担心,所以也会请陪诊师”刘转介绍,“我们也算是他们的‘临时家属’了”。
作为客户的“临时家属”,刘转常常提前了解病人的情况,站在家属的角度考虑。她提到,“作为家属,病人日常的康复、饮食等都是我们要考虑的。”
一年半的陪诊经历让刘转积累了更多与医生沟通的经验,每次陪诊,她都会记录医嘱,并详细向医生询问一些病人与家属可能考虑不到的问题。
“很好理解,比如医生会对病人说,适度运动、适当饮食……但这个度究竟在哪?可能很多人一来医院就懵了,想不起来问医生,这个时候我就会追问,‘度’大概是多少?”
特殊时期:家里临时的“主心骨”
在陪诊中,刘转很注重对病人的情绪疏导,她觉得“生病的人心里是需要有依托的”,她会聊有关生活方面的事情,来分散他们的精力。
“不要把他当病人要当朋友”,作为朋友,刘转常常为客户提供自己经验性的中肯建议。对外地人来说,刘转的帮助主要是信息方面,她会建议患者多多关注更加合适与专业的医院,提前规划就诊流程,尽可能地帮助客户节省路费、时间和精力。她认为,“家里一旦有人生病,经济方面的压力也会更大”,对家属而言,更加专业的建议与完善的流程规划,有助于减轻经济负担。
有时候,刘转还会成为一个陌生家庭的“主心骨”。重大疾病发生时,家属在情绪上往往会“当局者迷”,在刘转的经验里,“一般家里人碰到这种情况会懵的,思维清楚的没几个,他们有时候没办法客观分析情况。”作为陪诊师,刘转会把所有的手续与流程安排妥当,她笑道,“除了付钱我不能付,其他事情我都给客户搞定。”
“陪诊结束其实也是一份友情的开始”,这段特殊的关系也延伸到了陪诊之外,刘转分享,“我跟病人大多数都成了朋友,后来联系的比较多的,他们在上海有别的事情也会找我。”
见过形形色色的病人并参与到他们的生活中,刘转感触颇深,“健康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健康才有后面的所有事情。看惯了在医院里发生的林林总总,(家属和病人)内心也必须要强大。”
作为新兴业态,陪诊师当前还缺乏统一的职业规范和评价体系,但目前市场需求量正在逐步增加,以美团数据为例,截至今年6月底,平台上已涌现千余家提供陪诊服务的专业商户,商户数量较2021年增加了八倍,同期订单量增加近12倍。
刘转对新兴职业的兴起有自己的认知,“人们缺的是优质的服务,上海是一个公平的地方,只要人够勤快、肯去做,总有适合你的岗位,总有适合你的位置在等着你。”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王星表示,数字经济催生多种新兴就业岗位,增进创造就业岗位的持续性。政府、学校、社会组织多方要形成合力推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同时通过多渠道引导社会对新职业形成正确认知,进一步提升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职业认同感。”
你如何看待陪诊师这个职业?
你会选择这项服务么?
你认为专业的陪诊师需要哪些专业技能?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兰州牛肉拉面大赛落幕 热辣滚烫中促匠心传承
- 山西大同科技赋能“菜篮子” 打造直通中欧蔬菜集散地
- 2023年中国—东盟糖业博览会在南宁开幕
- 上海制定《三年行动计划》:让市花白玉兰处处绽放
- 2024中国福州国际招商月在福州启动
- (新春走基层)探访盐城盐都台创园:乡村“花经济”玩出新“花”样
- 允许以“台湾”名义参加巴黎奥运会?国际奥委会辟谣
- 躲过雪糕刺客却没躲过酸奶土匪?你会为高价酸奶买单吗
- 2024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四川)开幕 签约逾千亿元
- 2023年全国台联第二十届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山东分营举行
- (身边的变化)内蒙古西部乡村幼儿园变迁记
- 新生儿录像不该成产科“搭售服务”
- 中国企业再次刷新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效率世界纪录
- 重庆独立设计师品牌SHUR RUITZ登上米兰秀场
- 美政府:国会阻拦将致对乌支持数月内耗尽
- (两会观察)“1200万人以上”凸显中国稳就业力度加码
- 重庆首家中医药高等院校“重庆中医药学院”正式揭牌
- 上海离境退税销售额前11个月同比增长近九成
- 浙江成立海外青年宣讲团 冀将中国声音传得更远
- 西安“00后”护士:护龄两年成科室最年轻带教老师
- 热门推荐
-
- 《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三季(俄语版)在俄罗斯主流媒体播出
- 2023年我国支付体系运行平稳
- 北京朝阳持续优化消费结构 累计发放5000万汽车消费券
- 中国与东盟应对旅游发展新趋势 共推便捷性旅游
- 云贵高原上的“机械尖兵”:争分夺秒为铁路“活血化瘀”
- 广交会“新三样”产品走俏 展现“中国制造”强大实力
- 女性题材剧开始温暖诗意
- 内蒙古“杖头木偶”重现舞台 六旬演员期盼技艺传承
- 聚焦文明互鉴 “比托拉国际版画三年展”在浙江宁波开幕
- 《雲·雷》聂云雷笙作品音乐会在京奏响当代“笙”音
- 网易《蛋仔派对》:公益与文创深度融合,共筑爱心与创新桥梁
- 秉持真实亲诚理念 加强中非友好合作
- 江苏镇江公安侦破虚拟币传销案 涉案金额超1亿元
- “1杯奶茶87条数据”,小微消费场景不能成信息保护死角
- 北京市启动防洪Ⅳ级应急响应
- 绿色成为多彩贵州最鲜明的底色
- 公安部发布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提示 警惕境外高薪招聘 避免落入电诈窝点
- “Z世代”消费观啥样?注重“情绪价值” 追求品质生活
- 2023年全国台联第二十届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重庆分营开营
- 三问“取消公摊”:对房价影响究竟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