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进行时)从乡村振兴看“三农”巨变
中新社北京7月8日电 题:从乡村振兴看“三农”巨变
中新社记者 陈溯
“以前只能靠天吃饭,遇到干旱苹果产量很差,现在好了,政府免费安上滴灌、防雹网,再加上改建矮化密植果园,我家的苹果产量越来越高,年收入也越来越多。”在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槐柏镇度古村洼里组“飞天”苹果基地,今年59岁的果农路贺平笑着向中新社记者描述近年来生活的变化。
像路贺平一样,很多中国农民的日子有了新变化:农业快速发展,农民福祉提升,曾经破旧的乡村逐渐变美、变绿、变富。
“新农具”助力农业腾飞
“以前我要骑着摩托车从村子拉水到果园,一棵树一棵树地浇灌,我们两口子需要两三天才能浇完。现在好了,我一个人一会儿就可以浇完整片果园。”6月的黄土高原正处于旱季,在路贺平的果园,由政府铺设的滴灌水管将一排排果树连接,只需轻轻扭转水龙头,水管就可以缓慢滴水将果树下的土壤浸润。
中国是人口大国,面对这一国情,中国大力发展机械化生产、促进农业科技发展,通过发展“新农具”改变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历史。
统计显示,到2022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3.11%,比2012年提高15.91个百分点。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作物2022年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为97.55%、86.86%、90.60%。
机械化率的提升,让不少农场实现了一个人坐在办公室,通过手机后台就能完成插秧、施肥、收割等工作,不仅提高了粮食生产率,也促进了节粮减损。
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的54.5%提升至2022年的62.4%,物联网、大数据、北斗导航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种植业生产中加快应用,精准播种、智慧灌溉、植保无人机等技术和装备快速推广,农业生产不断提质增效。同时,“互联网+”也为乡村产业插上翅膀,让农产品更好远销。
“绿富美”提升乡村引力
十多年来,除了农业现代化大步迈进、粮食安全根基不断夯实,乡村变美也成为“三农”最直观的变化之一。
在山东威海市郊区,一座具有600年历史的老村庄——王家疃村通过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板,从破败乡村变为现在“处处皆有景”,形成了以生态观光、精品民宿、户外运动、禅修康养为主题的乡村旅游胜地,越来越多年轻人来到当地创业。
和王家疃村一样,近年来中国有越来越多乡村实现华丽转身,平整的村道、宽敞的广场、干净的溪流、整齐的民居……在改变农民生活环境的同时,乡村吸引了越来越多游客和投资者。
据农业农村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95%以上的村庄开展了清洁行动,14万个村庄得到绿化美化,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促改革”为农民增福利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到,“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向中新社记者表示,近年来,中国关于农村的改革重要主线之一就是深化“三块地”(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的改革,通过试点,如今很多改革探索成果已上升到法律高度,对《农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做了相应修改,更好保障农民的财产权利。
“这十年来,结合改革探索经验,中国关于‘三农’的法律更加健全,新颁布了《粮食安全保障法》《乡村振兴促进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等,这些法律的颁布将更好促进‘三农’发展,更好保障农民权益。”叶兴庆说。
“三农”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短板,中国推动乡村振兴、提升农民福祉仍然在路上。
谈到未来“三农”方向,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姜文来表示,推进乡村振兴是中国长期的重任,其核心是围绕不断提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要发展适合本地的可持续的产业,让农民增加收入具有可持续性,强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扩大非农收入,因地制宜地建设智慧农业,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让田园美与生活环境美有机融合。
叶兴庆表示,促进“三农”改革,还要在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方面加大力度,促进要素在城乡之间流动,让农村资源得到更有效利用,让农民财产权益得到进一步释放,为畅通国内大循环和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完)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印尼伊布火山发生喷发 火山灰柱高度达1000米
- 野菜是否会被污染?怎么科学健康地食用野菜?
- 第三届甘肃美食文化节在天津开幕
- 2024年故宫博物院年票于12月1日至12月31日发售
- 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主场活动将在安徽芜湖举办
- 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发布
- 专访夏泽翰:尊重各国文化,须将文物留在所属国家人民手中
- 泰国野生动物保护区干旱 外出觅食大象踩死村民
- 宁夏固原:六盘山下“红军村” 让红色精神传播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 韩国总统尹锡悦夫人所涉案件在国会表决未通过
- 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配套文化活动——“阿拉伯知名艺术家访华采风精品展”在沙特举办
- 多轮驱动 后疫情时代中非农业合作显现新特征
- 说来就来的旅行 “周五下班去中国”成为国际新热潮
- 文博会展现高质量发展新气象 文化产业向新而兴
- 顶格处罚后,一天5家机构解约!普华永道3月以来已丢60单
- “中医热”引海外青年赴中医药重要发祥地甘肃“寻师取经”
- 生态环境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1亿吨
- (走进中国乡村)中越边境“爱情鸟”添丁带热生态游
- 西藏布达拉宫计划适当延长开放时间
- 今年首批远洋渔获上岸福州港
- 热门推荐
-
- 新政策强信心、稳民生 各地一批批重大项目“如火如荼”建设中
- 【我家乡的文明遗存】非遗里的“一带一路”故事|龙泉青瓷:中国文化的世界名片
- 非洲铁路线上的技术驿站
- 商务部:将继续与CPTPP各成员开展深入沟通交流
- 蔡磊谈自传《相信》:坚定相信我会有突破
- 潮流人士“心头爱”——智能手表健康管理功能再提升
- 众多影评人参与 阮经天贾玲赵丽颖领跑《今日影评》年中调查
- 得物人工智能查验系统获选“2024大模型典型示范应用案例”
- 俄央行将基准利率上调200个基点至15%
- 冠军中国·青春接力|高铁“风火轮”如何炼成?
- 《故事里的黑龙江》策划再升级:征集火热进行中 出行产品等你“翻牌”
- 专访世界黄金协会中国区CEO:中国黄金市场开放有完整的顶层设计
- 新疆喀什“00后”跑酷青年:因为热爱所以无所畏惧
- 云南昆明电商购物季启幕 “新阶”赋能农产品销售
- 上海创建中小企业合规管理体系:既治已病,更防未病
- 掘金市场蓝海 谁在热“炒”预制菜?
- 去年12月中国PPI同比降幅收窄至2.3%
- 深江高铁全线进入架梁施工阶段
- 舞剧《10909》将首次亮相全国舞蹈展演 艺术再现科技探索深海之美
- “瓷的旅程—2023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在江西景德镇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