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保税+”文章 助力企业加速成果转化 尽享实实在在利好
央视网消息:记者从北京海关获悉,全国首个以“研发创新”为特色的综合保税区——北京中关村综合保税区通过联合验收组正式验收,具备开关运作条件,开放型经济创新平台建设迈出新步伐。
4月26日,由海关总署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委组成的联合验收组,通过对中关村综保区周界隔离设施、入出区智能通道设施及有关监管设施进行实地查验,经严格评审,一致同意中关村综保区通过正式验收。联合验收组宣布,中关村综保区已具备开关运作条件。
北京中关村综保区具有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综合保税区“四区叠加”优势,能够吸引更多优质企业集聚,已签署意向入区协议的有11家国内知名研发科创类企业。
2023年5月23日,北京中关村综保区正式获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规划面积0.4平方公里,产业空间66万平方米,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温泉镇,西六环与北清路交会处东南侧。是全国首个在中央文件中明确设立的,以“研发创新”为特色、以“保税研发”为主要功能的综合保税区。
助企尽享“保税 免税 退税”政策红利
以科技和创新为底色的北京中关村综保区,叠加了四大国家级特殊区域的政策优势,它是如何发挥助企惠企优势,对企业究竟又有哪些吸引力?
着眼打造全国一流、世界领先的综合保税区和科技创新高地的目标,北京中关村综保区拟构建“2+2+N”保税业务谱系,以集成电路产业和医药健康产业为核心,人工智能产业和科技服务业为重点,拓展总部经济、跨境电商等N个保税服务业态。
这家入区企业属于初创型研发企业,北京中关村综保区针对性提供了可免费使用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因海关监管而受阻或间断,可感可得的实实在在利好帮助企业节省运营成本,助力企业聚焦科技研发,尽早实现成果转化。
北京海关企业管理处处长杨燕冬介绍,中关村综保区建成后,海关将做好“保税+”文章,让企业尽享“保税、免税、退税”等政策红利,结合北京市产业资源优势和研发型综合保税区功能定位,让更多优质企业项目向综合保税区集聚。
北京中关村综合保税区将打造为前沿科技研发创新平台、高精尖产业开放创新平台、开放政策创新高地。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把握好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着力点
- 保障未成年人网络空间安全 严守青少年不良网络消费大门
- 冬至来临,糖尿病患者如何健康吃水饺?
- 江苏盐城一公交车运营时起火 未造成人员伤亡
- 柬埔寨暹粒市政供水扩建项目竣工启用 中国企业参建
- 做好生态文明大文章 四川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 男子登太白山失联9天后被找到,知情者:他自己走了出来,只带3天食物
- 焦点访谈丨把“冷资源”转化为“热动力” 让冬季旅游“燃”起来
- 首架C919交付机完成首次换发
- 广西野生稻资源保有量居全国首位 杂交水稻种业竞争力强
- (乡村行·看振兴)江西德兴:深挖用足“凉资源” 做旺乡村振兴“热产业”
- “山地公园省”贵州邀客避暑 寻找夏日的“诗和远方”
- 1月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总体仍处景气区间
- 10万+岗位! 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多场招聘进行中
- 博物馆如何应对文化热
- 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有大风天气 台风“山陀儿”给东南沿海带来较强风雨影响
- 哈尔滨市9县市降雪量超历史同期极值 主城区中小学幼儿园继续停课
- 中国驻日本大使吴江浩到任拜会日本创价学会会长原田稔
- 刮刮乐断货 年轻人干的吗?
- 山西籍壁画名家30年雕琢“壁上光阴”:让流失海外壁画“回归”
- 热门推荐
-
- 日美举行核能防灾训练:假设美航母发生放射性物质泄漏
- 沈阳警方通报大巴高速侧翻事故情况
- 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强对流天气蓝色预警
- 美众议院委员会建议司法部对拜登儿子、弟弟提起刑事诉讼
- 天津邮轮口岸暑运以来累计查验出入境人员超10万人次
- “新歌唱兵团”歌曲创作及MV首发仪式在乌鲁木齐举行
- 对话新国企·聚力高质量 | 国家能源集团董事长刘国跃:“三个发力、三大链条”推动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
- 四部门完善彩票兑奖与适用税法 9月1日起执行
- 2024澜湄国际影像周中外嘉宾初体验:博物致知 感受江源玉树
- 尹锡悦逮捕令成空文,韩国政治猫鼠游戏几时休? | 国际识局
- 2023年末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417.3万亿元 同比增9.9%
- 企业专家在桂共谋高端金属新材料产业发展大计
- 20年间逾20万名孩子受惠杨元龙基金公益项目
- 我国开通全球首条1.2T超高速下一代互联网主干通路
- 鸿蒙誓师大会:曙光在望,“待到山花烂漫时”
- 校长专家共议智能时代的基础教育
- 美国“独立日”假期暴力事件频发 造成至少33人死亡
- 第六届西洽会闭幕 制造业成吸“金”主力
- “数实衍生 共筑福州”元创周启幕 推动数字文旅高质量发展
- 新华述评丨中国企业“走出去”怎么看——当前中国经济问答之七