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提前涨价为何成了明规则?
8日,在中国邮政四川眉山市仁寿县邮件处理中心,工作人员分拣快递邮件。 新华社发
“双11”大幕早已开启,线上线下共掀消费热潮。重庆晨报记者接到读者投诉,说自己中意的鞋子提前放入购物车里,却发现距离“双11”还有20天,价格就开始上涨,算上打折和优惠,最终到手价反而比“双11”活动之前更贵了。
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商品都在玩“明降暗涨”这一招,“双11”并不是全年的最低价,曾经优惠颇多的“双11”已经不是购物的必然选择。
众多网友吐槽涨价
赵小姐关注了一款女鞋,10月17日价格是186元,结果到21日变成229元,算上优惠券是201元,这个价格一直维持到记者发稿时。此外,今年“618”时,赵小姐购买了某大品牌的洗护套装,115元还送两个100ml的小样,但现在的价格是券后146元且不送小样。另外一款洗发露,去年“双11”74元,今年涨到85元,“所有涨价记录我都有截图,好像陷入了商家的骗局。”
记者在社交平台上搜索发现,“双11涨价”“双11消费陷阱”甚至成了热门搜索条目,抖音、小红书、微博上一大片吐槽“双11”先涨价后优惠的帖子,引来众多网友跟帖。
各式各样的涨价让人哭笑不得,“给老公看了双GXG的鞋子,吃饭前189元,吃完饭之后准备付款变289元,因为满300减50的活动晚上8点钟开始了。”“我看的鞋去年‘双11’399元,今年‘618’369元,现在499元。”“买个牙膏,刚看到69元,加入购物车里一结账80多元,问客服说以实际付款为主。”
面对“双11”的涨价,有网友提出了应对策略:别买129元的东西,因为那是平时99元的货涨上来的;别在“双11”买东西,这波过后会降价;国内平台基本是10月1日后就慢慢涨价,想买东西最好在9月中旬……
成本太高导致涨价
“双11”期间为何涨价?记者采访了多个商家,普遍认为是成本太高导致无法再像以前那样给出较大折扣。
一个卖家纺的商家说,之前“双11”搞一两天,赔本赚个流量也能接受,但现在搞20天,商家本身的利润就不高,退货率高得离谱,还要付费买流量,不涨价能亏死。
多个商家提到,退货率高企导致成本上升。服装是退货率最高的品类之一,一位服装店主抱怨道,“一些买家十分挑剔,恨不得用10元买回100元的商品,有的挑剔简直无法忍受,比如衣服颜色稍有差别,就说描述不合退货。有的纯粹是为了买来穿两天,穿完就退货。还有人买了就后悔,反正退货包邮自己不用损失。退货率越来越高,吃亏的其实最终还是消费者,商家会把退货带来的损失加在消费者头上,每个消费者都难以躲过。”
一个卖小百货的商家抱怨说,有的顾客抱着薅羊毛的心态来购物,收货后就投诉质量有问题,要求退款不退货,有时平台就直接判顾客获胜,商家只能吃亏。“平台收割的是商家,商家也要挣钱,所以就只能涨了。”
此外,从今年9月1日开始,淘宝要收取千分之六的基础软件服务费,也是导致成本上升的原因之一,也就是说商家的利润率又下降了千分之六。有商家吐槽,“若订单确认收货后发生退款的,淘宝不支持退还软件服务费,依然实时划扣。”
平台表示价格浮动正常
对于“双11”先涨后降的现象,记者致电某电商平台消费者服务热线,其人工客服回应记者,“商品价格会随着市场变动而变动,无法保证是否降价还是涨价。”
在另一家大电商平台,爆出其“双11”预售产品比之前直接购买更贵,预售结束后立刻降价,付尾款变成割韭菜。对此,记者联系上该平台客服,她表示在支付定金后,消费者实际支付的尾款,会因红包、优惠券时效等问题,可能出现价格波动,具体金额以支付尾款结算时为准。
电商行业观察者李奥表示,“双11”先涨后降的套路有愚弄消费者的嫌疑。今年各大平台对先涨再降的处罚几乎形同虚设,甚至彻底放开“双11”活动招商门槛。平台理应当好守门人,不能任由商家玩价格游戏,赚了流量却损失了信誉。
李奥认为,两大原因导致商家涨价。一是“双11”现在周期拉长,商家必须购买流量才能获得更多潜在客源,导致成本增加。二是退货率创新高,鞋包退货率50%,服装70%以上,珠宝高达80%,“明年‘双11’价格或许会更贵,如果价格不涨,那些卖家根本无法生存。”
新重庆-重庆晨报记者 廖平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一头短肢领航鲸在三亚海棠湾搁浅 经查疑似怀孕
- 新疆铁路货物发送量突破2亿吨 较去年提前29天
- 重庆新型储能充当“奇兵” 迎战电力保供“烤”验
- 狼伤人事件频发 印度一城市展开捕狼行动
- 卖挂历已有40多年 皇城根儿78岁“挂历金大爷”想找“继承人”
- 清明节小长假长三角地区大客流“上线”
- 青海智能家电以旧换新全面放开申领渠道
- 东方空间完成近6亿元B轮融资 加速“引力二号”研制
- 四川大学依规依纪处理“地铁偷拍”事件涉事学生
- 中国证监会:依法依规稳慎做好行政执法当事人承诺工作
- 东西协作再发力 甘津东西部文旅协作交流推介活动天津举办
- 新国剧《西游记》换个视角看经典
- 高质量发展亲历者说|易控智驾林巧:用无人驾驶助力传统矿业智能化变革
- RCEP红利释放 海南企业盼与自贸港政策叠加更多利好
- 专家贵州兴义共话中国世界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
- 汉巴南铁路跨兰渝铁路大桥成功转体
- 湖南安化35万亩茶园开园 2019年茶产业目标220亿元
- AI数“读”两会丨为什么这份“幸福清单”含金量“足”?
- (新春走基层)地下30米的高铁安全守护者
- 外媒:中国游客在坦桑尼亚遭遇交通事故 致1死6伤
- 热门推荐
-
- 西共体决定对尼日尔启动待命部队
- 传统与创新结合 2023年拉萨“雪顿盛宴”即将开始
- 新疆10月气温偏高 农业与旅游业享利好
- 菲律宾暂停执行“马哈利卡投资基金”法案
- 每周最长69小时工作制引争议,尹锡悦承认:超60小时不利于健康
- 央行9月12日开展2090亿元逆回购操作 期限为7天
- 宁夏贺兰山宿集一期酒庄综合体项目封顶 2025年投入运营
- 深度调整期 钢铁业如何“解忧”?
- 管弦乐研讨论坛在天津举办 15所中外知名院校学生同台演奏
- 海外华媒感受沈阳开放创新“新气息”
- 战国对头双鸟首青铜剑吉林首展 罕见融合中原特点
- 北京市海淀区将打造53平方公里人工智能创新街区
- 报告称能源、环保和化工行业跃升为海归第三大就业领域
- 年轻人为何热衷二手交易
- 春运进行时 铁路杭州站客流增幅超预期
- 全国蔬菜价格季节性下降 居民“菜篮子”货足价稳
- 2023年西藏各机场旅客吞吐量689.7万人次 突破历史最高纪录
- 中国冰雪旅游发展论坛举行 共谋冰雪旅游跨越式发展
- 广西水文中心:桂北和桂东可能出现较大范围超警洪水
- 广西防城港撂荒盐碱地焕新“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