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人看病能月入过万?“临时家属”成热门新职业
多年前,社交平台上的一个问题
曾引来一众回答者:
“有哪些让你觉得孤独的瞬间?”
“一个人去医院看病。”
这个回答即便放到现在
也很容易让人感同身受,
在一家医院的门诊大厅内,
一楼的导诊台总是不缺前来咨询的对象,
而且没有年龄大小之分。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数据,我国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超过1.9亿。老人对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等需求旺盛,但养老服务基础薄弱,子女工作忙碌,照护服务等供需矛盾较为突出。
此外,根据民政部官网显示,2022年中国有9700万独居人口,“一个人生活” 是许多年轻人的常态,然而根据医院的相关规定,在大部分有创检查和手术之前,都必须有患者和家属共同签字。
在此背景下,“花钱找人陪我看病”已经成了不少人的刚需,陪诊师这个职业在各大城市悄然“兴起”。他们小到为患者取号、陪同候诊、与医生沟通、交钱拿药,大到跨城市问诊……职业陪诊师几乎可以包揽病人看病的一切准备工作。
武汉一名90后陪诊师章章在社交平台上自曝,自己主要负责代办以及陪同就诊,基本上每天可以有600~800元收入,平均下来,一个月收入1.8万到2.5万。现在,章天白天跑陪诊业务,晚上就翻阅各类心理学、医疗服务类书籍,浏览科普视频等,学习相关知识。
近日,记者跟随上海陪诊师刘转的脚步走进医院,实地感受了作为陪诊师的工作日常。
特殊身份:“临时家属”
见到刘转的第一面,她扎着干练的麻花辫,背着简约的黑色单肩包,手里拿着一叠给客户提前准备好的相关单据,脸上挂着充满亲和力的笑容。这是刘转第二次为这位22岁的客户陪诊,这次她要陪伴客户完成一次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抽吸活检。
在陪同客户等待手术的过程中,消息通知在刘转的手机屏幕上不断闪烁,不断有新的客户经介绍找到她,“因为我细致,服务做得很到位,口碑好。”
刘转对自己的评价是“比较灵活,思维开阔、灵敏,反应快”,这使得她一入行就感觉比较“上手”。入行一年半的时间里,刘转平均每天要接触2~3位病人,从几岁的孩子到几十岁的老人,刘转的服务对象基本覆盖全年龄段,而她的脚步遍及上海所有的三甲以及部分二甲医院。
“人们对陪诊师的需求很大,年轻人在外奔波,有繁忙的工作和较大的生活压力,家中病人无人陪同,陪诊师就要充当‘临时家属’的角色”。
在陪同就医的过程中,她印象最深的客户是一个三四岁的小孩。由于父母在外出差,孩子由外公照顾。“只有一个老人,又要照顾孩子还要在医院里跑来跑去,这太难了”,刘转接到单子后,立马约好时间上门,“孩子发烧我就只能抱着,30 多斤的小孩,发烧还呕吐,看着很心疼”,回忆起当时的状况,刘转历历在目。
期间,孩子还在出租车上呕吐,她和家属把出租车打扫干净后才去看诊。全程抱着完成陪诊服务很累,但刘转认为自己和这个小孩很有缘分,“小孩子很喜欢我,我也是一个妈妈,跟小孩子沟通方面会感觉好一些。”
不仅是老人和小孩子,年轻人对于陪诊师的需求也十分旺盛。
“像是很多年轻人要做无痛胃肠镜,这种医院要求一定要有人陪同的,很多年轻人就是自己在大城市打拼,他们不想让家人担心,所以也会请陪诊师”刘转介绍,“我们也算是他们的‘临时家属’了”。
作为客户的“临时家属”,刘转常常提前了解病人的情况,站在家属的角度考虑。她提到,“作为家属,病人日常的康复、饮食等都是我们要考虑的。”
一年半的陪诊经历让刘转积累了更多与医生沟通的经验,每次陪诊,她都会记录医嘱,并详细向医生询问一些病人与家属可能考虑不到的问题。
“很好理解,比如医生会对病人说,适度运动、适当饮食……但这个度究竟在哪?可能很多人一来医院就懵了,想不起来问医生,这个时候我就会追问,‘度’大概是多少?”
