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提前涨价为何成了明规则?
8日,在中国邮政四川眉山市仁寿县邮件处理中心,工作人员分拣快递邮件。 新华社发
“双11”大幕早已开启,线上线下共掀消费热潮。重庆晨报记者接到读者投诉,说自己中意的鞋子提前放入购物车里,却发现距离“双11”还有20天,价格就开始上涨,算上打折和优惠,最终到手价反而比“双11”活动之前更贵了。
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商品都在玩“明降暗涨”这一招,“双11”并不是全年的最低价,曾经优惠颇多的“双11”已经不是购物的必然选择。
众多网友吐槽涨价
赵小姐关注了一款女鞋,10月17日价格是186元,结果到21日变成229元,算上优惠券是201元,这个价格一直维持到记者发稿时。此外,今年“618”时,赵小姐购买了某大品牌的洗护套装,115元还送两个100ml的小样,但现在的价格是券后146元且不送小样。另外一款洗发露,去年“双11”74元,今年涨到85元,“所有涨价记录我都有截图,好像陷入了商家的骗局。”
记者在社交平台上搜索发现,“双11涨价”“双11消费陷阱”甚至成了热门搜索条目,抖音、小红书、微博上一大片吐槽“双11”先涨价后优惠的帖子,引来众多网友跟帖。
各式各样的涨价让人哭笑不得,“给老公看了双GXG的鞋子,吃饭前189元,吃完饭之后准备付款变289元,因为满300减50的活动晚上8点钟开始了。”“我看的鞋去年‘双11’399元,今年‘618’369元,现在499元。”“买个牙膏,刚看到69元,加入购物车里一结账80多元,问客服说以实际付款为主。”
面对“双11”的涨价,有网友提出了应对策略:别买129元的东西,因为那是平时99元的货涨上来的;别在“双11”买东西,这波过后会降价;国内平台基本是10月1日后就慢慢涨价,想买东西最好在9月中旬……
成本太高导致涨价
“双11”期间为何涨价?记者采访了多个商家,普遍认为是成本太高导致无法再像以前那样给出较大折扣。
一个卖家纺的商家说,之前“双11”搞一两天,赔本赚个流量也能接受,但现在搞20天,商家本身的利润就不高,退货率高得离谱,还要付费买流量,不涨价能亏死。
多个商家提到,退货率高企导致成本上升。服装是退货率最高的品类之一,一位服装店主抱怨道,“一些买家十分挑剔,恨不得用10元买回100元的商品,有的挑剔简直无法忍受,比如衣服颜色稍有差别,就说描述不合退货。有的纯粹是为了买来穿两天,穿完就退货。还有人买了就后悔,反正退货包邮自己不用损失。退货率越来越高,吃亏的其实最终还是消费者,商家会把退货带来的损失加在消费者头上,每个消费者都难以躲过。”
一个卖小百货的商家抱怨说,有的顾客抱着薅羊毛的心态来购物,收货后就投诉质量有问题,要求退款不退货,有时平台就直接判顾客获胜,商家只能吃亏。“平台收割的是商家,商家也要挣钱,所以就只能涨了。”
此外,从今年9月1日开始,淘宝要收取千分之六的基础软件服务费,也是导致成本上升的原因之一,也就是说商家的利润率又下降了千分之六。有商家吐槽,“若订单确认收货后发生退款的,淘宝不支持退还软件服务费,依然实时划扣。”
平台表示价格浮动正常
对于“双11”先涨后降的现象,记者致电某电商平台消费者服务热线,其人工客服回应记者,“商品价格会随着市场变动而变动,无法保证是否降价还是涨价。”
在另一家大电商平台,爆出其“双11”预售产品比之前直接购买更贵,预售结束后立刻降价,付尾款变成割韭菜。对此,记者联系上该平台客服,她表示在支付定金后,消费者实际支付的尾款,会因红包、优惠券时效等问题,可能出现价格波动,具体金额以支付尾款结算时为准。
电商行业观察者李奥表示,“双11”先涨后降的套路有愚弄消费者的嫌疑。今年各大平台对先涨再降的处罚几乎形同虚设,甚至彻底放开“双11”活动招商门槛。平台理应当好守门人,不能任由商家玩价格游戏,赚了流量却损失了信誉。
李奥认为,两大原因导致商家涨价。一是“双11”现在周期拉长,商家必须购买流量才能获得更多潜在客源,导致成本增加。二是退货率创新高,鞋包退货率50%,服装70%以上,珠宝高达80%,“明年‘双11’价格或许会更贵,如果价格不涨,那些卖家根本无法生存。”
新重庆-重庆晨报记者 廖平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小广告为电诈引流 山西娄烦警方16个月连破14起“帮信”案
- 如何保护管理城市流浪动物?沪政协委员建议科技赋能数字化建档
- 中外舞者共赴文化盛宴 第六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开幕
- 伊朗总统抵达沙特 为2012年来首次
- 青春歌会福州唱响 第十一届中国大学生电视节开幕
- 百年来“第一位” 哈里王子在英国法庭出庭作证
- 日本自民党大会召开 岸田文雄发表总裁演讲
- 比起花式养生,健康生活更有性价比
- 第十一届台湾青年岭南行总闭营活动在穗举行
- 报告显示:安徽重点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156个
- 中国首个跨省异地城市航站楼再升级
- 江苏连夜发运中央防汛物资驰援天津抗洪抢险
- 宫颈癌免费筛查将覆盖常住人口
-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旧石器考古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 天通苑北枢纽月底可服务“回天”居民
- 外媒:美国高级顾问出发前往以色列
- 坚守乡村28年!他用“左手板书”带孩子们走出大山
- 柬埔寨“鱼米走廊”建设人才(江苏)研修班在江苏南京开班
- 5月份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48.3%,连续3个月环比下降
- 第20届东博会签约总投资4873亿元 投资总额创历届新高
- 热门推荐
-
- 国际识局:自曝有“仁爱礁特遣队”,美国在南海意欲何为?
- 邮储银行开展企业碳核算服务突破万户
- 天津实施5项举措 多部门联动保障春运道路交通安全
- (国际观察)最大在野党获胜利 韩国会议员选举将如何影响政局?
- 崔景哲工笔画展“红”进中国美术馆
- 财政部拟发行2024年记账式附息(十八期)国债
- 预防干眼症需改变用眼习惯
- 机票跌破1折 节后“低价游”受欢迎
- “雷经天”故事首次搬上国家大剧院舞台
- 全球旅行商昆明共享“你好!中国”:“乐见中国入境游强势恢复”
- 啃老与网购:啥都能在网上买
- 中国A股飞行汽车板块周三逆势走强
- 美国否决安理会呼吁巴以停火决议草案 多国表示遗憾和失望
- 2024 “你好!中国”旅游展在泰国举办
- 十年来,我国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 专家学者齐聚“千年瓷都”景德镇 共谋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 第六届世界中医药教育大会召开
- 佛山市城市展览馆开展11场活动 为粤港澳自然教育季赋能
- 山西:2025年底实现县乡村和省内公路公共充电设施全覆盖
- 侯友宜首次对“九二共识”表态 国台办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