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种子办“分子身份证” 统筹推进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鉴定利用
统筹推进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鉴定利用
给种子办“分子身份证”(美丽中国)
核心阅读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提出,构建种质资源DNA分子指纹图谱库、特征库和数据库。目前,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长期库保存能力达到150万份,上线农作物品种DNA指纹库公共平台,推动农作物品种“分子身份证”信息共用共享,为种业管理提供强力技术支撑。
用好种子,识别是前提。目前,我国已构建起以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长期库及其复份库为重点,15个中期库、56个种质圃和214个原生境保护区为依托,省级资源库(圃)为补充的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长期库保存能力达到150万份。
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新收集作物、畜禽等各类农业种质资源53万余份,为培育更多优良品种夯实源头基础。
农作物品种“分子身份证”信息可共用共享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提出,构建种质资源DNA分子指纹图谱库、特征库和数据库。立足国家库(圃)保存的资源,开展库(圃)资源的基因型鉴定,探明遗传背景和构成,构建“分子身份证”;在基因型鉴定基础上,开展核心种质资源的表型精准鉴定。
2022年4月,由农业农村部主办、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承建的全国农作物品种DNA指纹库公共平台正式上线运行。公共平台一经推出,就受到了种业界高度关注,种子企业、检验机构和科研机构踊跃使用。
“公共平台形成了全国统一的农作物品种‘分子身份证’库。”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魏启文介绍,公共平台集纳了玉米、水稻、小麦、向日葵等品种的DNA指纹数据信息,确立了统一的DNA指纹应用规则。通过公共平台可以查询品种指纹信息、比对品种指纹差异、筛查推断未知品种身份,从而快速、便捷、高效辨别种子真假。
魏启文说,公共平台提供品种DNA指纹“点”对“点”和“点”对“面”的线上查询、对比、鉴定、分析功能,改变了长期以来不同作物、不同DNA指纹数据分散的状况,实现了品种“分子身份证”信息在全国范围共用共享。
推进种质资源精准鉴定,夯实种业振兴源头基础
丰富的种质资源,是育种材料的重要来源。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一级巡视员孙好勤说,我国是种质资源大国,近年来不断加大保护力度,夯实现代种业发展基础。
据介绍,农作物种质资源精准鉴定,是指围绕影响作物高产、优质、绿色育种和产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子,对具有目标优异性状的种质资源进行精准鉴定,明确其转化为亲本材料并有效应用于育种的技术路径。我国精准鉴定工作起步于“十三五”时期,以满足科研需要为主,仅限于少数品种,鉴定数量较少,尚未形成系统性、制度性安排。
为此,2021年,农业农村部按照种业振兴行动部署,全面启动农作物种质资源精准鉴定工作,旨在利用5—10年时间,完成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圃)保存资源的精准鉴定,摸清资源性状数据家底。另一方面,我国还立足农业生产紧迫需求,突出高产、优质、绿色、抗病虫、耐盐碱、抗逆等重要目标性状,开展表型(连续3年多点鉴定)和基因型(重测序和芯片标记)鉴定,挖掘一批优异资源和基因,支撑服务种业创新和产业发展。
据介绍,工作启动实施以来,重点围绕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按照大豆玉米油菜、水稻小麦棉花糖料橡胶及大宗蔬菜果树、重要经济作物、小宗作物的优先顺序梯次推进。3年来,已经启动实施的作物种类达60个,获得的数据将集成到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信息系统,用于共享利用。
为种业管理提供强力技术支撑
