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年度交流暨推进会举办
2024年11月14日,由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办、中科浩博国际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承办、中国传媒大学协办的“2024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年度交流暨推进会”在中国传媒大学举办。教育部有关司局和单位领导、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领导、高等院校和中学领导及项目负责人、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从业人员,以及国际组织代表等众多嘉宾参加了会议。会议总结项目进展与成效,交流思想与经验,研究新形势下如何创新思路与举措,更加有效地推动项目服务高校和中小学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推进高质量国际化就业。
开幕环节由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重大项目与活动处处长唐云主持。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张树庭,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周莉,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副主任程卫星分别致辞。
张树庭代表中国传媒大学向各位领导和参会嘉宾们致以热烈欢迎。他表示,今年是中国传媒大学建校70周年,近年来,学校积极推进教育国际化,与200多所境外知名大学、科研与传媒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作为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首批建设高校,多次承办中外双导师学术科研课题工作坊,高质量建设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基地。未来,中国传媒大学愿与各方密切联系、加强合作,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突破,共同探索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与有效路径。
周莉代表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对会议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她指出,培养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的重要论述,为深入推进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人文中心举办本次会议恰逢其时,有助于激发创新思维,推动相关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未来,希望各方打造高水平交流平台,更好发挥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聚焦国际化人才核心素养,培养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国际化人才;集聚多元创新要素,以教育数字化赋能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
程卫星代表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对会议举办表示热烈祝贺。他表示,本次会议是贯彻落实关于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推送工作重要批示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对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赴国际组织实习任职工作的有力推动。国际化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责任重大、使命光荣,高校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支撑作用。希望未来高校提升工作的协同力、支撑力和保障力,进一步做好相关工作。
在工作报告环节,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任于长学对2024年项目的亮点成效、主要经验和存在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就新形势下如何以项目为坚实依托,进一步全面加快和系统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建议。他认为,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培养更多可以参与国际协作竞争和全球治理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帮助学生实现在国际舞台上施展才华的梦想,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推动“一带一路”共建高质量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人才支撑,是教育的重要职责与光荣使命。各方要提升认识、提高站位,增强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的自觉性;解放思想,整体谋划,将项目融入学校的整体工作;注重执行,扩大成效,建立健全项目实施机制。他指出,各方要以“十年磨一剑”的决心和意志,携手推动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共同为实现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建成教育强国贡献力量。
在项目专家工作报告环节,项目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东南大学原副校长浦跃朴对2024年项目专家开展的工作进行了总结。他强调了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的紧迫性,认为高校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一项重要的衡量标准是能培养出有效参与对外开放和全球治理的高素质人才,而以项目为平台依托,多方携手、共同发力是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方式。
主旨报告环节,联合国粮农组织原副总干事、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何昌垂,项目专家、历任世界海关组织守法便利司司长、海关总署国际合作司司长、现任中国报关协会会长朱高章,美国西北大学麦考密工程学院副院长埃里克·卢伊滕(Erik Luijten),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周启红,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冯伟分别作了精彩的报告。他们指出,要推动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转型以更好与国际接轨,并要青年人肩负起时代责任。各地区要重视国际化人才培养,进一步推动相关工作提质增效。
