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机器人成“上海制造”转型新引擎
中新网上海5月26日电 (尹倩芸)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浪潮的到来,正重塑着制造业。在迈向智能制造的过程中,机器人正成为“上海制造”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近日,记者跟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采访团走进上海,探访过程中立刻就能感受到这里机器人“含量”之高,随处可见机器人的工作身影。
在上汽集团乘用车公司临港基地数字化工厂,多台机器人同时工作,流水线上平均每70秒左右就能下线一辆车。正泰集团上海松江园区的正泰电气变压器车间里,机器人叠装薄为0.23毫米的硅钢片,一天可完成6名工人的工作量。
传统炊具制造商爱仕达则完成了从一口锅到机器人智能制造的华丽转身,自主打造机器人全产业生态链,并将其应用于数字化工厂。
对于传统制造业来说,机器人的加入成为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重要助力。爱仕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合林提到,传统制造已无法满足企业发展需求,通过布局机器人,爱仕达改变了传统工厂的经营模式,也完成了数智化转型。
经过多年发展,上海已拥有非常强的机器人制造能力。在企业层面,国际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发那科、ABB、安川和库卡)均在上海有所布局。本土机器人领先企业新时达、节卡、新松等也在上海不断扩大产业布局。
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自动化生产程度的关键指标之一,工业机器人密度代表每万名员工中运行的工业机器人数量,也是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参考。
上海作为全国首个将机器人密度纳入统计的城市,重点产业机器人密度达每万人383台,重点产业规上工业企业机器人密度达每万人426台,居世界领先水平。
2023年,上海工业机器人产值为249.02亿元,产量约6.6万台,位居全国前列。眼下,上海正全力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推动万台工业机器人进智能工厂,提出到2025年,制造业重点产业工业机器人密度达每万人500台。
在上海产业政策支持下,机器人也有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场景。目前,其正推进国家级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加快研发开源人形机器人原型机、攻关具身智能大模型等关键技术,打造集技术研发、成果孵化、人才培育、平台支撑为一体的创新生态。(完)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国和一号”已实现整机全国产化能力 产业链联盟不断扩大
- 中新健康丨专家:“手术可以治愈近视”是常见误区
- 暧暧远人村 | 苏州陆巷古村:太湖之畔的状元故里,岁月深处的古韵今风
- “新的美国梦就是离开这里” 美媒:通胀、种族歧视威胁等问题正促使更多非裔离开美国
- 作家高维生:于写作之中,寻找文化记忆
- 市内免税店推动本土品牌国际化,免税、退税政策带动入境消费
- 6轴7廊8通道,这是张什么网
- 江西举行“最美医生、最美护士”现场交流活动 营造尊医重卫良好风尚
- 第四届全国梨产业发展学术交流会在江苏睢宁举行 39个“中华好梨”新鲜出炉
- 中国东北地区迎今冬首批海运直航智利车厘子
- 坑你没商量!部分餐厅搞“捆绑消费” 食客心情大打折扣
- 出厂价45却卖四百元 警惕假机油让汽车发动机报废
- 《川渝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协同发展协议》在蓉签署
- 中新健康周报|2024年国家医保谈判已启动 162个药品参与
- 今年上半年重庆警方移送起诉电信网络诈骗及关联犯罪嫌疑人7800余人
- 2025年琼州海峡春运高峰时段进岛方向船票预售期调整
- 中消协发消费提示:近视能被治愈?别被商家忽悠了!
- 二十四节气处暑:渐有新凉递好秋
- 2024中国·海南旅游和文化交流活动在雅加达举行
- 福建省莆田口岸今年来出入境船舶数量创历史新高
- 热门推荐
-
- 浙江两会观察:补齐乡村医疗短板,共富何以更有感?
- 上海铁路局阜阳北站:一群“90后”的“双节”坚守
- 海南省发布海上雷雨大风黄色预警信号
- 重庆直飞河内客运航线复航
- 中欧美全球倡议发起人高大伟:弥合数字鸿沟 让互联网惠及所有人
- 网售新冠抗体检测上门服务,单人单次299-599元不等
- 我国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 口碑饿了么双12成吃喝玩乐节:交易笔数12小时破800万
- 迎自贸港封关运作 在琼港澳台侨企踊跃“拓市场”
- 交通运输部:各货运平台已下调抽成比例或会员费上限
- 河北衡水确定8大类研学主题线路 打造全国研学旅游目的地
- (新春走基层)福建永定:小灵芝结出“山海情”
- “美债火山”持续喷发 美媒警告:投资者损失或将堪比股市全面崩盘
- 首届高晓声文学奖在常州揭晓 10部获奖作品有7部为乡土题材
- 以色列空袭叙利亚西北部港口城市
- 五部门出台新政 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 “化梦为实 学以探奇” 中国科技馆与北大化学学院共办科普活动
- 暑期日均接收千余件 虹桥火车站遗失物爆满3个仓库
- 淮河跨度最大斜拉桥主塔封顶
- 博鳌亚洲论坛发布2023年度创新报告 重点关注当今世界前沿科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