DNA指纹是指具有完全个体特异的DNA多态性(生物的不同个体或者不同种群在DNA结构上的差异),因其个体识别能力足以与手指指纹相媲美而得名。“不需要进行田间种植鉴定,不受季节、环境等条件限制,结果准确,过程简便,DNA指纹鉴定可以为种子打造独一无二的‘分子身份证’,在种子市场监管检查、种子打假中,目前已成为重要技术手段。”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研究员赵久然说。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副教授张战辉介绍,依托国家玉米改良分中心、省部共建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在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育种创新方面,全过程利用DNA指纹技术对品种真实性进行检测,确定品种繁种是否存在授粉混杂情况、参试品种是否为同一品种,以及培育出的新品种与其他已存在的品种是否有重合,助力育种源头材料种质资源创新。
魏启文介绍,DNA指纹技术加公共平台信息共享,在种业监管执法、侵权纠纷仲裁和保护育种创新等方面得到普遍应用,为保护种业知识产权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农业农村部连续3年组织开展种业监管执法年活动,加强对重点基地、企业和市场监督检查,严厉打击非法制种、盗取亲本、套牌侵权、制售假劣等侵权违法行为。3年来,累计抽检种子样品近14.9万个,并对其中1.15万个样品开展了品种真实性检测,检出真实性不合格种子样品超440批次。
本报记者 常 钦
人民日报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国家东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宣布即将交付使用
- 九年造《封神》:乌尔善的野心与耐心
- 2023金鸡电影市场开幕式厦门举行 126个文化影视产业项目落地签约
- 泰国6座国际机场宋干节期间预计迎客261万
- 为柬埔寨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中医医疗队”——访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院长刘震
- 中国援老挝琅勃拉邦医院升级改造项目正式启用并移交老方
- 以色列称超过100人被哈马斯扣押
- “90后”“00后”日渐成为长三角乡村游主力客群
- 全国10桶酸辣粉8桶河南造 河南省人大代表冀支持酸辣粉产业发展
- “绒馍馍”火爆出圈 “90后”团队“绒”化美食文化
- 两家台企组织向云南镇雄灾区捐款45万元
- 山东“共享农机”助力夏粮收获 降低闲置机械成本
- 1-3月中国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8423亿元
- 宅基地换取免费养老 山西“宅改”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 两代人用心用情传黄埔“接力棒”
- 南京千年古巷熙南里国庆假期文化味浓
- 湖南“国家队”医生接力援疆 留下“带不走”的医疗技术
- 青海去年出境水量超732亿立方米 青海湖水位持续升高
- 河北地震局:经分析研判,河北近期发生5级以上地震可能性不大
- 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第三轮谈判开幕
- 热门推荐
-
- 第三轮输配电价改革开启 电网企业彻底告别“吃差价”
- 中泰证券自营业务“大换血”,炒股“炒亏了”的券商还有多少
- 邯郸警方通报一男子被捅伤致死:嫌疑人被当场控制
- 中国游戏竞逐“出海”:构建立体生态 助力中华文化“世界表达”
- 印尼北苏拉威西省附近海域发生6级地震
- 陆磊: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有利于解决跨境支付难点痛点
- 外媒:伊朗宣布为哈马斯领导人哈尼亚举行三天哀悼
- 传统焕新 魔术脱口秀《男巫客厅》入驻天桥艺术中心新空间剧场
- 史诗南音《文姬归汉》:用古典与时尚营造极致梦幻
- 山寨周杰伦在酒吧商演引争议:“门票”炒到六千,周杰伦粉丝不满
- “文化中华·活力浙江”海外华裔青年夏令营在杭州开营
- 北方将出现大范围沙尘天气 整体强度和范围弱于3月19日至24日的强沙尘暴过程
- 张军: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努力实现共同发展,开辟共同未来
- 云南省话剧院剧目《桂梅老师》来渝演出
- 杨梅频频“出海”背后:数智技术与高效物流
- 文旅服务提质升级 北京门头沟古村落焕发新彩
- 出口新机遇!“通道+平台”政策叠加实现“经贸+产业”联动发展
- 柬埔寨官员:中国生态环境治理为柬提供宝贵经验
- 女儿18年前丢失 他开着面包车奔波全国各地
- 香港举办青少年包粽子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