在信息发布环节,项目服务单位中科浩博总裁孙中雯回顾了项目实施以来的发展历程,阐释了项目的意义、优势和特色。她表示,高层次项目在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统筹、专家指导、校企合作共建的模式下,已培养出众多具有全球视野和人文交流意识、有能力参与全球协作与竞争的人才,为各行各业在对外开放的高质量改革发展献力献礼。五年来高校与项目之间已形成紧密的工作命运共同体,中科浩博作为项目服务单位是中外高校和专家学者之间的搭桥者,高校国际化开放办学的推动者,优秀学生和拔尖人才成长过程中的陪伴者,建设和发展经验的传播者。未来将引入更多高质量教育资源和进一步做好教育公共服务工作,为高校加快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提供更坚实的支撑和有效的助力。
在分组研讨环节,与会嘉宾分为四组,围绕“国际竞争力,不仅是目标,更是基因”“千条线与一根针,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资源整合与探索”“‘走出去’与‘引进来’,中外双导师科研工作坊的创新实践”“基石,全球治理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有效表达”进行充分交流。嘉宾们认为,中国与世界的发展迫切需要国际化人才,项目在服务高校培养国际化人才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其向基础教育领域的延伸将进一步完善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链条。代表们希望未来项目继续与时俱进,不断优化服务内容,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在总结展望环节,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副主任夏娟作总结发言。她认为,本次会议议程紧凑多元,内容丰富充实,嘉宾发言精彩中肯,分组讨论积极踊跃。会议既总结了项目的进展、成效、经验和不足,也分析了当前对外开放的形势与任务,特别是明确了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思路与举措,进一步提高了对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了共识、扩大了同心圆,进一步提振了以项目为抓手推进工作的奋斗精神,增强了开放办学、抓好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信心。下一步,各方要对照会议精神和要求,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进一步思考和研究如何推进项目更加有效实施,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发展、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贡献力量。人文中心愿与各方密切交流合作,通过高层次项目,为学校改革、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提供更大助力。
本次会议还对项目专家、项目院校及有关个人所做的大量工作和重要贡献给予了肯定和鼓励,并为优秀专家、项目院校及有关人员颁发了项目证书。
据悉,为适应人才培养的时代需求,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于2020年发起实施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项目秉持人文交流理念,紧紧抓住意识培育、课程建设、学术创新、实习实训、教师发展5个关键环节,推动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交流共享,开创“讲座-课程-实训-学术-输送”的全过程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目前,项目已惠及300余所高校师生45万余人,成功帮助1200余名学生赴相关国际组织、外国驻华使领馆和跨国企业等220余家单位实习,为高校在国际化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和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有效助力。
未来,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将继续携手高校和中小学培养更多具有深厚家国情怀、良好人文素养、扎实专业基础、宽广国际视野、良好创新精神和全球胜任力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教育力量。(环球网)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快讯!日本首相石破茂所乘车辆发生碰撞事故 本人未受伤
- AI是“吃电狂魔”?将面临“缺电”?中国这个解法值得关注
- 守护文化根脉 让“非遗”绽放迷人光彩
- 哈马斯称以军空袭黎巴嫩首都致哈马斯高级领导人身亡!
- “花开上海”迎新年: 奇花异草、创意花礼诠释生活中的诗意
- 外国专家:中美合作共赢乃众望所归
- 世纪华通谢斐:游戏人的基业长青源于自我革新
- 共有鸟类519种 北京成为“鸟天堂”
- 新疆“人鸟共生”成新景 天鹅“组团”越冬引客来
- 从传统艺术中汲取能量 冯远征再谈北京人艺承续发展
- 八方游客在“春城”昆明共享民歌盛宴
- SK-II持续深化线下布局,上海专柜新升级
- 巴西安全学校行动已报告3396起校园暴力事件
- 歌声嘹亮 选手魅力绽放西藏青歌赛舞台
- 河南三天累计投入抗洪抢险救援力量约1.78万人
- 中国发布13种矿产资源全球储量评估数据
- 拜登访问北爱地区“促和” 政治僵局仍难解
- 四川成都两条轨道交通新线车站正式亮相
- 浙企组团“掘金”广交会折射多重新趋势
- 《2022中国航运发展报告》发布
- 热门推荐
-
- 泰国启动“黄金时代”投资促进计划
- 伊拉克战争充分暴露美式霸权真面目(钟声)
- 市场监管总局下达市场监管行业标准制订计划
- “国蛟一号”国家海洋输电技术品牌在浙江舟山发布
- 湖北一遗址新发现新石器时代首例高台蓄水设施
- 海南白沙山兰稻飘香引客来 黎乡欢歌载舞庆丰收
- 假期催生“小胖墩”,乐享运动孩子该去哪儿?
- 专家:儿童安全座椅成交通事故中的“救命椅”
- 江苏民营企业百强系列榜单发布 百亿级企业达167家
- 第五届西部国际采购展览会西安开幕
- 美媒:经济衰退风险冲击美国 投资者转向新兴市场
- 建行普惠金融“创业造福季”:普百业 惠万企
- 赣粤山水画名家邀请巡回展在广州高剑父纪念馆开幕
- 领略非遗之美!新疆莎车县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
- 青海去年出境水量超732亿立方米 青海湖水位持续升高
- 从濒临灭绝到游向世界,“国鱼”大黄鱼是咋“出圈”的?
- 数十种时令春菜到京 市民“吃春”尝鲜有的挑
-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第四跑道成功试飞
- “00后”大学生的“辣”味青春:做“讨喜”的油辣椒
- 中国铁路迎返程客流最高峰 6日预计发送旅客1880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