特殊时期:家里临时的“主心骨”
在陪诊中,刘转很注重对病人的情绪疏导,她觉得“生病的人心里是需要有依托的”,她会聊有关生活方面的事情,来分散他们的精力。
“不要把他当病人要当朋友”,作为朋友,刘转常常为客户提供自己经验性的中肯建议。对外地人来说,刘转的帮助主要是信息方面,她会建议患者多多关注更加合适与专业的医院,提前规划就诊流程,尽可能地帮助客户节省路费、时间和精力。她认为,“家里一旦有人生病,经济方面的压力也会更大”,对家属而言,更加专业的建议与完善的流程规划,有助于减轻经济负担。
有时候,刘转还会成为一个陌生家庭的“主心骨”。重大疾病发生时,家属在情绪上往往会“当局者迷”,在刘转的经验里,“一般家里人碰到这种情况会懵的,思维清楚的没几个,他们有时候没办法客观分析情况。”作为陪诊师,刘转会把所有的手续与流程安排妥当,她笑道,“除了付钱我不能付,其他事情我都给客户搞定。”
“陪诊结束其实也是一份友情的开始”,这段特殊的关系也延伸到了陪诊之外,刘转分享,“我跟病人大多数都成了朋友,后来联系的比较多的,他们在上海有别的事情也会找我。”
见过形形色色的病人并参与到他们的生活中,刘转感触颇深,“健康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健康才有后面的所有事情。看惯了在医院里发生的林林总总,(家属和病人)内心也必须要强大。”
作为新兴业态,陪诊师当前还缺乏统一的职业规范和评价体系,但目前市场需求量正在逐步增加,以美团数据为例,截至今年6月底,平台上已涌现千余家提供陪诊服务的专业商户,商户数量较2021年增加了八倍,同期订单量增加近12倍。
刘转对新兴职业的兴起有自己的认知,“人们缺的是优质的服务,上海是一个公平的地方,只要人够勤快、肯去做,总有适合你的岗位,总有适合你的位置在等着你。”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王星表示,数字经济催生多种新兴就业岗位,增进创造就业岗位的持续性。政府、学校、社会组织多方要形成合力推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同时通过多渠道引导社会对新职业形成正确认知,进一步提升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职业认同感。”
你如何看待陪诊师这个职业?
你会选择这项服务么?
你认为专业的陪诊师需要哪些专业技能?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国际识局:普京大动作!“文官”任防长,这些变动有何深意?
- 卢沟桥景区2022年中秋节期间不开放夜场
- 辽宁丹东元宝区市监局存在提前就餐问题 已进入问责程序
- 国际识局:一场枪杀案点燃导火索,印加何以陷入“深刻危机”?
- “颜值”变“产值” 新疆“赏花经济”有力助推乡村振兴
- 定向资金持续精准滴灌 高质量发展力量不断积累
- 大型现代吉安采茶戏《有盐同咸》晋京演出将启
- 做年轻的实力派,东风风神以技术与品质领航未来
- “木匠”也能评职称 江西出台现代家具行业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政策
- 桂剧《七步吟》广西南宁上演 精彩演绎触动人心
- 助力煤炭线上交易 国家能源集团“国能e商”平台正式上线
- 财政政策释放积极信号
- 万人同庆“三月三” 湖南黔阳古城开启千年民俗浪漫盛会
- 餐饮住宿、家电汽车都便宜啦!各地推出优惠政策促进消费
- 跨境电商与中欧班列“同行” 助力西安“数字丝路”建设
- “福娃之父”韩美林献给家乡济南一座艺术馆
- 云南威信发生一起山体滑坡 致3死2伤
- 冷空气和台风影响 广东海域部分航路航线停航
- 恺英网络:业务、业绩齐头并进,2023年营收42.95亿元
- 湖南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
- 热门推荐
-
- 中国警方推进网络谣言打击整治专项行动 已清理谣言信息42万余条
- 京东集团CEO许冉:以数智化社会供应链推动数实融合
- 清华药学院发布突破性研究成果:非生殖细胞或可产生生命
- 中新文娱评《玉骨遥》:不只有深情虐恋
- 我国消费市场总体平稳增长
- 多面“反派”曹征
- 北京市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共济范围扩大至近亲属
- 聚焦产业跨界融合 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焕新“文创京城”
- 第八届两岸食交会开幕 东盟客商觅商机
- 雄安新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训会:逾30家企业寻求“爆品突围”
- 安徽境内外来入侵物种共283种
- 安徽省文化馆新馆和省非遗展示馆项目正式开建
- 端午假期广东接待游客逾两千万人次 “清凉”玩法热度凸显
- 第十批集采降价凶猛,“地板价”药品质量如何保障?
- 上海:5岁儿童乳牙患龋率超65% 中老年人牙周健康率低
-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博孜天然气处理厂建成投产
- 国家会展中心(天津)全面交付投用
- “全球科技创新大会成果转化与知识产权运营中心”上海揭牌
- 韩媒:遇袭15天后 韩最大在野党党首李在明将于17日返岗
- 爆款动画片《中国奇谭》,为什么会这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