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机器人成“上海制造”转型新引擎
中新网上海5月26日电 (尹倩芸)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浪潮的到来,正重塑着制造业。在迈向智能制造的过程中,机器人正成为“上海制造”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近日,记者跟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采访团走进上海,探访过程中立刻就能感受到这里机器人“含量”之高,随处可见机器人的工作身影。
在上汽集团乘用车公司临港基地数字化工厂,多台机器人同时工作,流水线上平均每70秒左右就能下线一辆车。正泰集团上海松江园区的正泰电气变压器车间里,机器人叠装薄为0.23毫米的硅钢片,一天可完成6名工人的工作量。
传统炊具制造商爱仕达则完成了从一口锅到机器人智能制造的华丽转身,自主打造机器人全产业生态链,并将其应用于数字化工厂。
对于传统制造业来说,机器人的加入成为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重要助力。爱仕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合林提到,传统制造已无法满足企业发展需求,通过布局机器人,爱仕达改变了传统工厂的经营模式,也完成了数智化转型。
经过多年发展,上海已拥有非常强的机器人制造能力。在企业层面,国际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发那科、ABB、安川和库卡)均在上海有所布局。本土机器人领先企业新时达、节卡、新松等也在上海不断扩大产业布局。
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自动化生产程度的关键指标之一,工业机器人密度代表每万名员工中运行的工业机器人数量,也是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参考。
上海作为全国首个将机器人密度纳入统计的城市,重点产业机器人密度达每万人383台,重点产业规上工业企业机器人密度达每万人426台,居世界领先水平。
2023年,上海工业机器人产值为249.02亿元,产量约6.6万台,位居全国前列。眼下,上海正全力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推动万台工业机器人进智能工厂,提出到2025年,制造业重点产业工业机器人密度达每万人500台。
在上海产业政策支持下,机器人也有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场景。目前,其正推进国家级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加快研发开源人形机器人原型机、攻关具身智能大模型等关键技术,打造集技术研发、成果孵化、人才培育、平台支撑为一体的创新生态。(完)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台风“山陀儿”暴风圈已接触台湾南部 屏东等地停班停课
- “禾下梦”搬上舞台 新编粤剧《隆平稻香园》广州公演
- 改头换面屡禁不止 “好评返现”现象应如何监管?
- 专访安永中国主席:中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已扮演大国角色
- 长三角百强企业年营收首次突破20万亿元
- 海南自贸港EF账户在建行上线
-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化工城”吉林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图景
- 直播间里的“相亲局”
- 外媒:白俄罗斯将于2025年1月举行总统选举
- “新时代视线——中国当代新锐画家来韩特展”在首尔开幕
- 广东创新开发交易模式 将红树林变“金树林”
- 外媒:伊朗宣布为哈马斯领导人哈尼亚举行三天哀悼
- 解散国民议会被批 马克龙用“三个最”强势回击
- (中国这十年)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 2024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在广西南宁举行
- 特朗普等涉嫌推翻佐治亚州总统选举结果案暂停审理
- 花26万元就能去联合国演讲?揭秘买卖联合国证件背后的“生意经”
- “10元快剪”理发店专业化成趋势 7成顾客是年轻人
- 首届CATA航空大会将于11月3日在京开幕
- 科学家发现全球变暖 驱动超强台风季节提前
- 热门推荐
-
- 海南博鳌乐城先行区真实世界数据研究进入“快车道”
- 北京国际车展新品首秀不断热度空前
- 2024“世界邮票上的中国文化”展览在巴黎揭幕
- 前瞻2025:首席经济学家展望中国经济四大预期
- 新研究驳斥适度饮酒可预防中风观点
- 第五届海峡两岸(福州)职工创新创业创造大赛启动
- 本轮巴以冲突已致双方超1.44万人死亡
- 第二届“老山国际春茶节”系列活动举办 中外嘉宾体验中国茶文化
- 中国—东盟商事仲裁协作中心揭牌
- 黄奇帆: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需加大离岸人民币资金池
- 2024中国数字经济百强市揭晓 上海、重庆、北京位列发展活力前三
- 以军袭击加沙地带一学校致数十人死亡 联合国秘书长谴责
- 9月5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7.0989元 上调159个基点
- 湖南省政协港澳委员支招促湖南中医药“破圈”“出海”
- 气温偏高致中国最大湖泊冻结日推迟
- 我国美妆市场超千亿元规模,国产品牌难以跻身高端市场症结在哪里
- 外媒:叙利亚第一夫人确诊白血病 曾与乳腺癌作斗争
- 王府井集团68周年:有税+免税双轮驱动 多业态协同发展
- 名家名团汇聚第二十七届北京国际音乐节 将带来十场多元风格音乐会
- 三年来 西藏那曲乡村振兴促群众增收933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